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善业泥竖长方形,尖首,宽沿。青灰色像上方有两棵菩提树,树下有一佛二胁侍。主尊为释迦牟尼佛,佛身着袈裟,偏袒右肩,后有圆方形神光,头光全跏趺坐于仰莲上,结降魔印,二胁侍菩萨,身体扭曲,姿态优美,一手持净瓶,一手托宝珠圆方头光。佛像前有两只狮子守护,中间有博山炉一座。像这种具有印度造像“三折姿”的胁侍菩萨以及枝叶茂盛的菩提树的造型,在唐代最常出现。
善业泥,也就是小型模压而成的泥制浮雕佛像,也可称为脱模泥塑佛像,多见于唐代。因出土的唐代佛砖背后有“大唐善业泥,压得真如妙色身”字样而得名,此后凡是这种小泥模制佛像也都可统称为善业泥像。唐朝的善业泥佛像是高僧玄奘大师从印度归国后仿效佛庭礼仪,藉为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祈福之机,在都城长安制造的一种佛像形式。
“善业”是指个人的积善行为,佛教认为人们只有通过积累善业,才能使自己离开邪恶,进入正道,获得圣果,达到涅槃境界;“真如”,意为事物的真实状况、真实性质;“妙色身”是指佛所具有的种种祥瑞特征。所以此类压制而成的佛像也就被称为“善业泥佛像”。
这种脱模泥塑佛像是为了满足广大普通信众修习造佛功德而出现的。它让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也可以亲手造出一尊完美的佛像。
“善业泥”又称善业佛,是以圆寂后的佛陀遗骨掺入精选的陶土中,用模具压制后烧造而成的小型泥制浮雕佛像。其俗源自古印度,据考古发现,善业泥传入我国的时间最早见于北魏时期。
这批精美的佛造像,展示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北魏至隋唐时期逐渐发展演变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的艺术面貌,具有宗教、艺术、文物、历史等多学科的收藏和研究价值,是展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