道源法師講述
基隆市海會寺能仁佛學院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丙二、住心無住(分二)
丁一、略明(分二)
戊一、無住福勝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這段經文,我們要先注意這地方是菩薩與菩薩較量功德,不是與凡夫行布施的功德來較量。「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須菩提!假若有個菩薩,他拿七寶來行布施,這七寶很多,充滿恒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通通拿來做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假若另外有一個行菩薩道的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這個菩薩所得的功德,勝過前面那個以七寶布施的菩薩。這位「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的菩薩,怎麼會勝呢?因為他「知一切法無我」,不但知「人無我」,而且知「法無我」,這是由於他「我執」「法執」都空掉了。「得成於忍。」——這個地方就是講證果,他證得什麼果呢?他證得「無生忍」。這四大科,信、解、行、證,前三科都有明文指出。這科是講證果,明文就在「得成於忍」這一句。現在解釋這個「忍」有三種,第一叫「生忍」,第二叫「法忍」,第三叫「無生忍」。「生忍」就是「眾生忍」,我們初發菩提心,修行六度萬行的法門,這「六度」裏面的第三度,就是「忍辱」,他是對於辱境現前,你要修忍耐,「忍」就是忍耐,「辱」是侮辱。意思是辱境現前,就是有侮辱我的眾生現前了,那時你就要忍,這叫做「生忍」,也叫做「眾生忍」。「眾生忍」——就是這個眾生罵我,我能忍,他打我,我能忍;嫉妒我,障礙我,我能忍;乃至於他像歌利王割截我的身體,傷害我的生命,我也能忍!這樣子,你修「眾生忍」的功夫,就修到了極點。他傷害我的生命,我不動念頭,這個「眾生忍」的功夫就成就了。「禪門日誦」有摘錄彌勒菩薩的忍辱偈:「老拙穿衲遥??埜怪酗枺?a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他也省力氣,我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這知消息,何愁道不了。」這句詩偈所表現的,就是修「眾生忍」最好的模範,最好的寫照。從這首詩偈你就可以看出彌勒菩薩,肚裏容量有多大,你就會體會出,何以彌勒菩薩會為世間人,那麼的尊敬與喜愛的原因。世間有一些不講理的人,我沒有惹他,他卻來找我的麻煩呢!因為他只是一個凡夫,凡夫他只是活在煩惱裏面,他不是聖人,所以凡夫要來找我的麻煩,他要跟我結上冤家;我不跟他結,他罵我,我就說好,他打我,就任由他打,為什麼要忍耐呢?因為我是在修「聖人」之「行」,「解脫」之道——佛道。金剛經第十六分上,就講到,如果有人「輕賤」你、打你、罵你、侮辱你,他就是來給你「消業障」的;你能忍辱,他就把你的業障給消掉了。這有什麼不好呢?而且將來你還能「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他不就是你的善知識嗎?所以你反而要感謝他,成就你修「忍辱波羅蜜」才對呢!在彌勒菩薩的忍辱偈中:「老拙穿衲遥??埜怪酗枺?a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他對衣食都很淡薄,看得很開,放得很下,凡事都很隨緣,不生計較。「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老拙」是彌勒菩薩自稱,我是個坐動無能的老人。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為什麼「說好」?因為這還好,他還沒有動手打老拙,是故「說好」。有人打老拙,我就自己睡倒,讓你打。「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口水吐到我的臉上,隨他自乾了。為什麼呢?唉呀!他發了大心,吐口水在我的臉上,費了那麼大的力氣,我要是把他擦掉,那不是對不起他嗎?唉!你儘管吐吧!我讓他自己乾掉好了。能忍辱忍到這種地步,「忍辱度」就成就了,能這樣的忍,這個時候,心中還有什麼「我執」「法執」存在呢?「他也省力氣,我也無煩惱。」他罵我一句,我還他一句;他就會罵第二句,我再還他一句;他還會罵第三句,這樣就會罵個沒完。他打我,我還手,他還是會還手再打,這樣子打下去,就很費力氣了。他罵我,我就說好,他打我,我睡倒讓他打,這樣他就不打也不罵了。這一來,他不是省了力氣,我也免了煩惱嗎?能夠這樣的忍辱,才不會被現前的一切「逆境」所轉,不被現前的「逆境」所轉,就不會生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你有這樣忍辱的智慧,你便能得到受用無窮的利益,這便是「不可說」的「微妙法寶」。「若知道消息,何愁道不了。」假若你能參透這裏面的奧妙,何愁你的道業不能成就呢?這是解釋彌勒菩薩修「眾生忍」的偈子。我們是個凡夫,要學忍辱,就要從「眾生忍」學起。修道的人,為什麼也會被人侮辱呢?我沒有侮辱他,為什麼他要來侮辱我呢?你要曉得,我們在流轉生死中,前生前世可能就跟他結了冤。佛法是講因果的,所謂: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他來侮辱我,這是「果」,一定也有「因」,我今生雖然沒有侮辱他,前生可能有侮辱過他,這就是「因」——這是「前因」。那麼前生我侮辱過他,今生他侮辱我,我前生罵他,打他,今生他駕我,打我,這就等於還他的債,你心裏能夠這樣的生起「智慧觀照」,心中不就清涼自在了嗎?這不是很好嗎?從今以後,你已經不欠他的債了,這樣你就可以好好修行了,這不是很好嗎?按金剛經十六分上解釋呢?這個來侮辱我的人,他是來幫我消「罪業」的,我前生造了「罪業」,應該墮落「三惡道」的,我現在努力用功修行,我沒有惹他,他來侮辱我,他侮辱我就是給我消「罪業」的。「罪業」消了,我就不會墮「三惡道」了,而且反過來助我將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我不但不報復他,而且還要感謝他,他是我的「逆境善知識」,是來幫助我修「忍辱波羅蜜」的,你能用這種的智慧去修「忍辱度」,這樣,任何的辱境現前,也就不成為障礙了,那你的道業也就跨前一步了。這叫做「眾生忍」。第二種叫「法忍」,就是對寒、熱、飢、渴等無情之法,都能忍,叫「法忍」。天氣太熱,熱得你不能用功;天氣太冷,冷得你不能用功;渴了找不到水喝;餓了沒飯吃。這些也是「逆境」現前,「逆境」現前我能忍,天最熱的時候,我要對治他,我不能被這個「熱」的「法」所轉;到了冬天最冷的時候,再冷我也要對治他,我不能被這個「冷」的「法」所轉;甚至生活非常的艱苦,水源非常的缺乏;吃飯不飽,我也要忍下來,安心修道,這就是「法忍」。對這不順心的「法」現前,我也不讓他成為我修道的障礙,我要忍下去,我還是照樣的修行下去,這就是「法忍」。第三個叫做「無生法忍」,這是深的功夫。一切法本來不生,本來不滅;有生有滅,是我們妄想把他分別出來的。你心中不起分別,那有個眾生來侮辱我呢?是因為你有分別妄想心,才對眾生相,生出是非取捨,因為有個妄想心在,才分別這個待我好,那個待我不好。那個待我不好的就是侮辱我,但是你能反過來,把他當做是幫助你修「忍辱波羅蜜」,這樣他卻變成增長你忍辱功夫的助緣了。所以說「境緣無好醜,好醜生於心。」一切都是你自己分別出來的。一切法從因緣生,緣生相生,緣滅相滅,生滅不停,那有個真實的「眾生相」可得呢?這就是觀「眾生」他本來「不生」,這就叫做「無生」,這一切法他是從因緣生的,無有自性、自體,也是當體即空的,那有個「熱」的「法」那有個「冷」的「法」可得呢?這就叫做「無生」的「智慧觀照」也叫做「無生法忍」。一切境緣,轉眼就過去了,你不起妄想分別,就能夠在「冷」「熱」之中而得到自在了。「無生法忍」的「忍」字,怎樣講呢?這「忍」字有二個解釋,一叫「忍可」,一叫「安忍」;「忍可」就是真正認識也就是開了智慧,這叫「忍可」;「安忍」就是不動了,「不動」,就是得了「定力」,得了「三昧」。我們現在講「無生法忍」,只是「依文解義」在那兒講,我們真正「忍可」了沒有呢?心裡頭沒有真正的明白過來,智慧不現前,沒有大徹大悟過,這就表示你還沒有「忍可」。所以我們講的時候,頭頭是道,說「一切法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到了「逆境」現前了,就受不了。為什麼會受不了呢?因為你沒有真正的大徹大悟過,沒有真正的「忍可」了「無生法」。如果你真正的「忍可」了「無生法」,又能「安忍」,就不會被境界所轉,對「有生有滅之法」,就不會起心動念,這樣你就得了「定力」,得了「三昧」了。現在把這「忍」字的二種意義合起來,他就是「定慧一如」的功夫。「忍可」就是你有了「智慧」,「安忍」就是你有了「定力」;「定」與「慧」合為一的功夫,就叫做「定慧一如」。按菩薩道修行的階段來看,這個「無生法忍」有溣猩睿?顪的是初住位菩薩,登了住位以後,他就安住不動了。佛門把眾生分三大類,一種叫「邪定聚」,一種叫「不定聚」,一種叫「正定聚」。「邪定聚」他定於邪,像邪魔外道一樣,你跟他講說佛法,他不聽,他開口就毀謗,那些都是「邪定聚」的眾生。「不定聚」的眾生怎樣呢?他遇到外道,就去學外道,遇到佛法,就來學佛法,學了佛法,是進進退退,這樣子叫做「不定聚」的眾生。修學佛法的十信位菩薩,也是進進退退,修十信圓滿後,入了初住,他就能安住不動了。什麼是「正定聚」的眾生呢?就是指證到十住位的菩薩,他是安住不動了,單進不退,這就是「正定聚」的眾生。那麼他再進一步去修行,破一分無明,親證一分法身,能親證法身,就是已到了初地以上菩薩,初地叫做「歡喜地」。他怎麼大生歡喜呢?因為他親見一部份的法身。法身是什麼樣子呢?我們沒有親見到,所以不曉得。我們現在只是「依文解義」來了解而已。初地菩薩他親見法身,可是沒有完全,他只是見到一部份。如是分分破無明,分分見法身,到了八地菩薩,他要授成佛之記了。這時,他對「無生法忍」的功夫已經到了接近究竟圓滿的時候了。「無生法忍」深溣腥?N,第一種是入十住位的菩薩所證的「無生法忍」。第二就是初地以上所證,第三是八地以上所證的「無生法忍」。按彌勒菩薩的忍辱偈子上來看,這是初地以上菩薩所證得「無生法忍」的境界。
現在金剛經上,講這個菩薩「得成於忍」,他怎麼樣「得成於忍」呢?他對於一切法的執著,空得乾乾淨淨,因為他「知一切法無我」,所以他才能把「人我執」空掉,把「法我執」空掉。他才真正認識了「忍可」了——這個「無生法」。要是他不把「人我執」「法我執」空掉,就不能證得了「無生法忍」。現在他親自「忍可」於心,安住不動,就親證到「無生法忍」了。這段經文的名相與消文都解釋清楚了。現在再跟前科比較分析一下,前面那個以七寶布施的,也是菩薩,不過這個菩薩還是在凡夫位的人,因為這個菩薩行布施,還是著相,他雖然了解,「一切法空」,但是,他還沒有親證到,在「依文解義」上他也會講,他也知道「一切法,不生不滅。」但是他行起布施來,作起功德來,修行六度還是照舊著相。權教菩薩,他是依「事相」修「六度」,這叫「事修」,因為他沒有證到「無生法忍」,他還是在「有生有滅」的「境界」之中行菩薩道。行布施時,他自然而然就會依著他無始劫來的習氣,著起相來,一著相,這個功德就變成「有漏」的「福德」。佛果是「無漏」之「果」,你證到「無生法忍」這個「無漏法」,你才能成佛,如果你證得了「無生法忍」,那你成佛就有份了。彌勒菩薩偈頌上解釋:登地以上的菩薩,乃至到等覺,他雖然還沒有成佛,但是成佛是有份了。因為他所證的這個「無生法忍」的「無漏」功德,是「不可思議」的,這個無漏功德就是成佛的根本。這樣較量起來,這個菩薩所得功德,自然就勝過前面那個沒有證到「無生法忍」的菩薩。這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就是解釋這個道理。
戊二、明其所以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何以故?」是什麼原因呢?這個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所得的功德,會勝過前面那個,以充滿無數七寶布施的菩薩呢?這個「諸菩薩」就是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不只是一個人叫做「諸菩薩」,初地以上都算,總而言之,凡是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他都不受福德。「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這個菩薩他所作的福德,為什麼他不接受,他不受福德,那不是落到「斷滅空」了嗎?為了這個問題就起了個疑。在第二十七分,還明明白白的講:「發菩提心的人,於法不說斷滅相。」現在說到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他不接受福德,那不是落到「斷滅空」那一方面去嗎?心中起了這個疑問。須菩提對這個問題,並不是他不了解,他是替我們請問的,教我們徹底的了解,為什麼這位菩薩不受福德的原因和道理。「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這個金剛經難懂,難就難在這裏,有些句子翻得很溍鳎?谇懊嫖揖透嬖V諸位,講到那個不起「我等四相」修「一切善法」的道理,你懂了就很好修學了。這個地方翻譯得很顯明,但是他所含的義理,卻是非常的深奧。這個菩薩為什麼不受福德呢?這並不是說,這個菩薩不作福德,他是作福德的,他廣修福德,但是他「不起貪著之心」,這才叫做「不受福德」。這段經文,並沒有說這個菩薩,他沒有去廣修福德,你要成佛,一定要「福慧」兩具足,福德還是要修圓滿的。這金剛經,講的都是高深的道理,所以你一學「偏差」了,就會落到「偏空」那一邊。金剛經講:「菩薩不受福德」,你就錯認為:作福德沒有用,反正菩薩是不受福德的,既然「不受福德」又何必去「作福德」呢?你以為這樣解釋金剛經,就表示你懂得了金剛經的道理,其實,你已經落到「偏空」了,自己還不知道;你要曉得,這個菩薩,他天天都在「作福德」,他只是不起「貪著之心」。因為是這樣子,才叫做「不受福德」。他作福德,只是他不生這個「能受的心」,這樣他的真心才能安住;並不是說,他不作福德,是說作了福德,他不動貪著的心。這個菩薩他雖然不貪著福德,但是福德照樣是存在的,明白了這個高深的道理後,你就要好好的向這位「不貪著」福德的菩薩學習。這個菩薩,他是用什麼樣的心,去修福德呢?他是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來修一切善法。因此他修「一切福德」。
能遠離「我等四相」所以不起「貪著之心」。你了解這道理之後,你對世間的人,你要應機說法,因為一般的人你要他成佛,他根本不懂,成佛是怎麼一回事,就是懂得了有個佛後,他還是不敢相信他也可以成佛。但是他卻整天貪名貪利,貪圖享受,他不知道這個享受就是你福德的果報,你不去植福修德,你怎麼會有福報用呢?這個道理他不懂;他貪求不到,就去損人利己,將自己的貪圖享受,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面,愚癡的造惡業下去。他看見別人擁有福報,自己卻貧窮潦倒,就動起歪念頭,想要去侵估他人的福報;他只看「果」,不去看「因」,他不知道,別人的福報是因為他過去有「修福」的「因」,才會有今天的「果」——福報。因此,你想要有福報,就要努力去培「福德」的「因」,你才能有「福」的「果」可享用。不然你不擇手段,用不正當的方法,所得來的錢財,在你良心上,還是不能安心享用的;而且又種下了,墮落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的因,生生世世做牛做馬來還債,這多划不來呀!又有些人,為了一時的「愚癡顛倒」,去偷、去搶、去賭,不久被捉到了,關進了監牢裏受苦,由於一個「惡念」,就這樣毀了自己的一生,自己一點也沒有享到福,這又何苦呢!有些人,只「貪求享福」,不曉得「福」從那裡來?你不去培植真正的「因」,就想要擁有「享福」的「果」,這都是眾生的「愚癡顛倒」。你不播下種子,硬想收成果實,那來的果實給你收呢?人家的田地,怎麼會生出西瓜呢?這是他下了西瓜種子呀!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了培植的辛苦,才會有收獲呀!你愚癡顛倒,去搶、去偷人家的東西;去詐騙人家的錢財,不但害了人家,結果也把自己關到了監牢,這不是害人害己嗎?這就是「做惡因」所得到的「惡報」。為什麼他會這麼愚癡顛倒呢?因為他不懂得佛教之「三世因果」報應的道理,才會這麼「愚癡顛倒」的「貪求」,最後造成了他事後不可彌補的悔恨。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的道理。你能深信「因果」,對「善」「惡」就會有明確的正念,這樣才能正確去分辨「是非曲直」,才不會「善」「惡」分不清,而迷失了方向,誤入歧途。所以你想得到真正的「自在」與「解脫」,就必須時時保持「深信因果」的「正念」。
為什麼這個地方,金剛經上的,這個菩薩「不起貪著」之心呢?因為這個菩薩知道,「因果報應」的道理。有些人,你跟他講這個「因果報應」的佛法,他不聽,說你迷信,那麼這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那裏會有一點迷信呢?你教化眾生,叫他們一定要先從「有相」這方面做起,要他們先建立一個「因果報應」的正念,腳踏實地的「斷惡修善」,慢慢再引到佛門裡來。他不進佛門,你要用方便善巧的方法,把他引到佛門裡來,先引導他燒香拜佛,告訴他,你這樣做,你能得到大福報,先由這個「著相」的修行,再慢慢的引導他,對佛教的經典發生興趣,讓他有機會聽聞佛法,他得到了佛法的「般若智慧」後,他就不會再處處著相了。這時你就可以更進一步教他要依這個「金剛般若智慧」做為引導,天天「作福德」,天天「不動貪圖之心」,這樣子,就合到金剛經「般若妙慧」的高深道理,而種下了「無漏福德」,而為「成佛」之「因」了。所以我們要學修菩薩道,現在既然已經聽到、聞到金剛經了,就不要像世間「愚癡顛倒」的凡夫那樣,只「貪求名利」而不講因果。因此,我們從現在起,就要「斷惡修善」,種「無漏解脫」之「因」。過去我們都是「著相」修「福德」,這是錯誤的,因為這樣所得的福德很少。我們要學第四分,菩薩的「無住行施」;這種「無住行施」,才能證到「無漏佛果」。你要修行「無住行施」就不應該動這個「貪求福德」的「心」,天天修「無漏福德」,天天不去「著相」,財施、法施、無畏施,都如是行,甚至修「一切善法」都如是「不著相」。我天天講經說法,我不貪圖什麼功德,也不貪圖個什麼福報,這樣子就與「金剛般若妙慧」相應了。你懂了這個道理後,就會明白,這個菩薩,他是怎麼樣證得「無生法忍」了。他天天「作福德」,他天天沒有「生心動念」起貪著,這樣子他就與「無生法忍」相應了,這樣子他才證得「無生法忍」的。你生心動念起貪著,就得有生,有生就有滅,你的心,生滅不停,又怎能證得「無生法忍」呢?因果不相應嘛!與「無生法忍」不相應,就是「背覺合塵」;你與「覺性」相背,就與「塵勞」相合。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六塵」境界,你貪著「六塵」就是與「塵勞相合」;你一生心動念,就起了「法塵」。但是你天天作福德,天天不動念,不起這個貪著之心,這樣子叫做「背塵合覺」,不住於「六塵」,這樣子修,你就與「塵勞相背」,就與「覺性相合」了。這個「覺性」是「無生無滅」的,自然你就證得「無生法忍」了。這是講到證果,先證這個「無生法忍」之果,就在這個第二十八分上,大家要好好的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