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佛造像起源颇早,即以东汉初年算起,至今已有一千数百年历史了。其间虽有所谓“三武一宗”灭佛之法难,然时间均极短暂。且历史上数朝并立,北朝灭佛而南朝佛教依盛;北周灭佛时而北齐正大造天龙山石窟寺,故造像史上应该说是没有空白期的。若将有纪年可考的佛像依时代顺序排列起来,是可大致看清历代佛像演化之规律的。
我国的单尊佛像分散于世界各地公私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之手者为数甚多。国内各文博单位所藏就更多得无法统计。据目前发表的资料看,在佛像断代上有着重要标尺作用的许多绝品,早年多流失海外。例如十六国后赵建武四年(338年)金铜佛坐像、赫连夏胜光二年(429年)金铜佛坐像、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铜佛立像等都是研究佛造像者几乎每论必提的标准器,现无一不流落异域,实可痛心。
笔者旅日研究佛教文物期间,曾专程到各博物馆考察我国佛像,有缘亲睹许多佛像名品,宿愿得遂。为研究之用,对有纪年之佛像尤加注意,数年来已搜求数百幅图片。内中将最具代表性的佛像尽可能地收入了。本图典所收多为隔海搜集世界各地藏品,资料有所遗漏,自属难免。尤其国内藏品,图片明显不足,承蒙各文博单位协力,使内容增色不少,特致谢意。
《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一书1994年出版,如今市面上价格高昂,而且一书难求,为了能让造像爱好者对古代造像分期有更深刻的了解,特整理分享之。
|宋 代 |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宋代是个文人政权,经济发达,在北宋(960-1127年)的一百六七十年中,艺术达到了相当的繁荣,佛教也更加贴切庶民的生活,民间中流行各种名目的信佛团体即邑会,以崇信观音和阿弥陀之风为盛。此期的造像可说是世俗化的,人间化的佛像,亦如前述,唐的造像的佛、菩萨的神韵还是半天国半人间的,是以人间为参考又高度的加以浪漫夸张,而宋代的各类造像的宗教气氛已减弱,呈现出高度写实性的风格。
佛陀的造像肉髻较平缓,五官端正,表情宁静而略含笑意,多着双领下垂式大衣,体型较丰满。值得注意的是螺发与肉髻之间又增加一个髻珠,这个特征在唐和五代即已偶然可见,在北宋后的汉传佛造像上几乎不可或缺。北宋的菩萨造像颇有出色者,由于观音崇拜盛行,又加之宋辽连平战争,铜资源贪乏,木雕和瓷、陶、铁造像兴盛。
早在唐代龙门石窟的看经寺石窟中即已出现了形象各异的罗汉群,罗汉的造型在宋代技法更为成熟,达到了炉火纯青境界。十六或十八罗汉成为寺庙配置上重要的组成部分,罗汉们的个性更为鲜明,年龄悬殊加大,表情或沉思瞑想、或凝神运气、或神采飞扬、激昂兴奋。
京都清凉寺释迦立像
宋雍熙年(985年)
木造
高160厘米
现藏日本京都清凉寺
据佛像腹为装藏所发现的“入宋巡礼行并瑞像造立记"知为奈良东大寺僧□然入宋求法,于雍熙二年归国前请张延皎、延袭兄弟所造。此种衣纹密集成树轮状的佛像样式仍属马土腊佛的样式,但又将其高度图案化,呈装饰性,据佛经称此种样式的佛像最初用旃檀树所造,故亦称旃檀佛像。
吴世贸造木雕罗汉坐像
宋庆历七年(1047年)
木
高约50厘米
广东南华寺出土,故宫博物院藏
发愿文:连州弟子吴世贸,为男盘会保平安,丁亥。
陈十五娘造潮州窑青白釉佛像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
青白釉瓷
通高31.5、座宽10.3厘米
1922年潮州城西南五里羊皮岗出土,广东省博物馆藏
发愿文:潮州水东中窑甲女弟子陈十五娘同男刘育,发心塑造释迦牟尼佛散施,永允供养。奉为刘弟七郎早超生界,延愿合家男女,乞保平安。熙宁二年己西发 正月十八日题。匠人周明。
瓷观音坐像
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
青白瓷
高25.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发愿文:(底部墨书)大宋淳祐十一年辛亥
宋代乏铜,佛像除铜制作外,木雕、漆、铁乃至陶瓷佛像较前代为多。此影青瓷像带有纪年甚可珍贵
| 辽、金 |
辽代(916-1125年)为契丹族所建政权,佛教在契丹王室的扶持下,发展蓬勃。以辽的五京(上京、中京、西京、南京、东京)为中心兴建了许多宏伟的佛寺和塔幢。至今在山西大同华严寺、善化寺和河北蓟县独乐寺都遗留有辽代彩塑;又内蒙古呼和浩特辽代万郡华严经塔、巴林左旗辽代白塔、北京天宁寺塔的塔身上都有许多精美的砖雕造像,可从中看到辽代佛造像的风格。
辽代虽然是契丹族的统治,但造像风格仍属北宋系统。有明确纪年的石雕佛像为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昭乌达盟宁城县大明城)出土的应历七年(957年)造像。尤其是泥塑的风格,仍上承唐代余韵,且不乏精美之作。如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的一堂佛、菩萨、力士彩塑,造型极为准确生动,尤以那双手合十的菩萨立像,头微侧颔,表情端庄静穆、微露笑意,堪称辽代雕塑的登峰造极之作。
辽代佛象一般肉髻较为平缓,面相丰颐适中,佛坐像的上半身偏长,胸部宽厚。又佛座平面常见有六出花口形和方形,莲花瓣丰满呈盛开状,每朵花瓣肥大饱满。方台座上搭敷的铺布两侧下垂呈三角形,中间呈半圆形,这是从唐代的写实性的铺布转化为图案化了。菩萨的装束较之唐代更为华丽,宝冠有呈三组叶片形的,还有一种宝冠很为高耸,正面呈圆桶形,这似乎与辽代贵族喜戴的金银冠饰造型有关连,冠的束带飘逸而下垂于两肩。从衣纹上鉴定辽佛有一个有力的依据,即仔细观察这组金铜佛像无一例外的在两小腿部分各有一条婉曲如小蛇的衣纹,曲折生动,其弯曲的弧度和走势各尊也颇为相似。辽代的三彩罗汉也有极出色者,如河北易县八佛洼早年发现的罗汉群像(现分散于欧美各博物馆)其尺寸高大,表情生动,造型准确,代表了辽代雕塑的高超技艺。
金代的造像仍上承辽代造像的传统,技法上与辽代无太大差异,但金代的佛造像的身躯更为饱满,胸大肌夸张,体躯壮硕,流露出北方民族的浑朴作风。
王进卿造释迦坐像
辽应历七年(975年)
砂岩
高40厘米
1956年10月内蒙昭乌达盟大明城发现,内蒙博物馆藏
发愿文:应历七年正月日铁山功德主王进卿,女弟子张氏、男大神、二神造。
辽石幢身佛像
辽太康十年(1084年)
石造
原在涿州东街路侧,现立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
幢身为六面,上浮雕佛像,始建于辽,元明均有重修。最早题记为“太康十年岁次甲子十二月”。
辽代石像仍远承唐式,但已严重退化,呈程式化,故石雕鲜有出色者,但木雕、泥塑和金铜佛却仍不乏精品。
释迦佛龛像
辽(11世纪)
大理石
高25厘米
现藏国内个人
此佛无纪年,然与太康十年佛幢相较多有共同之处,附此以参考。
铜观音菩萨坐像(据金申老师研究应是朝鲜半岛制作的署以辽款的造像,见《佛教美术丛考》科学出版社)
辽统和二十六年(1008年)
金铜
高28.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发愿文:统和二十六年。
此佛仍有唐余风,衣纹尚具写实性。法轮状的三片佛冠,可远追溯自十六国时敦煌二七五窟交脚弥勒像的冠饰。
石罗汉立像
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
大理石
高11.5厘米
美国萨夫兰西斯克阿贝利布兰迪基收藏
| 元、明清 |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元朝退出中原后的北元政权一直持续到1402年。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称吴王,史称西吴。1368年初称帝,国号大明,定都于南京;1421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南京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1449年经土木堡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从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36年)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元、明清三代由于西藏佛教在内地的流行,西藏佛造像的样式在内地特别是北方地区影响较大。汉族的传统雕塑技法依然在承袭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但已呈衰落趋势,尽管这其中也不乏造像精品。
元代(1271-1368)有代表性的雕刻当推杭州飞来峰石刻,其摩崖造像上雕佛教密宗的尊胜佛母、大黑天(玛哈嘎拉)、金刚手等多尊造像,造像题材和样式有浓厚的尼泊尔佛像影响。此外还有汉式的诸佛和菩萨等。从飞来峰石刻和居庸关浮雕以及故宫三件带纪年铭造像看,元代内地西藏系佛造像的风格主要受尼泊尔风格影响,佛造像的特征一般肉髻较为丰满高耸,肉髻上又有摩尼珠(顶严),脸型圆满,宽额,肩部亦较宽,上臂较健硕,胸部丰隆饱满,佛的大衣有袒右肩式和汉式的双领下垂式,衣纹简略,躯体突显,有些特征可远窥印度萨尔那特式佛像的影响。菩萨也均为袒上身,下着裙,裙的衣纹简略,璎珞的颗粒较粗大。
明代(1368-1644)的造像水平亦参差不齐,虽普遍呈衰退形势,但仍确有出色者。尤以北方山西、河北一带寺庙中的泥塑像,仍固守着雕塑的传统技法。如山西平遥双林寺彩塑,技法极为熟练,造型准确,尤其是罗汉群像各各表情生动,呼之欲出,造诣极高。又有五台山龙泉寺、塔院寺、殊像寺、圆照寺及长治市观音堂都有许多精美的泥塑彩绘造像。有些造像的范本是由宫廷监司提供的。
从技法看,明代汉式传统雕塑技法多已衰退,特别是明晚期万历时的造像,一般多头大身小,姿态僵极,无雕塑之美可言。但西藏系佛像多比例匀称,颜面端正,造型优美,细部雕饰精致,将汉式的衣装和审美趣味融以西藏系佛像的准确比例和写实技法,使得明代初中期的梵式造像又呈现出繁荣局面。
石浮雕佛坐像
元至正元年(1341年)
高1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发愿文:至正元年二月二十八日造
水月观音坐像
元(1300年左右)
金铜
高约150厘米
原为北京护国寺旧藏,现藏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
观音呈游戏坐,仍是唐宋以来水月观音憩息于普陀山的姿式,头部微颌似俯视众生,姿态极为优美。总的感觉是受了尼泊尔及西藏和影响。垂发和天衣亦铸造得极为生动飘逸,实为元代雕塑之绝品。
金刚手菩萨
明永乐(1403-1424年)
金铜
高24厘米
现流入国外
诞生佛立像
明天启四年(1624年)
金铜
高56.8厘米
日本东京新田氏收藏
四臂观音坐像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金铜
高7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发愿文:大清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虔奉三宝,福庇万灵。自于康熙二十五年岁次丙寅,恭奉圣谕,不日告成。永念圣祖母仁慈,垂祐众生,更赖菩萨感应,圣寿无疆云尔。
文殊菩萨像
清乾隆(1736-1795年)
金铜
高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