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上一篇讲到,“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意思就是发让一切众生最后都要入无余涅槃的心,“灭”就是使他们业障灭除,“度”就是用慈悲去救度他们,让他们脱离生死轮回,永远达到清净解脱之境界。
然后佛又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
这个就是佛的伟大胸襟,虽然帮助了千千万万的人,但心中没有一念认为是自己的功德,虽然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但心中丝毫没有救度过谁的概念。
所以佛没有那种所谓的权威性,他不仅慈悲而且低调和平实,他也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即使众生得度,他也只会告诉你,这都是你自己努力得来的,仅此而已。
接下来佛又加重了语气,“何以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须菩提啊,一个学大乘佛教的人,发心帮助千万人脱离苦海,如果心中还有“你”、“我”、“他”这样的分别心,还有“我”来帮助“你们”的这种概念,那就即非菩萨。
这里就讲到了一个佛家的术语,叫做“着相”。什么是着相?就是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偏离了本质。“相”就是形状或者观念的意思。
着什么相呢?分别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也称之为“四相”。
什么是“我相”呢?我相就是自我意识,执着于外在的“我”,比如我的身材、我的颜值、我的工作、我的利益、我的痛苦、我的快乐等等,都是自身意识到有“我”的存在。只要有“我”,就没有见到诸法实相。“我相”是自私心,自私自利。
什么是“人相”呢?因为执着于有“我”的存在,跟我对立的就是人,即“人相”。不同的人我们不同的对待,这个人是好人,有本事;另外一个人是小人,不能交往。“人相”是对待心,计较得失。
什么是“众生相”呢?已经超越了“我相”和“人相”,没有开悟的众生和开悟的佛、菩萨的差别相就是“众生相”。没有照见众生跟诸佛平等的佛性,没有证得诸法空相。“众生相”是分别心,杂念纷纭。
什么是“寿者相”呢?寿者相就是已经完全没有“你“、“我”、“他”、“众生”、“佛”的分别了,但是有一个存在与活着的相续的感觉。同样也是没有证得诸法空相,没有证得真正的涅槃。“寿者相”是欲望心,贪得永生。
总之,只要有这四种观念,就没有实际证得诸法实相。即使证得诸法实相的菩萨,在见道以后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与实相相应的,也有不相应的时候。他处理事情、接触外境,有时候就不相应了,这时就不是菩萨了。
而这四相是我们牢不可破的、顽固不化的主观的执念,只有把这四相彻底都破掉,才能见性成佛。
那怎么能破四相呢?佛家有六种“波罗蜜”,也就是六种得度的方法,也叫“六度”,其中的第一度,叫做“布施”。
那怎么布施呢?这里要讲到佛家的一个术语,叫做“三轮体空”,就是说在布施的时候要“施空”、“受空”和“物空”。
什么是“施空”呢?就是忘记我曾布施过,没有布施之我,就可以破“我相”。
什么是“受空”呢?就是忘记接受布施的人,没有布施之人,就可以破“人相”。
什么是“物空”呢?就是忘记布施了什么东西,没有布施之物,就可以破“众生相”。
三轮体空,忘记了布施的时间,没有布施之时,就可以破“寿者相”。
菩萨是以法布施于众生,布施而不执着于布施之法相,就是度大家脱离苦海之后,就不能有“我曾经布施过”、“是谁接受了我的布施”、“我跟他布施过什么”和“什么时间布施的”这样的一切想法。
梁武帝三次到寺庙“舍身”,为赎回他,国家花了很多的钱财,于是,他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功德深厚。
他问达摩祖师:“你看我捐了这多钱,有没有功德啊?”达摩祖师冷冷的说,“没有功德!”梁武帝又问:“为什么”?达摩祖师说:“因为都是影子”。
梁武帝有些急了,又问:“那你说什么是真功德”?达摩祖师说:“这个世上求不来”。“那什么是神圣真理”?达摩祖师说:“空寂孤独,没有神圣”。
“啊?那回答我问题的你是谁”?这次达摩祖师回答得更干脆:“我不认识”!
虽然功不唐捐,但心中无“我”,功德无“我”,布施无“我”,才是真正的菩萨道!
第三品完,请关注第四品:妙行无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