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华严》的译者佛陀跋陀罗
翻译佛经的译师,除了必须精通三藏外,还往往要博古通今,兼具良好的文学素养,这样翻译出的文字才能既贴合常意,又齿短留香。
和佛陀有血缘之亲的译师
佛陀跋陀罗,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约生于公元359,而卒于公元429年,其名中“佛陀”,觉者之义:“跋陀罗”,圣贤之义,因此在史料记载中,他又被称作“觉贤”。
佛陀跋陀罗的族姓是释迦,乃是释迦牟尼的叔父甘露饭王的直系后裔。他五岁丧父,十七岁出家,自幼即聪明颖悟,据说背诵经典时时,一天能完成一个月的功业。同时,他以守护戒律精严而闻名。
青年时期,佛陀跋陀罗与同学僧迦达多一同前去宾国游学,师从大禅师佛大先(意为“觉军”)。他的同学中有一位汉人一一后秦僧人智严。
后来,智严盛情邀请他前来中国,于是两人先走雪山,继改海道,历尽艰难,辗转三年,才到达山东。
一南一北明珠生辉
当时,著名的大译师鸠摩罗什,即如今汉地广为流传的《金刚经》译者,正在长安住持佛典翻译,佛陀跋陀罗便前往拜谒。两位大师相处甚欢,但由于各自所擅长的修学不同、处世方式不一等等原因,双方的弟子摩擦不断。后来鸠摩罗什的弟子们借助官府的力量,将佛陀跋陀罗排挤出了译经场。
于是,佛陀跋陀罗带着40余名弟子离开长安,先到庐山慧远那里译经讲禅,并在该地译出《达磨多罗禅经》。
从此,摩罗什和佛陀践陀罗这两位后秦时期的伟大译师,就在中国的一南一北各自住持译场,如两粒明珠殷熠熠生辉,遥相呼应。
历时三年翻译华严
由于佛陀跋陀罗志愿往各处弘化,于是离开了庐山,最后到了扬都(今南京)道场寺。
在那里,佛陀跋陀罗应两位信佛官员启请,在法业、慧义、慧严等弟子帮助下,将支法领取回的一直无人翻译的梵文《华严经》译为中文,历时近三年圆满完成。
佛陀跋陀罗于七十一岁时圆寂,世称天竺禅师,为庐山十八高贤之一。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