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铜维风盛造观音像
北齐天保七年(556 年)
高13.8厘米宽4.8厘米
舟形火焰纹背光,观音头戴三叶冠,双手相交胸前,跣足直立高圆合上,下.为四足座,座上有孔,推测是安插狮子或香炉之用。座上刻发愿文:天保七年,佛弟子维风盛造观音像一区,为边地众生,亡父母,所愿如是“
11.铜鉴金马崇晖造观音像
北齐天统二年(566年)
高14.5厘米宽5.1厘米
舟形火焰纹背光 观音头戴三叶冠。系宝缯,双手一上扬,一下垂。跌足直立在圆台上,下为四足座。座上刻发愿文∶"天统二年五月廿五日,中丘县人马崇晖为女掌爱敬观音像一区,有为居家大小,一时成佛
北齐天统二年(566年)
高16.1厘米 宽5.6厘米
舟形火焰纹背光。观音头戴三叶冠,系宝缯,缯带下垂。身穿交领衣,披帛在胸前相交。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跣足直立在莲花圆台上,下为四足座。座上刻发愿文∶"天统二年七月十五日,佛弟子口□见十三人□敬造观世音像一区,为亡父母,现在有为、七世父母,因缘眷属,边地众生,寿忠涅槃一时成佛。"
隋开皇三年(583年)
高18.5厘米 宽6.7厘米
此像躯尊与跌座合铸成为一体。头光缺失,像身鎏金多剥落.跣足立于固形莲花座上∶头戴花光.缯带坠垂.俯面下视,表情庄严端肃。左手持净瓶,右手执杨枝。跌座刊造像记∶"开皇三年岁次癸卯九月八日.佛弟子常聪为息明活敬造官世音像一区。"这是一尊比较常见且造型精致的隋代杨枝观音像。
杨枝观音、以杨枝蘸取瓶中甘露水,拂洒人间.消除众生的烦恼垢浊。印度民间很早就有以某种植物枝条净齿的习俗,这些枝条被称作"齿木"在汉译佛经中,"齿木"往往被译作"杨枝"。《华严经·净行品》称∶"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又称∶"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争,噬诸烦恼。""杨枝"是古代僧人必备的除垢洁齿之物,所以佛门中常把它作为涤除尘垢烦恼,清净心地的象征。
14.铜鉴金赵显起造观音像
隋开皇十年(590年)
高14厘米宽7厘米
舟形火焰纹背光。观音头戴三叶冠,跌足直立在圆台上,两侧莲花上各有一合掌胁侍菩萨。下为四足座。座上刻发愿文∶"开皇十年六月十九日,佛弟子赵显起为父母息男敬造观世音口一区。"
15.铜杨兰景造观音像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
高14厘米宽8厘米
观音跣足直立,施无畏、与愿印,胁侍二菩萨。四足跌座刊造像记∶"开皇十二年
月廿八日.佛弟子杨兰景愿合家大小平.造官世音像一区.今得成就。"观音像仍披旧式皱巾
反映了当时金铜佛造保守倾向。
16.铜丁永达造观音像
隋开皇十四年(594年)
高14厘米宽4.9厘米
舟形火焰纹背光,分内外两区,外饰火焰纹,内为圆形头光,背光顶部较尖。观音头戴三叶冠.身穿天衣,双手施无畏、与愿印. 跣足直立在圆台上,圆台下为四足方座、座上刻发愿文∶"开皇十四年三月五日,佛弟子丁永达造观世音像一区,合家大小;,□安心供养"
17.铜吕□斌造杨枝观音像
隋仁寿元年(601年)
高15厘米宽5厘米
桃形头光,观音头戴三叶冠,上身袒露,胸饰璎珞,右手持杨枝,身躯略成S型,跌足立于台上.下为四足座,座上刻发愿文:仁寿元年五月二十八日,佛弟子吕□斌愿造观世音像一区,上为皇帝陛下,七世父母,因缘眷属,法界众生,共成佛道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