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金铜佛像有何特征?
元、明、清三代随着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汉式传统造像虽然在承袭前代风格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但已呈衰落趋势。
明代嘉靖以后,特别是万历年间,汉地造像又独盛一时,造型多头大身长,体态丰臃,传世品较多。
明代的汉传佛教造像特别是中早期造像,比例比较适中,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像身胸、腹的起伏和平简的外衣形成对照,富有整体感。
清代的汉传佛教造像的主要特征是颊丰颐满,弯眉细长,鼻高且直,宽肩细腰。
佛像大都是着袒右式衲衣,质地显得比较厚实。菩萨像多为汉式装束,服饰贴体而轻柔,衣纹和衣饰的刻画运用写实手法,真实感觉较强;只是在表现手法上显得纤巧无力,缺乏艺术感染力。
↓学习更多知识↓
明朝宫廷藏传佛教造像有哪些特征?
明代宫廷造像,尤其是永乐、宣德时期的宫廷造像,直接以两藏作品为模范,多用红铜以失蜡法浇铸而成。
风格传承脉络清晰,同时又融人了汉地的审美观念和传统表现手法,,只是更加铺张细节,浮雕珠宝密实镶边。
原来在西藏所特别强调的凶忿形象,在内地也已经淡化了。在形象塑造方面,在重神情刻画,面部男方女圆,略带汉族人物造型特征。
菩萨佛母像多呈三折枝态,身上装具制作精巧。莲座通常是圆形或方形两种造型,仰覆莲瓣上短下长,束腰内收成锐角状,主瓣间露山底层莲瓣一角,微微上翘。莲座上下层各镶一圈精致的连珠,富丽堂皇。
这些造像多为中央政府赐赠藏传佛教各派高僧的礼品,一般都镌有“大明永乐年施”、“大明宣德年施”楷书阴识,对西藏金铜造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