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佛陀的出身非常的高贵,从小丰衣足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就没有一丝一毫的生活之忧。释迦牟尼佛是净饭王的太子,出生时因相师说这个小孩将来必将成为万世之大才,净饭王因此对释迦牟尼疼爱有加,倍加呵护,不让他接触任何的世俗烦恼之事。就是这样的一个高贵之人,最终还是选择放弃太子之位,毅然抛弃自己的荣华富贵,出家修行,证悟宇宙人生之真理。
佛陀出家之初,一直修持苦行,并无多大成效,最初跟随其一同出家的六个随从,也一个一个地离他而去,甚至有一次佛陀修苦行期间,因多日未进食,差点就丢了性命,还是一位民女施舍米汤救了他一命。从那以后,佛陀知道了强制修持苦行,是不能真正的觉悟,反倒是对自己最大的折磨,而这种折磨并不是修行的初衷,所以佛陀放弃了修持苦行。
佛陀开悟,是在菩提树下禅定而豁然开朗,见到了本自具足的真心,观照到宇宙人生的真实面目,片刻间顿悟成佛。当然,在佛陀未开悟之前,他还是经历了漫长的渐悟修行。比如禅定,佛陀在菩提树下禅定六年之久,才得以悟道成佛,所以说禅宗所提倡的顿悟法门,还是要看个人的悟性,或者说自己的机缘是否具足,如果不具备这种机缘那是很难顿悟的,必须要通过渐悟法门,才能慢慢觉悟,佛陀的开悟就是很好的证明。
佛陀开悟后,门徒众多,为什么他老人家还要自己乞食,并制定僧团乞食而共居制度,强调凡事都要亲力亲为,视众生平等,僧团一样平等无奇。佛陀所证悟的真理,就是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真理,世间一切都是因缘起而生,缘灭而散,所以佛陀所教导的修行法门叫“缘起法”。
所谓的“缘起法”就是说世间没有固定不变的载体或者现象,我们世人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出离这世间一切因缘起而生的烦恼痛苦,想要出离就必须要修炼自己的心身,这个就是佛陀提出的身、口、意三业。
当然,佛陀提倡自己乞食,凡事自己亲力亲为,其主要目的是让大家放下骄慢之心。大家都说人生来平等,但是,古印度时期是一个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国度,当时的人被分成四等,其中等级最高的就是婆罗门贵族,其次就是刹帝利,再者就是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主要是掌控祭祀的僧侣贵族,所以说,古印度时期的僧侣地位是相当高,一般的人想成为僧侣是比较困难的,这个也是古印度宗教发展比较好的缘故。刹帝利是掌管国家的军事政权之人,也就是古印度的达官贵族阶层,这个阶层的人比婆罗门低一个等级。
再者就是平民类的吠舍,这一类人只是古印度的平民,没有政治特权,更加没有宗教权力,属于古印度的中等平民。最后就是贱民的首陀罗,这一类人都是被刹帝利所征服的土著民族,属于雅利安人,在当时的社会中只能从事佣人之类的低贱工作。
佛陀是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怕僧众生出骄傲的傲慢之心,我们要知道,佛教的核心理论中,视众生平等是其中一条,其次就是因果法则。所以佛陀才制定乞食,以及僧团必须自己乞食以及共居的教规。当然,其制定乞食教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僧众能广结善缘,让贫苦大众能广种福田,得到佛教宣扬的不可思议之善根。
结语:
我们都知道,修行所谓的机缘是否成熟,最核心的就是指善根,这个善根是累世所培植的,如果说一个人不具备善根,那么修行相开悟,或者说得到什么成就,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佛陀所制定的乞食共居的制定,主要目的是为了普度众生,悟道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