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于公元一世纪从印度北部和中亚传入中国(以大乘佛教形式出现,此后将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佛教形式)。最初,只有少数外国商人和和尚来实践。受过最多教育的中国人对外国宗教怀有敌意,不仅因为它是外国的舶来品,而且还因为某些佛教教义反对儒家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宣扬放弃世俗事物,包括家庭关系。另一方面,儒家认为家庭至关重要。
但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开始有一些民众皈依。直到在汉末,佛教经开始被翻译成中文。
汉朝灭亡后,佛教的传播加速了。北部的非中原民族对佛教没有偏见,因此特别愿意接受外国宗教,慢慢的中原民族也越来越多地接受佛教。随着中原汉人与非中原汉人之间的分歧开始模糊,佛教变得更加流行。佛教寺院和寺庙激增,许多汉人开始成为僧侣。
佛教的传播引起了对佛教文字准确翻译的广泛渴望。在北魏建立政府翻译局,最初是由外国人翻译,慢慢的开始由越来越多地翻译佛经。当时最著名的佛教僧侣之一,安西法曾希望获得准确的文本而访问印度,并花了16年的时间旅行。当他回来时,他一生都在翻译自己获得的东西。但是他还写了自己的旅行记录,这一次对印度社会和宗教有非常有价值的了解。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逐渐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受到道教的影响。当时最杰出的例子是“净土”教派的兴起,该教派起源于印度或中亚,但很快从道教引进的冥想技术中获得了明显的中国特色。在此期间的某个时间(大概是5世纪初),佛教僧侣菩提达摩可能从中亚,甚至从印度来到中国,并强调了深度冥想的重要性。他的教学将成为禅宗佛教后来兴起的灵感。
佛教在中国的兴起当然引起了儒家官员的敌意,他们有时会给佛教徒造成麻烦。虽然一些皇帝是虔诚的佛教徒,但其他人却什么也没有。对于北魏来说尤其如此,在该国,佛教有时实际上是一种国教,但有时却遭受迫害。
晋帝国时期的华南地区,佛教的传播同样明显。许多受过教养的人由于对世俗价值观的拒绝而被道教所吸引,他们随时准备皈依佛教。
隋唐初的佛教
到六世纪中叶,佛教在中国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了,从皇家朝廷到农村。如此的受欢迎使隋朝的创始人隋文帝杨坚开始竭尽全力地表现对佛教的重视,时常光顾佛教寺庙和寺院,并促进佛教成为政府的宗教。
在唐初初期,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上都占有一席之地,确实是在这个时候,该宗教在中国,特别是在统治阶级中达到了影响力的顶峰。
在唐太宗统治时期,著名的佛教旅行家,玄奘,其次是出使印度,从那里(17年后),他带回了许多佛教典籍(以及文物和佛像)去发现的例子。像传真机一样,他在修道院里度过了余生,并将其翻译成中文。他是迄今为止最准确的翻译,并且连同他的评论一起,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对佛教教学的理解。
唐初,佛教寺院的财富继续增长。他们从皇帝那里获得了广泛的土地遗产。然而,儒家仍然是隋朝时期皇权政府的官方意识形态。孔子教科书仍然是正式考试候选人学习的主要主题。
然而,在整个分裂的整个世纪中,儒教一直保持着其作为教育媒介和政府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人们期望政府高级官员在儒家哲学方面有良好的基础,即使在私人生活中修行佛教,他们的视野仍然广泛地属于儒家。为了保持行政长官的忠诚,隋唐皇帝确保他们既是理想的儒家统治者,也是佛教徒。例如,他们确保在公务员考试中检验儒家著作的知识。
从唐末到宋代
在唐初,佛教在中国已达到了影响力的最高峰,并一直持续到唐末时代。但是,越来越少的力量开始反对宗教。最重要的是,佛教寺院控制的巨大财富变得太诱人了现金短缺的政府的目标。
从841年到845年,佛教在全国范围内受到迫害。整个中国的绝大多数寺院都被关闭,他们的僧侣和尼姑(百万分之一)恢复了正常生活。他们的土地归还给税务登记册。
佛教公共机构从未从这次袭击中恢复过来。但是,佛教已经牢牢抓住了普通百姓的心灵,以至于不易被扼杀。直到20世纪(今天一直如此),它一直是中国城镇和乡村中的一种流行宗教。也不应认为佛教突然完全失去了受过教育的精英的地位。的确,宋代最伟大的印刷工程,乃至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印刷工程之一,是成千上万册佛教经文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