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入即藏性之(二)--------耳入即藏性
有关六入的经文,其句式和论证方式,完全相同,如果完全理解六入中任何一节经文,其它五入的经文,我们就能依此理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首先,六根所摄受的对象各不相同。比如耳根对应声音,严格来说,耳根对应动静二尘,下文有详细分析;眼根对应明暗等等。因之而产生的觉受也各不相同。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学习经文,并不是仅仅增加佛学知识,而是通过研读经文,指导我们修行,实证人生真相,达到自利利他之目的。
其二,六根及其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涵盖了我们身心世界的全部。佛陀就是把整个佛法,分成若干板块,分别加以剖析,从而帮助我们认清人生和宇宙的真相,使众生免受六道轮回之苦,真乃大慈大悲!
然而,处于末法时代的许多学佛人,却错解佛义,把佛法的根本的核心--------五蕴皆空,误解为"五蕴皆有"。虽然口头承认五蕴皆空,但内心却坚执"万法皆有",并到处宣扬什么"佛陀并不认为,五蕴皆空,只是告诉我们不要执着"等等邪见。试想,如果眼前的世界都是"真实"存在的,佛陀何必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告诉我们一个妇孺皆知的见解呢?又何必不厌其烦地讲法49年,并且留下大量的经典呢?所以说,佛陀亲证的境界,决不是现在我们凡夫众生所见到的境界。佛陀不是要把一个"真实"的境界强行空掉,而是这个所谓的"真实境界"其夲质是空的,它只是我们真心所显现的假相。这是我们每一个学佛人应有的态度。
其三,六入的经文,不仅句式和论证方法相同,还有一个大家都忽略的现象:佛陀所举的所有事例,都是从自身所示现的现象出发,然后推及身外。比如耳入听到的嗡嗡声,就不是直接举身外的鸟声,风声。
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佛陀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就说明我们身外的色声香味触法,及其六根皆被我们的心所摄,都是心的示现,离开我们的心,这一切又从何而来呢?
下面开始本节的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阿难,比如有人,用两个手指,快速地塞住两个耳孔,因耳根产生疲劳的缘故,就会听到头中有嗡嗡声。耳根的听闻性与所闻的嗡嗡声,同是菩提心中,所产生的虚妄相。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因为有动静二种妄尘的缘故,引发耳根的能动性,吸纳此两种尘象,称之为听闻性。此听闻性离开动静两种妄尘,毕竟没有真实的体性。
解析-------以上两段描述了听闻性(耳入)的产生过程。耳根的听闻性,指耳根所具有的功能,这个能听闻的功能在没有外缘触发的时候,是隐而不现的,说我能听到什么,一定和动静二尘一起而有的,离开动静二尘,所谓的听闻性,只是一个虚无的名相概念。
那么,动静二尘是否是真实而有呢?其实也没有。何以故?离开两手指急塞其耳,动静二相也是虚无的,故称之为妄尘。如果解读为动静二尘不恒常,故称为"妄尘",我认为不准确,因为动静只是一个表象。所以,龙树菩萨有一句名言:因缘所生法,吾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
下面我们再分析那个"嗡嗡声",到底是什么。这个嗡嗡声,就是我们常说的声音,注意,所谓的声音还不是动静二尘,但一般人往往误认为就是动静二尘。借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动静二尘是波段不一的电信号,传给大脑以后,我们的意识便综合原有的记忆密码,加以比对、分析,然后翻译成我们所谓的声音。如果没有原来的记忆种子,即藏识,你根本无法判断你听到的到底是谁的声音。比如说,你打电话给美国,你在电话这头,就能通过声音分辨出,电话那头是谁。如果你的藏识中没有对方声音的记忆,你是无法辨别的。
进一步分析,这个所谓的声音,是否真有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并没有一个声音在空中传来传去,别说万里之遥,既便是三里之外,你也听不见对方的声音。所以这个声音只是你的意识给你翻译的假相。其实它根本就没有离开过你,它根本就没有从外面跑到你耳边让你听到。关于这一点大家要仔细体悟。以后的经文,佛陀还会详细论证。
回过头我们再看这个动静二尘。这个动静的信号是否就消失呢?也没有。只不过我们人道业力浅薄,无法感知而已,而外道众生却能敏锐地察觉微细的波动,比如蝙蝠、蝴蝶等等。所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给世界产生影响,其它五道众生也影响着我们。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声音无来也无去,它从来没有生起过,也从来没有消失,你也从来没有听到过一个"声音",它的夲质是空的,离开你的心意识它根本无有来处。它完全是藏识记忆的显现。换句话说,我们有什么样的藏识,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什么样的境界。
下面我们继续看经文,通过佛陀的论述,我们就会更加坚信-------佛言不虚!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阿难,对于这一现象,你应该明白,这个听闻性,不是从动静来,不是从根出,也不是从空生。
"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
-------为什么呢?如果听闻性从静尘来,那么当动尘出现时,这个听闻性应随静尘一同消失,这时你不应该听到动相才对;如果听闻性从动尘来,静下来时,听闻性应随动尘一同消失,这时你应该感知不到静。
解读:听闻性,即耳入,指耳根具有吸纳动静二尘,进而能听到声音的功用。我们一般人认为因为有动静,所以听到声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这都是粗浅的认识。佛陀要告诉我们实事的真相:动静二尘和听闻性,没有前后的时间差,它们是同时产生的,既然是同时产生的,当然不存在谁生谁。这一点不太好理解,需慢慢觉悟。理解这一点你才能真正会相归性,不然,相和性永远是两张皮。
"若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夲无自性。
-------如果这个听闻性从耳根生,就必定和动静无关,所以这个耳根本来就没有能入的自性。
解读:以上两段佛陀论证了耳入非因缘性。任何一法都没有自性,都是因缘合和而有的假相。巜摄大乘论》有详细的论述。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如果听闻性从虚空来,虚空有了听闻性,它就不叫虚空了,再说如果虚空自闻,与你又有何关系呢?
这一段,佛陀论证了耳入非自然而有。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夲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应该知道:耳入虚妄,夲非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