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天梯山石窟自驾比较方便,因为出G312后有20多公里为县道,没有公共交通可到达。
沿途主要为荒漠戈壁,过当地称小坡山的垭口后,景色豁然变化。黄羊河水库碧波万顷,随着天光的变化色彩斑斓,远处村落若隐若现,浅滩上牛羊遍布。湖水的尽头,大佛屹立,薄云缠绕。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
据北魏崔鸿所著的《十六国春秋•北凉录》载:蒙逊先有凉土,专弘佛事,于凉州(今武威)南崖中大造佛像,惊人眩目。又有唐代高僧道世编撰的《法苑珠林》记述:北凉河西王蒙逊,为母造丈六石像于山寺,素所敬重。
天梯山石窟被誉为中国石窟造像的鼻祖,大佛塑像的高度堪称中国石窟佛像之最,佛龛高50余米,龛内造像高达30余米(乐山大佛高71米,但不是石窟造像,在时间上也晚了将近300年)。如果从石窟帝王化佛造像的源流、影响、发展脉落等关系上看,天梯山石窟要排在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之前。
主持开凿、营造天梯山大佛的高僧昙曜,后来为北魏拓跋氏开创了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而昙曜之所以能继而到达平城(今大同),再造辉煌,跟眼前这尊大佛的一段传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北凉中书郎宗钦所撰《蒙逊记》记述:玄始九年(420年)沮渠蒙逊完成了整个河西走廊的统一,疆土东接金城(今天的兰州),西包敦煌,势力所及达于葱岭,史称北凉。
沮渠蒙逊不仅是河西走廊的霸主,同时对河西文化的塑造,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对佛学的普及起到了重大作用,天梯山石窟就是在他执政河西时期下令开凿的。
沮渠蒙逊与佛教的渊源,要追溯到后凉国主吕光软禁鸠摩罗什时期。
如果,回到1600年前的凉州城(武威)街头,就会看见一支奇怪的队伍,前面走着身披袈裟、手持钵盂的僧人,而他的身后是一列手持长矛的士兵。僧人是鸠摩罗什,而士兵,是后凉国的建立者吕光的部下。他们就这样相伴而行,在凉州城的大街小巷里走了17年之久。
看守鸠摩罗什的官兵中,就有沮渠蒙逊。他的两个叔父都曾经是吕光的重臣(一是尚书,另一是三河太守),两位叔父因为犯了败军之罪,家人均被贬为奴,为此蒙逊也成为一介普通士卒。另外,蒙逊的母亲也是龟兹人,于是,对这位来自龟兹的高僧也就格外亲近,渐渐开始信奉佛教、尊崇佛学。
古时的宗教领袖很难逃脱江湖术士的作为,汉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们,当然也不例外。北凉与吐谷浑之间发生战争,蒙逊要求佛学大师昙无谶为战事祈福,可战局突然恶化,蒙逊的弟弟、儿子都被乱军所杀。蒙逊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认为自己诚心侍奉佛主,却没有得到庇护(谓事佛无应)。便要诛杀五十岁以下的所有沙门,并且禁绝佛法。
据唐代僧人道世的《法苑珠林•敬佛篇•观佛部感应缘》记载:昙无谶听到消息后,当夜去见沮渠蒙逊,说天梯山为其母亲塑造的佛像有奇异现象,请蒙逊去看。蒙逊来到天梯山,见到母亲的化佛造像满面泪痕后,幡然醒悟,决定放弃灭佛。
这一醒悟,拯救了当时在西域地区的30000多佛门弟子。
是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佛教教义中的一种教训;就如同世俗所说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教训一样。
是的,浪子回头的可贵,是在能够改邪归正,能够积极的重建他的人生,达到"回头"的目的,才有"金不换"的价值可言。
是的,沮渠蒙逊的放下屠刀,拯救了数万的性命,而其后"河西汉学东渐"的汉学者、佛学者和造像工匠,大多是这一事件的幸存者。
是的,所以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