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法法师(公元1921~1997年)
海法老和尚俗家姓朱,出家后法名海河,号性空,河南省信阳县人,公元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辛酉岁十二月初八日,出生于信阳吴店乡的昌湾村。海法幼时父亲早逝,由母亲抚育成人。他的母亲虔诚信佛,海法自幼随母礼佛茹素,八识田中早已种下了菩提种子。一九三六年,海法年十六岁时,到湖北随县太白顶云台寺,依传梁老和尚座下剃度出家,在云台寺随着师父礼佛诵经,学习佛门仪轨,年龄稍长,协助师父管理寺务,在寺中一住十年,具备了一个出家人应有的佛法基础。一九四五年,于汉阳归元寺受具足戒。圆戒后发愿行脚参访,离开湖北历经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朝礼过南海普陀山、太白山天童寺、宁波阿育王寺,以及苏州灵岩山寺等名山道场。继而西行到过四川、云南,行脚数年,阅历增长。一九四九年初,海法回到太白顶,组织山上的僧侣信徒,在山上垦荒、植树、造林,实行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由于他率领僧众辛勤劳做,喜获丰收。晚上在云台寺讲经说法,或领众坐香参禅。一时,整个太白顶寺院皆耕田博饭,俨然是一派百丈家风。一九五六年,海法三十六岁,考入北京中国佛学院就读。五九年毕业,返回河南,受洛阳白马寺方丈自如老和尚的邀约,到白马寺担任知客,协助自如老和尚做对外接待工作。知客在寺院中是非常重要的职位,等于是丛林的外交官,所有接待宾客,或有出家人挂单、或者在家信徒有事到寺院中,必先经过客堂,他是丛林的咽喉之地一第一道关口。由于海法和尚任事尽心,待人温和有礼,缁素二众交相称誉。自如老和尚赏识他的才干,后他为监院,管理全院事务。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们贴大字报、查封大雄宝殿,召集僧人大会,要和尚不要信佛,不要信神。骂出家人是寄生虫、吸血鬼、牛鬼蛇神,最后赶出寺院,把他们遣返原籍参加劳动生产。白马寺的佛像、法器、经典、文物,都遭到严重的破坏。海法和尚不例外的也回到信阳家乡,到公社插队参加生产。 一九七八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落实宗教政策,开放重值寺院,恢复佛事活动,年近花甲的海法老和尚被宗教部门召回白马寺,恢复僧装,负起修复寺院的责任。他历经艰辛,经过数年努力,使此中国第一古剎逐渐恢复旧观。同时也修复了寺外东侧的齐云塔塔院。一九八九年,海法老和尚六十九岁,是年晋任白马寺方丈。此时白马寺的硬体建设已经告一段落,他把精神用在恢复昔日道风上。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出家人离寺多年,重回寺院,行为散漫,寺规松懈,他发愿重整戒规,恢复祖庭道风。经过兴利除弊,依律治寺的整顿,制定寺规三十条,规定上自方丈,下至沙弥均不得违制,否则迁单不共住。经过他努力整顿后,上堂过殿,遵制办理,一改过去松懈散漫风气。接着他继续努力,经过周密计划与准备,在寺中两度设坛传戒,每次戒子逾百人,为佛门盛事。 海法老和尚一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使寺风清规得以整肃。他每天凌晨上殿早课、坐禅诵经、解行并进。每天在早餐时,向全体僧众讲开示一小时。他慈悲心重,将来自十方的供养,用于财、法布施,如为北京「法音」捐出钵资,并为公益事业解囊相助。现白马寺各殿修复一新,并创办「洛阳佛教」双月刊,经常举行讲经法会,弘法利生。 洛阳东郊的偃师市缑氏乡,有一座建于唐代的古剎,名叫为《玄奘寺》,民间俗称为唐僧寺。千余年来,此一古剎随着时代风两而几经枯荣。到了近代,已是殿颓碑残,墓塔破败,海法老和尚睹之,扼腕叹惜,恻然心伤。他深知玄奘大师在历史上的地位,也深知玄奘寺的历史价值,乃发愿予以重修。他募资收回玄奘寺旧址,并另行征购了数十亩土地,同时新建了山斗、围墙、及钟、鼓二楼。在施工期间,委其弟子印定尼师为该寺住持。不幸工程尚未全部完成,一九九七年计划重建大雄宝殿之时,海法老和尚示寂,给该寺建设造成极大的困难。幸而他的弟子印定尼师,继师遗志,克服万难,继续兴建未了工程。 一九七八年后改革开放,老和尚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洛阳市佛教协会会长等职务。著作有「法海一滴集」。赵朴初居士为之题诗曰:「四海从一马,千秋护两坟,若教梼杌在,应记楚沙门。」他于一九九七年示寂,世寿七十七岁,僧腊五十一,戒腊四十三。 (于凌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