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译文 月光童子〈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注 月为水大之精,此菩萨因观水而入圆通,得水大之精华,照临法界,与诸众生而作利益,故以月光为名。
解 依华严经“月有四种奇特:一是映蔽星宿,二是示现盈亏,三是有水处皆现影,四是见者皆对目。”菩萨映蔽二乘,断种种惑,证一切智,有感必应,众生各见对我,与月光之义相同,故以月光为名。
正文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译文 我回忆过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众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观察自身中水性,与其他诸大之性,并不相陵夺。最先从自身的涕唾开始观,一直到穷尽一切津液精血大小便等,上下流转,周而复始,水虽有种种不同,然而水性唯有一种,不但身内水性是如此,身外的世界,浮幢〈注一〉王刹〈注二〉,香水海等众水性也是一样,毫无差别。
注一 按华藏庄严世界“海下有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此华生于普光摩尼香水海中,此华内有十佛刹,(世界)微尘数香水海,一一海中,各有一刹种,每一刹种,皆有二十重佛刹,累高如幢。”
注二 超出如王,故名幢王刹。
正文 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即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
译文 我在当时,水观〈注一〉初修成,但能见到水性,没有证得无身〈注二〉。其时我为比丘,在室中坐禅。我有一个弟子,在窗外偷窥室内,看见清水遍满室中,别的什麽也没有。小孩子不了解实情,就取了一片瓦砾,丢在水中,打得水发出了响声,童子一面左右张望,一面就离室而去〈注三〉。我出定以後,马上觉得心痛,就像从前舍利弗遇着违害鬼〈注四〉的情况一样,我自己考虑,我早已得证阿罗汉道,离开病缘〈注五〉已久,为什么现在会发现心痛,难道我的禅定退失了吗?当时童子很快的跑到我跟前告诉我如上的情况。我就对他说:你假若下次再见到水,你就把门打开,在水内取出你所丢进去的瓦砾,童子遵命答应後,其後我又入定,童子又看见满室清水,瓦砾很显然的仍在水中,於是开门把瓦砾重新取出来,我出定後,身体也就恢复如前。
注一 水观初成,证得身内一切水性无别,与其他各大,并不相陵夺。
注二 虽证得心境相应,然而还不能证得五蕴皆空,所以不能无身,仍在小乘位中。
注三 童子奇怪室内为什么全是水而不见人,因此投入瓦砾试试是否真是水,及至听见水声,又奇怪人到哪里去了?所以去时仍东张西望的看。
注四 舍利弗曾在恒河岸边兰若中入定。被违害鬼用掌击,出定後头痛。
注五 病缘有二,一是“宿业”所感,二是“现业”所感。罗汉已无“现业”,既已久证罗汉,就应该没有“宿业”。所以不应当有病缘。
正文 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
译文 遭逢了无量佛出世,一直到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注〉时,才能亡掉身,达到内外一如。
注 佛名为山海自在通王,是因为水性本来是流通的,遇着山即成为阻碍。佛以水性圆通,融山成水,无论是山或水,都是同一自性。以此自在圆通,故以此为名。
正文 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译文 与十方世界的香水海,体性合於真空,空性与水性,无二无别。现在於如来前才得到童真的名,参预到菩萨的会中。
解 前观体内水性无别,还不能到亡身的地步,所以只能在罗汉位中。现在不但亡身,更进而证得十方界诸水,同一空性,极证到前文所说的“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故能得童真之名,预菩萨之会。
正文 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译文 现在佛问圆通,我是以观内外水性,同一气味,流转通融,而得证无生法忍。圆满菩提,以此为第一。
解 开始观内外水性,一味流通,犹未能亡水。最後性合真空,并水亦亡,此时方证得无生法忍。法忍既成,菩提自然不远,所以圆满菩提,此为第一。
正文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译文 琉璃光〈注〉法王子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注 梵语吠琉璃,意为青色宝,因此菩萨常放青色光明,同于琉璃色,故以此为名,又後文自言“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解 此菩萨即涅槃经中所说“琉璃光菩萨,放青色光,至释迦座前。”之菩萨。
正文 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译文 我回忆从前经过恒沙劫,有一尊佛出世,名为无量声〈注一〉,开示众菩萨:本觉原是妙明〈注二〉,观察此世界以众生的身体,都是虚妄攀缘,风力〈注三〉所转。
注一 佛以修习风观为号,以一切诸法,莫不有声,声不自声,因风而有,因此以声观风,声既无量,风亦无量,故佛以此为名。
注二 本来灵明所以为本觉,无始以来,从不昏暗,所以为妙明。
注三 妄动即属风,能与身体事物为缘即名为力。
解 本觉本来妙明,因一念妄动,即分为能观之智和所观之境。世界众生,依此而有。最初由一念妄缘而有业相,由业故转成能见而有转相,由能见故有境界妄现而成现相。这就是世界众生初起之三细,其後由三细相而产生智相等六粗相。故知世界众生,都因为一念妄缘风力展转变起而成。
正文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
译文 我在当时,观察空间的存在,观察时间的迁流,观察身体的动静,观察心念的转化。这种种动相虽有千差万异,而能动的本体,并无两样。
正文 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
译文 我当时觉悟到,这种种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微尘聚而成十方世界,业缘聚而有无量众生,这些聚散颠倒,同一虚妄,并非真实。
正文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逢佛未几,得无生忍。
译文 如此甚而至於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中,所有众生,如像在一件器皿中,装了成百个蚊虫在内,在分寸的范围内,啾啾乱叫,鼓动狂闹。遇着佛不久,就得了“无生法忍”〈注〉。
注 悟到身体和世界都是虚妄,於三界内,不见一法生灭,名为得无生法忍。
正文 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译文 其时心中开悟,就见到东方不动佛国〈注一〉,我作为法王子〈注二〉,承事十方诸佛,身心发光〈注三〉,表里洞彻而无阻碍〈注四〉。
注一 就是阿閦佛的国土,梵语阿閦鞞就是不动之意。国名欢喜,又名妙喜。
注二 菩萨所证之道,克肖法王,又能传其道,故为法王之子。
注三 即此幻身而证得法身,即此妄心而证得真心,所以身心都能发光。
注四 身如琉璃,表里洞彻而无障碍。
正文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译文 现在佛问圆通,我是以观察风力无依〈注一〉,悟彻了菩提心,而入了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注二〉。此为第一。
注一 风力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所以为无依。
注二 十方诸佛,递代相传,不外此妙心。
正文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译文 虚空藏菩萨〈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
注 因悟证四大无依,销碍入空而证得无边身,依此而生无碍神力,故以虚空藏为名。
正文 我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
译文 我与如来同在定光佛前〈注一〉,当时我得了无边身〈注二〉。其时我手执四大宝珠〈注三〉,照明十方微尘佛刹,一齐化为虚空。
注一 即燃灯佛。
注二 无边身即是佛所有的十身中的虚空身,大集会中,菩萨来时,纯现虚空相,谓阿难言:我身即是虚空,以虚空证知一切法为虚空所印。又菩萨言:我以虚空为库藏,雨十方无量阿僧祗世界所有实物,衣服,饮食。偈云:“十方无边量,亦无有高下,故知无边身,即虑空身焉。”
注三 菩萨既以空性为身,即应以空慧为手,故以空慧手,保任前之四大空性,不令有失,即是执持四大宝珠。
正文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
译文 又於自己心中,现出大圆镜〈注一〉,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注二〉,流灌十方〈注三〉,尽虚空际〈注四〉。一切诸幢王刹〈注五〉,来入镜内〈注六〉,涉入我身〈注七〉,身同虚空〈注八〉,不相妨碍。
注一 就是无碍智,理事并照,色空俱现,如大圆镜。
注二 就是依於无碍智,对十法界现出十种差别智,所以放十种宝光。
注三 依於十种差别智,演出十种差别法门,流通十方。
注四 展转流通十方空际,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流出。
注五 释见前。
注六 诸幢王刹等,时时显现於无障碍智中,所以说来入镜内。
注七 一切智从心显现,故从心涉入身中。
注八 前文已得无边身,无边身即虚空身,故身同虚空,不相妨碍。
正文 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作佛事,得大随顺。
译文 此身已同虚空,故能不离本处,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注〉。
注 无机不应,有感即通,妙用和佛相同。不是言语所能及,不是意想所能到。
正文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
译文 这样大的神力,是由我仔细观察,四大无所依〈注一〉,妄想有生有灭,虚空没有两回事,佛国也不例外〈注二〉。於同当中,发明自性,而得证无生法忍〈注三〉。
注一 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妄执能所,妄受生死。四大从因缘有,因缘别离,则四大无所依妄想分别,依尘境而有生灭。
注二 四大既然无所依,此身本是虚幻。佛国亦是四大所成,内四大既然同於虚空,外四大亦然,所以微尘佛刹,化为虚空。
注三 既然证到内外同空,於空性中,不见有少法生灭,因此证得无生法忍。
正文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译文 现在佛问圆通,我是以观察虚空无边,得到无生法忍而入三摩地。微妙神力,圆遍而明照,是为第一。
正文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译文 弥勒菩萨〈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
注 正音译为梅怛利曳那,意译为慈氏。
正文 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
译文 我回忆从前,经微尘一样多数目的劫数,有一尊佛出世,名为日月灯明〈注一〉,我在这尊佛前,得以出家,但是我对于世间的名利心,有很大的兴趣,喜欢和豪门贵族来往〈注二〉。当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注三〉而入三摩地。
注一 据法华经所记:“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祗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是相继,有二万佛,皆号日月灯明。弥勒垂迹,乃在最後佛时。”去掉前此诸佛,最後一佛至今,亦经微尘数劫,日月灯明是表佛的功德,日有导至和成熟两重意义,月有除热得凉两重意义,灯有破暗传照两重意义。佛能导迷至觉,成器熟根如像日的作用。除烦恼热,得涅槃凉,如月的作用。永破愚痴,化生传法,如灯的作用。识性圆明,无微不照,如日月灯,故以为号。
注二 法华经所谓:“贪著於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弃舍所习诵。”
注三 世尊因为他贪名着利,向外驰求,要让他知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教他修习唯心识定。因修习的缘故,心常淡泊,未尝散乱。所以名利不能牵,族姓也不能屈。
正文 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
译文 累劫以来,我以此三昧摄心,承事恒河沙诸佛〈注一〉,求世间名的心,歇灭无有〈注二〉。到了燃灯佛出现於世时〈注三〉,我才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注四〉,以至於尽空一切〈注五〉。
注一 转驰名逐利之心,为庄严佛土,利益众生之因,随顺诸佛,行菩萨道。
注二 因为修习唯识定的功力深了,看待世间万境都如电光石火,虚名微利,如镜花水月,所以将从前求名求利的心,一齐歇灭无有。
注三 据法华经记“日月灯明佛,有八个儿子,相继都成佛,最後一佛,名为然灯。”
注四 无上妙圆识心三昧,即是唯心识定,菩萨累劫以来,修此三昧,先观一切诸法,唯依阿赖耶识变现。阿赖耶识具足一切诸法,名为圆识心。以此三昧,承事恒沙诸佛。再观阿赖耶识,唯依真如,随缘显现,虽随缘而不变,故名妙识心。如是以至於然灯佛时,复观真如,是与妄相对而成立,妄与真都同一虚妄,唯依一心,为其本源,名无上识心。
注五 最初得圆识心时,是以识来遣除一切法;次得妙识心时,是以性遣除相;最後得到无上识心时,是以一遣除相对。相对既不存在,说一也是暂时的假名;一也没有时,三昧又从何处建立?到此时所以尽空一切。
正文 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译文 我知道如来的国土,无论净秽有无〈注一〉,都是我心中变化所显现。世尊!我了解这一切都是唯心识所现〈注二〉,在识性中,流出无量如来〈注三〉,现在得到授记,次补佛处〈注四〉。
注一 如来的国土有三:一、法性土,无净无秽。法身如来所居之处。二、受用土;有净无秽,报身如来所居之处。三、变化土,有有秽,化身如来所居之处。
注二 菩萨乘本愿力,从一切尽空之清净心中,神通变化而示现一切国土众生。这就是虽空而不碍於有。这一切既然是变化而成,就不是实有,这就是虽有而不碍於空。唯菩萨能了能知。
注三 既然一切国土众生,都是唯心识所显现,如来也不例外,所以从识性中流出无量如来。
注四 凡是将来要成佛的菩萨,都称为补处菩萨。分为一生补处菩萨和多生补处菩萨两种,弥勒菩萨是贤劫第五尊佛,释迦佛是第四尊,所以说是次佛补处。
正文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译文 现在佛问圆通,我是以观察十方世界万法,都是唯识心所显现,识心圆满明照一切法〈注一〉,圆满成就真实之性。从此远离依他起性〈注二〉和偏计执性〈注三〉,得到无生法忍,最为第一。
注一 观察识心从缘而起,真如是与妄想相对而存在,都是一心所显,至於尽空一切,圆满成就真实之性。
注二 一切名相,都是依於客观事物而存在,故名依他起性。
注三 一切妄想所起之分别心,名为偏计执性。
解 清凉国师引护法菩萨的话解释三性道:“一切心(能知之心)及心所(所知之境),由熏习力所变见(能见)相(所见)二分,从缘生故,皆依他起。以斯妄执,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此二方名偏计所执,二空所显,圆满成就,名圆成实。”
又灌顶大师道、“离偏计执,无我也。远离依他,无法也。入圆成实,即得无生法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