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尽管只有两百多个字,但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所有佛经的核心和灵魂。由此可见,《心经》在佛经中的地位,乃至在整个东方文化中的地位。
《心经》的“心”是核心的意思,引申为灵魂、要素、要领,《心经》是所有佛经的要领,所有佛经的灵魂,所有佛经的核心,就像画龙点睛的“睛”。把《心经》这个核心理解透了,所有佛经自然通达无碍。不仅佛经通达无碍,其它圣贤经典也通达无碍,因为它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语言、不同方式来阐明同一个道理——般若之理,它们探讨的都是般若的奥秘。只要探索的是般若的奥秘,一旦通达《心经》,就可以通达一切经,即所谓的“一通百通”。“一”指《心经》,“百”指各个流派的所有经典。《心经》是一切经典的核心和灵魂。得《心经》者,得百经之心;得《心经》者,得百经之灵魂。所以,通达《心经》,就可以通达一切经典(包括《圣经》)。通达《心经》以后再去看《圣经》,就会有别样的理解,会感到非常亲切,没有障碍,因为《圣经》讨论的仍然是般若智慧。
印度最早的书是写在棕榈叶上的,人们把棕榈叶取下来,用刀裁成标准的长宽,放在药水里蒸煮,再进行晾晒,反复几次,目的是为了让它不变形、不生虫,然后才在上面写字。写字的工具分为两种:一种是把很柔软的柳条的皮剥掉,把中间很有韧性的芯削尖了,蘸上墨,在棕榈叶上写字;另外一种是“铁笔”,把筷子那么粗的铁条一头磨得很尖,在树叶上刻字,刻完后把墨水倒上去,再用布擦,在刻字的地方,墨就永远留在了上面,这叫“铁笔写字”。
有时候一片树叶上写不完那么多文字,就需要用很多片树叶,时间长了就分不清哪一片在前,哪一片在后。为了能分清楚,人们就在每一片树叶的一角打孔,用绳子串上。贯穿、串联叶与叶之间的绳子就叫“经”,或者叫“经线”“经绳”,这就是“经”的最早的含义。后来“经”演变成了一本书的中心思想,叫“经义”。再后来,“经”又演变成了一本书所揭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一直沿用至今。
经书跟普通的书有本质上的差别:首先,一般人写的书称作“书”,不够资格叫“经”。经书都是圣贤写的书,或圣贤说话的记录。其次,普通的书是自我的外化,圣贤的书是无我、般若的外化。
“经”的引申义就是真理。为什么只有经典才是真理,而一般的书里却没有真理,或真理含量极少?因为经是圣人在无我、无私、无为的状态下,般若智慧的自然流露。般若智慧形诸于文字就是经,经是真理的显化,是真理本身。一切经典皆为真理。而常人写的书是在自私、自我、自恋、自大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文字,是自我的体现,是五毒的体现,而不是般若智慧的体现。
“五毒”是佛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戕害生命、智慧,毒害一切美好事物的毒药。“五毒”具体是指什么呢?
第一个是贪,贪婪。贪就是无休止的占有欲,至死方休。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特别吝啬的财主,每天只吃半个馍馍,最后把自己饿死了。他到了阎王爷那里,阎王爷说:“我很可怜你!你有钱,但是太吝啬,以至于把自己饿死了,像你这种愚痴的人啊!只配下油锅。”财主恳求阎王爷:“能不能把这锅油给我?”阎王爷也拿这个人没办法。这就叫贪心。这个故事把人类无休止的贪婪和占有欲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个是嗔,嗔恨。嗔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嗔恨是指心中总有一种无明之火,这就叫嗔火;广义的嗔恨是指一切反人类、反社会的情绪和言行,对社会疏离、冷漠、排斥、拒绝,都属于嗔的范畴。比如看见一个人摔倒了,就是不扶,就这么看着,也属于嗔恨。当今社会人们的嗔恨心极为严重,主要表现在冷漠、绝情,对社会的拒绝,不融入社会——与社会大众拉开距离,一定要和别人不一样,这都属于广义的嗔恨心。
第三个是痴,愚痴。愚痴的原因是不能认清自身和世界的真相,我们生活在一团浓得化不开的黑雾中,看不清自己和他人,也看不清世界。我们的精神、感官、外界,内内外外都被无形的、看不见的黑雾笼罩着,这就叫愚痴。包括听不懂道理,也属于愚痴。
第四个是慢,傲慢自大。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傲慢,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总觉得自己比别人更优秀。自大又衍生出虚荣心。因为自大所以虚荣,因为虚荣所以更加自大。
为什么整个社会到处充满了虚伪欺诈?根源就是虚荣,虚荣的根源就是自大。如果没有自大,没有自恋,每个人都把最真实的一面活出来,世界也就没有虚伪。你做你的真我,我做我的真我,世界不就真实了吗?但是,现在这个世界无处不虚伪,无人不虚荣,根源就是内在的自大和傲慢。
第五个是疑,怀疑。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疑是指在生活中,对所有细节和小事都不信任,怀疑一切,不能够如实信任自己和这个世界,不信任人类有纯真的爱情,不信任人类有真挚的友谊,连自己都不相信;广义的疑就是虚无主义,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虚无的——历史是虚无的,艺术也是虚无的。世界上哪有美?没有,都是骗人的。世界上哪有真?没有,都是骗人的。世界上哪有善?没有,都是骗人的。世界上哪有历史?没有,人类历史都是肮脏的。这就是虚无主义。
在虚无主义者的眼里,什么都是虚无的。政府不可以信任,没有一件事情是值得正面肯定的,夫妻情、父子情、母子情、兄弟情、姐妹情、朋友情……在他的眼中都是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用,只有侵占,只有相互折磨,没有关爱,没有信任,没有付出,这就是虚无主义。疑就是否定,不断否定自己,否定世界,否定一切,最后堕入虚无主义的深渊。
贪、嗔、痴、慢、疑,简称“五毒”。因为有这“五毒”,我们久久不得觉醒,不得解脱,时时沉陷在这“五毒”之中;因为有这“五毒”,我们整个身心越来越异化,异化到最后自己都不认识自己,自己都觉得自己陌生。
在“五毒”状态下写出来的文字、说出来的话,都是“五毒”的延伸、“五毒”的化现。一般的书没有资格被称为经,就是因为一般的书基本上都是“五毒”的化现。古人言“开卷有益”,特指打开经论之卷才有益,不是打开任何书都有益。如果作者是在“五毒”状态下著书立说,开卷就有害。读其书,就是在接受其“五毒”,学得越深,中毒就越深。
圣贤之所以能成为圣贤,是因为他成功地转化了自己的“五毒”。“五毒”跟圣贤是水火不容的,要么生活在“五毒”中,要么生活在圣贤境界中。既然能成为圣贤,一定是有力地克服了自己的“五毒”,他不再是“五毒”的载体,不再是“五毒”的化身,他成了爱和智慧的载体,成了般若的化身。他成为般若的化身之时,一切言行都源自般若,都是自般若中流显出来的,他著书立说,字字句句都是般若的化身,般若的体现。我们深入阅读这些经典,融入这些经典,其实就是感悟般若、走进般若、融入般若。包括《心经》,我们越深入学习,越能融入般若世界,越能得到般若的照耀和启迪。只有般若化现出来的文字和语言才有资格称为经,这就是经和一般书的根本区别。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