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而在众多对联中,我个人比较偏爱佛门对联。
佛门对联,一般来说具有禅理佛味,在平凡中具有闪光点,令人颇受启发,赏玩不已。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对联的读书人。关注我,和我一起来欣赏4副蕴含禅机的佛门对联,看山不是山,对仗工整有门道。
第1副对联:半个窗中山有色;三根椽下我无禅。
佛门讲究“色空”,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这个上联承认山的色,却反而突出了内心中的“空”。
换言之,所谓“半个窗中山有色”恰似“诗佛”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者类似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人并非有意去浏览山色风光,而是一种无意之中的邂逅。
这种邂逅并不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就算是赞叹也是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是一种对自然本身的承认,而不是个人情感的融合。
而“三根椽下我无禅”,何者为禅呢?
庄子说,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而禅呢?“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而至于无禅,可谓深得佛家之理,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令人颇为意动。
第2副对联:东土耶?西土耶?古木灵根不二;风动也,幡动也,清池碧水湛然。
这是光孝寺的对联。光孝寺,是广州著名古建筑,初为公元前二世纪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
三国时代,吴国名臣虞翻居住于此,世称虞苑。虞翻死后,家人舍宅作寺,寺名曾几次更改,到南宋时期才改名光孝寺。
据说,当年光孝寺有一株菩提树,是印度高僧带来种在戒坛前面的。所以,上联说“东土耶?西土耶”以及“古木灵根”,指的就是菩提树。
而菩提两字,在佛门中具有深远的含义,令人很自然想到禅理。
所以下联翻出了一桩佛门公案:“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故而禅宗有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说法。
清池碧水湛然,显然是一种得到成佛的感悟,是一种心的安定,心的放松。这应该就是“悟了”。
第3副对联:身比闲云,月色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
佛门修行,比较讲究“证性”,这与儒家之所谓修身,有异曲同工之妙。难怪朱熹、王阳明等人都援佛入儒,化用了部分佛门的理论。
当然,站在今人的角度,儒道释三家在对待自然的看法上,本身就有一些相似之处,我们一般称为“天人之间” 的 “和谐”。
所以众多诗词对联,对于自然与自我的相互 观 照,可谓浓墨重彩。王国维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似乎更符合佛家的观念。
就好像这个对联里面的“月色溪光堪证性”,月色溪光与本我,当然是不同的东西,但是“性”是一致的。“无情”而可以“说法”,与所谓“观世音”声音竟可以观之理,颇有互参之处。
第4副对联:一竿竹影敲明月;半榻松风卧白云。
这个对联是北京香界寺的对联。香界寺位于北京石景山区八大处公园,过去是八大处最辉煌的寺院。
这个对联同样采用了“竹影”、“明月”、“松风”与“白云”这类“无情”的自然景物来作为修佛者的心境的体现。
而对联最妙的地方,在于“敲”与“卧”这两个动词。单单来看,这两个词是很简单的,很普通的。
但是关于敲字,马上让人想起了诗僧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与“僧推月下门”的推敲往事,也让人想起了佛家公案里面的“当头一棒”。好一个敲字,大有顿悟之意,令人深受启发。
而“卧”字,道家有“睡仙”陈抟老人,儒家有“卧龙”诸葛亮,佛门亦有“卧佛”。
《大唐西域记》中说:释迦牟尼收了最后一个弟子善贤之后,便“入寂灭乐,于双树间北首而卧”。而各地均有许多卧佛的塑像,表明了特有的禅味。
而“一竿”与“半榻”的数字词,又把把竹影与松风写得活灵活现。这一个对联对仗工整,韵味悠悠,读下来让人心境感觉到平和,感觉到妙悟。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