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说话便是一门学问。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长久以来所追求的便是中庸之道,于说话之中更是可以窥见二三。《增广贤文》有言:“逢人且说三分话”,意在告诉我们话必不可说太满,应当有所保留。
说话之中给双方留有余地,使得双方在谈话中进入“进可攻退可守”的境地,不致太过咄咄逼人,显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谈话的主题也能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也就是说,在谈话中,我们脱口而出的言论应当具有一种可讨论性,正如一条线段的中点,在到达它的两端之前仍有一段距离。这些距离便是说话留有余地之时,双方对话可以延展的部分。与此同时,在广阔的交流空间内,双方的讨论也可以拓展到更宏观的领域,使得思维进一步发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真正的强者,心中有尺,口中有度。说话留有余地,才能进退自如,不让自己和对方陷入尴尬的处境。
《周易》曰:物极必反,否去泰来。
古人对这句话的理解颇为精辟:“行不可至极处,至极则无路可续行;言不可称绝对,称绝对则无理可续言。”说话不满,是对他人的基本尊重。我们常说,“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合格”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在说话之道方面,即是给对方留有余地,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不偏激、不过分笃定。这是给自己,更是给对方的尊重。对于合格的成年人来说,职场上的说话方式便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职场上,我们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如鱼得水,恰当的说话方式必不可少。比如说,面对同事工作上的错误,当众粗暴指出就是将话说的太满。而私下善意的提醒则能够既指出错误,又维护对方的面子,充分显示出对对方的尊重。
说话不满,更是一场自我修行。它对说话者本身具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把说话当作倒豆子,不加收敛的往外倒,只会损人不利己,最终将自身和对方置于一个难堪的境地。“祸从口出”便是说话不加保留所招致的后果。说话留有余地,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说话方式,它是对说话者能否巧妙利用言语的巨大考验。沟通是一门学问,把握分寸是一种教养,不轻易打断别人是一种礼貌,等人说完,是基本的素养。
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智慧。生活工作中,必然与他人产生关系,怎样与他人沟通交往是一门大学问。言语交流作为人与人来往中最重要的方式,处处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做一个会说话的人,做一个说“好”话的人尤为重要。学会说话,有所保留的说话,仍是我们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修行。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