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开示的四依四不依学佛准则,从根本上规避了教门中“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的宗派法门之争!
四依四不依出自《大般涅槃经》,四依四不依是指: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从禅门意义上略为解释:
一、依法不依人者
不应该看说法的人身份地位、名誉、阅历、年龄而有不同,应看其说法是否如理如法来判断真伪,地藏经说因果报应对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不问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贵贱、或龙或神、或天或鬼,罪行业感,悉同受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是依法不依人。
二、依义不依语
比如以上说引用地藏经中说到因果报应“羌胡夷狄”一词便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词,换成现在或别的国家就不适用,所以要懂得变通,不固执言语文字而起矛盾和争论,这仅仅是佛经翻译中的意译。
参禅时所说的疑情也不是胡思乱想的怀疑,憨山大师说圆觉经所指的四种禅病“作止任灭”在因上是药,在果上是病,所以在用疑情时必须包含作止任灭四种对治妄念的方法,把四法集于一观即能依义不依语。
三、依智不依识
识是有情众生的思量分别,思量分别离不开头脑的知识和经验,有很大的局限性,如带有个人的主观武断而产生诸多错误,参禅的过程也就是转识成智的过程。
如虚云和尚说发疑情参话头是久想成观,在用功时随着妄想思量分别的减少,智照渐渐现前,智照不动用头脑的思量分别,但能了了觉知事物诸相且无疲厌,也就是六祖说的“妙观察智见非功”。
四、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不了义”经是指只解一人、一时、一机缘、一事之烦恼的经,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是不究竟的。比如数息观、不净观、白骨观等都是针对某一类众生而说的法,不是适合所有人都能用的。又如佛说的持某咒某佛菩萨名号能得到世间利益,也是一时的方便设施。
对一般贪著世间五欲的众生而说生死可厌,令欣乐涅槃,但对大菩萨又鼓励不著禅味乐让他们入生死度众生。象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圆觉经等就是了义大乘经。
初入佛门,有人以为禅就是气功呢,当然,气功能祛病延年,乃至激发人体种种奇功异能;禅也能治愈色身的四百四病,获得神通光明,更重要的是,可以净化心中贪嗔痴的三毒,最终获得常乐我净、不生不灭的涅槃极果。
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慈光摄受下,希望人人都来学禅,正法眼藏,一定会传灯不绝。
禅的境界其实就是安祥、无住的,当你深入其境时,你只能打心里体会禅的法味,不能用语言文字去形容它,当你从语言文字进入禅境时,你不必再关心用任何适当语言文字去表达禅的境界。
生者转熟,熟者自生,在无为的世界里,有为的王国便被你摄取、利用,可怜的人们,他们思想、逻辑,还没有摆脱文字语言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