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经慧可、僧璨、道信和弘忍,盛于六祖惠能,自此开展出五家七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沩仰宗、法眼宗,禅宗臻于鼎盛,法脉广布天下,度众无数。
《禅宗的足迹——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将分八个篇章呈现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的禅宗源流,涵盖人物生平、人物思想、历史贡献、传承等方面。
一、概论——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的思想流变
二、论达摩禅法——心如壁观
三、二祖慧可——心是佛,是心是法
四、三祖僧璨——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五、四祖道信——安居传法
六、五祖弘忍——守本真心
七、六祖慧能——顿悟成佛
八、初祖到六祖经典语录
作为中国汉传佛教的主流宗教,禅宗于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追根溯源,禅宗始于菩提达摩。据《续高僧传》记述,达摩南天竺人,属刹帝利种姓,传说为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从师般若多罗大师(禅宗印度第27祖)而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
达摩面壁,开创壁观心法
梁武帝普通元年(西元520年)九月,菩提达摩(中国禅宗初祖)从印度乘船来到中国,抵达广州登岸,来到金陵(南京),面见梁武帝,《五灯会元卷一》有载:
武帝见到达摩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
达摩回答道:“并无功德”。
武帝惊问道:“何以并无功德?”
达摩答:“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武帝又问:“如何是真实功德?”
达摩说道:“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
武帝再问道:“何为圣谛第一义?”
达摩答:“廓然浩荡,本无圣贤。”
由于同梁武帝的问答简直是鸡同鸭讲,于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达摩离开金陵,北往洛阳。到达少林寺后,把一个天然石洞做为他修性坐禅的地方。据《景德传灯录》记载,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因此,达摩祖师也被人称为壁观婆罗门。
达摩面壁图局部
何为壁观
《二入四行论》中最早记载,壁观法:“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此即与道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唐朝《禅源诸诠集序》中宗密说:“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这是达摩传授的独特禅法。根据《景德传灯录》的注解,“壁观”是心如墙壁的意思,是凝心、安心、住心的譬喻。所谓“入道”,是趣入菩提道。道宣对达摩“壁观”禅法评价甚高:“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续高僧传》卷二十《习禅篇》)简单来说,“外息诸缘”,是放下诸缘;“内心无喘”,是身心调柔,呼吸细软绵长;“心如墙壁”,表示用平等无分别心用功夫。符合这三个条件,就“可以入道”,一定能开悟。(明尧居士 .二入四行观║理入:如何修壁观?)
壁观禅法的特点
达摩的“大乘壁观”紧紧围绕心性展开,无自(涤除我执)、无他(破斥法执),排除一切执见。他以“壁观”比喻精心巩固这一信念,从而使禅者进入“外止诸缘,内心无端,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的境界。可见,达摩禅的“壁观”是手段,是一种形式,而其目的在于止摄荡心,消融心中的憎爱、是非、得失之分别;要达到的目的是“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即破斥一切分别对待,悟入诸法不二般若之理,从而达到“与道冥符”的境界。道宣谈到达摩禅法是“虚宗”,正是由于其超越自他、凡圣分别的般若空性见地。在这里,禅宗完全继续了菩提达摩“无自无他,凡圣等一”的“理入”思想。悟宗的问题,对后世禅宗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禅宗思想的代表作品《六祖坛经》的核心内容“以无念为宗,以无相为本,以无住为根”。(方瑾 . 论菩提达摩“二入四行”思想的历史贡献)
壁观与修行
壁观禅法讲究‘藉教悟宗’,达摩说:“籍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续高僧传》卷16《菩提达摩传》,《大正藏》第50卷第551页下)即启发信仰时不离圣教的标准,在“含生同一真性”的理论基础上,确立“舍伪归真”的信仰和决心,树立信仰后,通过禅定“壁观”,令心安定,不生分别,不再依赖经教,心与道冥符。“凝住壁观”,则是“安心”,将心安住一处,使之达到安定寂静的境界,不起分别心。
慧可初见达摩,说自己的心很不安宁,乞求帮助“安心”。达摩说,你把不安的心拿来,我使你安心。慧可说,不安的心拿不出来。达摩说,我已给你安心了。(《景德传灯录》卷3,《大正藏》第51卷第291页中。)也就是说,不把心加以区别,就是安心的意义。菩提达摩“藉教悟宗”的实质是重禅悟,轻经教,重智慧,轻语言,重内在超越,轻外在修持,这也就是达摩禅法“二入四行论”中的“理入”。史载达摩称:“人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续高僧传》卷16《菩提达摩传》,《大正藏》第50卷第551页下。)所谓“行入”,有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续高僧传》卷16《菩提达摩传》,《大正藏》第50卷第551页下)“四行”是在禅修实践中做到无怨无憎,无喜无悲,无贪无求,符合理法。“行入”是在“理入”的基础上进行的,达摩提倡二者结合,把树立信仰与禅定修持、言说与内证、理论与实践联系、统一起来,达到“入菩提道”的目的。
达摩禅法的意义
达摩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联结了印度和中国的佛学,提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法思想,打开了中国禅宗的大门,所以禅宗又被称作“佛心宗”。他将禅的思想在中国撒播下种子,为后世禅宗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唐以后的中国佛教基本上走的就是解行并重、自度度人、不重神异的大乘道路。达摩著述的《达摩四行观》、《达摩悟性论》、《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也为后世修佛者提供了理论参考。
明·达摩渡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