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佛陀释迦摩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出家前曾是古印度的一个小国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二十九岁时,他放弃王位,离家苦修,三十五岁在菩提树下悟道,八十岁涅槃,一生传道四十五年。
当他做太子时,释迦摩尼先后迎娶过三位夫人,分别是瞿姨、耶输陀罗和鹿野。而且据《十二游经》、《五梦经》等佛经记载,这三位夫人出嫁时,还各领了“二万彩女”,作为陪嫁。
当然,佛经的记载,在数字方面,一向夸大其词到离谱的地步,完全不足采信。
事实上,根据现在的考古学证据,迦毗罗卫国只不过是由迦毗罗小城和周围的10个村庄组成的一个部落国家而已,面积大约300平方公里,跟我国有些地方的一个乡镇差不多大小,全国人口也不会超过二万人。
后来在释迦摩尼有生之年,迦毗罗卫国被中天竺拘萨罗国的琉璃王所灭,释迦部族惨遭灭族。《增一阿含经》记载释迦族被杀人数:“流离王杀九千九百九十万人,流血成河,烧迦毗罗越城”。《法句譬喻经》记载的数字更加夸张:“琉璃王伐舍夷国(即迦毗罗卫国),杀三亿人已,引军还国。”
可见,佛经对数字的处理,一向比较豪迈。
三位夫人为释迦摩尼生育了三个儿子,分别是罗睺罗、善星和优婆摩那。释迦摩尼成道后,曾返回故国省亲,并传道说法,他的姨母波阇波提(也是释迦摩尼的养母,其生母摩耶夫人在生下释迦摩尼后七天去世)、三位夫人和三个儿子,全部跟随佛陀出家修行,最后都证得大阿罗汉果位——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善星。
一、善星与佛陀的冲突
善星是佛陀的次子,在出家之初也曾修行精进,《大涅槃经》说他“出家之后,受持、读诵、分别解说十二部经,坏欲界结,获得四禅”,甚至还有佛经记载,善星获得了天眼通的神通。
由于其特殊身份和修行成就,善星在僧团中拥有很大影响力,身边围绕了不少追随者,《大涅槃经》说“善星比丘多有眷属,皆谓善星是阿罗汉,是得道果”。
可是不久之后,善星就高开低走,开始了他江河日下的堕落过程,不但修为退步,失掉四禅,还当面顶撞佛陀,最后甚至发展到对佛陀图谋不轨。
关于善星比丘跟佛陀之间的公开冲突,在《大涅槃经·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中有集中记载,主要有如下几件事:
1、用薄俱罗鬼吓唬佛陀:
有一天晚上,佛陀住在王舍城,为帝释天说法,不知不觉到了深夜。按照佛教僧团的规矩,弟子应当在师父之后入睡。善星比丘可能是等得不耐烦了,再加上太困,竟然像大人吓哄小孩那样冲佛陀说:“赶紧进屋睡觉,薄俱罗鬼要来了(原文:速入禅室,薄俱罗来)”。弄得正在听法的帝释天极为诧异,问佛陀:“世尊,如是人等,亦复得入佛法中耶?”世尊,这种人也能学习佛法吗?佛陀当即训斥善星:“痴人,汝常不闻,如来世尊无所畏耶?”傻瓜,你难道没听说过,如来世尊是无所畏惧的吗?(小编按:佛陀这回答,我也是醉鸟~~~)
2、站在外道(异教)的立场上,故意与佛陀唱对台戏:
如果说第一次的冲突,还只是无伤大雅的口角之争,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严重了,因为这关乎善星的宗教立场问题。
话说有一次,佛陀来到迦尸国尸婆富罗城,在一家酒馆门口看到一个信奉耆那教的异教徒(佛经的原文是“外道尼乾”),正蜷缩着身子,蹲在地上吃酒糟。善星比丘看到了,对佛陀说:“世间若有阿罗汉者,是人最盛。何以故?是人所说,无因无果。”世间若是真有罗汉,这个人一定是最上乘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所说的法,不落因果(所以没有报应)。
佛陀立即训斥善星:“痴人,汝常不闻,阿罗汉者不饮酒、不害人、不欺诳、不偷盗、不淫妷?是人杀害父母,食啖酒糟,云何而言是阿罗汉?是人舍身,必定当堕阿鼻地狱。阿罗汉者,永断三恶,云何而言是阿罗汉?”傻瓜,你难道没听说过,罗汉是不饮酒、不害人、不诓骗、不淫逸的吗?这个人杀害父母,又吃酒糟,你为什么说他是罗汉?这个人死后,一定会堕入阿鼻地狱。罗汉是永远断除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的,你为什么说这个人是罗汉?
这里有一点很奇怪:从佛经的上下文来看,佛陀是第一次见到这个耆那教徒,不知道为什么要指责他“杀害父母”?耆那教的戒律比佛教还要严格,绝对禁止杀生,由于耕种有可能会伤到虫类,所以耆那教徒连农业都不能从事,只能从事商业、贸易等行业。以常理推测,这个耆那教徒不可能有“杀害父母”的行为。
不过,从佛陀驳斥善星的语气来看,佛陀这一次显然是动了真怒,而且对那个耆那教徒的评价,也近乎恶毒的诅咒(咒他死后下地狱)。这跟一般人印象中雍容大度的佛陀,有很大差距。如果按照佛教的教义,佛陀岂不是已经触犯了“贪、嗔、痴”三毒中的“嗔”毒吗?要知道,按照佛教的说法,“贪嗔痴”三毒,恰恰是三恶道的源头,贪为饿鬼道之源,嗔为地狱道之源,痴为畜生道之源。
那么,佛陀为什么反应如此激烈?
这就需要简单介绍一下耆那教,及其与佛教的关系。
二、佛教和耆那教的矛盾
简单来说,在佛陀的时代,佛教和耆那教都属于古印度新兴的“沙门思潮”,二者之间的关系,很类似于我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所谓“沙门思潮”,是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新兴思潮的总称,包括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顺世派、不可知论派等。这些派别一面共同反对婆罗门教,另一方面又互相攻击。其中尤其以佛教和耆那教之间的争斗最为激烈。
耆那教的创立者名叫筏驮摩那(西元前599—前527),佛经中称其为尼乾陀若提子,称其信徒为“外道尼乾”。筏驮摩那的身世与释迦摩尼惊人地相似。他比佛陀(前560—前480)年长近30岁,原本是一个部落酋长的儿子,30岁时忽然抛弃家庭和奢华的生活,出家苦修,42岁悟道,传道30年,72岁去世。他的信徒尊称其为耆那(Jina,意为胜者),因此他创立的宗教被称为耆那教。他还有另一个称号叫大雄,让人联想起佛寺中的大雄宝殿。
佛教和耆那教不但创立者的身世相似,在教义方面也高度接近,都主张灵魂转世和业报轮回,提倡不杀生、不偷盗、非暴力等戒律,以至于有学者称这两个宗教为“姐妹教”。
但是教义如此相似的两个宗教,互相之间的争斗却势如水火,甚至你死我活。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就是被一群耆那教徒乱棍打死、抛尸荒野。而据《优婆离经》等佛经记载,耆那教主筏驮摩那之死,也跟释迦摩尼有关,因为筏驮摩那的一位忠实信徒,优婆离长者,被释迦摩尼说服,改信佛教,导致筏驮摩那不堪承受,吐血身亡。
佛教和耆那教虽然在教义的细节上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是他们之间的矛盾根源。矛盾的真正根源,是经济原因。
这两个宗教在经济生活上,都依靠乞食和信众的布施为生,因此在传教过程中,为了争夺信众和供养物资,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这在佛经中有明确的说明。
佛经中多次记载耆那教或其他“外道”向佛教发起挑战,并让这些异教徒现身说法、自述动机:“今沙门瞿昙靡事不知,有一切智,然我等不得利养,今此沙门多得利养,要当作方宜,使不得利养。”(翻译:佛教的出家人智慧高超,什么事情都知道,导致我们得不到信众的供养,都去供养佛教徒了。我们应该想想办法,让他们也得不到供养。)或者是“此沙门瞿昙住此毗舍离城,为人民所供养,然我等不为人民所供养。我等可往与彼论议。”(翻译:现在这个佛教出家人住在毗舍离城,人民都去供养他了,我们却得不到人民的供养。我们应该去找他说道说道。)
可见,耆那教跟佛教的冲突,主要是因为佛教抢了耆那教的饭碗。
目犍连之所以被耆那教徒所杀,正是因为目犍连在传教过程中,使很多耆那教徒改信佛教,触犯了耆那教的利益。而优婆离长者改信佛教,之所以会导致耆那教主筏驮摩那吐血而死,乃因为优婆离长者是一位富翁,也是筏驮摩那在经济上长期的主要支持者。释迦摩尼向优婆离长者传教后,优婆离长者不但改信佛教,而且明确宣布停止资助耆那教:“从今日始,不听诸尼乾入我家门,唯听世尊、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入。”(翻译:从今天起,不许耆那教徒进我家门,只许世尊释迦摩尼和四众弟子—僧人、尼姑、男居士、女居士,入我家门。)
三、善星图谋不轨,堕入地狱
正因为佛教和耆那教之间的冲突如此激烈,因此看到善星偏向和同情耆那教徒,释迦摩尼做出激烈反应,也在情理之中。可惜善星并不以为然,反而顶撞佛陀说:“四大之性,犹可转易,欲令是人必堕阿鼻,无有是处。”(翻译:地水火风这四大物质都可以改变,还有什么改变不了?你一定要让这个人堕入阿鼻地狱,这是说不通的。)
除此之外,善星跟佛陀之间还有一次更严重的冲突,也跟耆那教有关:
有一个耆那教徒,名叫苦得,善星对他非常仰慕,称赞苦得说:“世间若有阿罗汉者,苦得为上。”世间若是真有罗汉,苦得是最上乘的。佛陀当即告诉善星,苦得并非罗汉,也不懂得罗汉的境界。不料善星却指责佛陀这么说,是出于嫉妒。佛陀于是发出预言,说苦得将不久于人世,七天之后将因腹胀而死。为了使佛陀预言落空,善星提前将此事告诉苦得。苦得立即开始绝食。七天后,苦得饥饿难忍,食用黑蜂蜜,又喝冷水,果然腹胀而死。但是善星依然不知悔改,说苦得死后能生三十三重天。
除了这些表现在行动和言语上的冲突之外,善星的思想问题更为严重。他很明显受到耆那教教义的影响,对佛陀的教导不以为然,公开否定因果,并宣称“无佛、无法、无有涅槃”,把佛陀的根本教义,全部破弃。
关于善星的结局,佛经上的记载很简略,只是说佛陀为了挽救善星,与大迦叶一起去善星的住处找他,不料“善星比丘遥见如来,见已,即生恶邪之心。以恶心故,生身陷堕阿鼻地狱。”善星远远看到如来,立即生出图谋不轨的邪恶之心,由于这邪恶之心,生身(肉身)堕入阿鼻地狱。
这里值得留意的是“生身陷堕阿鼻地狱”这句话。
通常来说,宗教说一个人下地狱,都是指人死后,灵魂下地狱,而这里的“生身陷堕阿鼻地狱”,则是说善星连肉体也堕入地狱。这就很值得深思了。
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是,善星对佛陀图谋不轨,准备对佛陀不利,结果被佛教僧团肉体毁灭。
四、佛陀的哀叹
善星追随佛陀长达20年,最后不免于堕落,这对佛陀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不但是情感上的打击,而且令不少弟子对佛陀的教化效果,产生怀疑。
在佛经中,佛陀多次提到善星,语气中透出无力和无可奈何:“亲对我前,闻我说法,见我经行,见我端坐,见我神足游处虚空,见我降伏多千外道,于大众中,摧彼邪法。如是等人,尚于我所,不生信乐,于步步间,恒欲毁我;由是步步,渐增其恶。”(翻译:亲自在我面前,听我讲经说法,见我修行,见我打坐,见我施展种种神通,降服无数邪魔外道,在大众面前,摧毁邪法。这种人,竟然对我没有信仰之心和欢喜之心,反而时时刻刻,想要诋毁我;因此,一步步增加自己的罪恶。)
说这番话的时候,释迦摩尼不再是那个被人顶礼膜拜的“人天导师”和“调御丈夫”,只不过是一个无奈而失败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