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始凿于北魏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自佛教从印度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石窟的佛教艺术也接踵而至。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各具特色,但与其他石窟不同的是云冈石窟完成于一个朝代、一个民族,代表了鲜卑拓拨氏建立的北魏王朝,在精美的石窟背后更是一段波浪起伏的王朝历史。
云冈石窟在大同市西南的武周山上,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大多数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中国石刻艺术之冠,更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一大宝库。
云冈石窟共有45个洞窟,每一个窟、每一尊佛,每一斧一凿,都让人感到震撼,虽然我也曾在书本上以及纪录片里欣赏过云冈石窟的雄伟旷野之美,却仍无法与亲身面对着它的这一瞬间来相提并论。我实在是无法用最激动的词汇,用尽拍摄的手法,用最华丽的言语来表达出她的美,甚至一千多年来岁月风蚀雨侵的痕迹,都可以让我流连忘返。我只能静静的用心感受着她那千年的风光,用心倾听着她那千年的故事,追寻着她那千年的印记,欣赏着她那千年的古韵……
佛教在北魏时期迎来全盛,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灭佛"事件也是发生在北魏。北魏时期,第三位皇帝拓跋焘发动了"灭佛"运动,诛杀僧人,焚烧寺庙,短短数月,寺庙尽毁,僧侣或还俗,或逃离,佛教遭遇传入中国以来的第一次浩劫。第十八窟这尊身披千佛袈裟,左手抚胸的立像正是象征灭佛的拓跋焘。自古身披千佛袈裟的石雕并不多,据说是诚心悔过的意思。拓拨焘在灭佛后不久身染重病,对废佛之举悔不当初,但已于事无补,他只能化为一座谦卑的佛,耸立在武周山上……
"灭佛"使百姓失去了信心,政局动荡,刚刚即位的君主拓拨浚重新选择佛教,以安民心,他招逃亡的僧侣入平城,昙曜正是其中一位。第十七窟真是这位少年君主拓跋浚。虽然这尊佛像已风化的很严重,但仍掩不住清淡、秀骨的气韵风貌,是昙曜五窟中最为英俊的佛像。
伟大的石窟群平衡了鲜卑族的自卑心态,给予他们莫大的自豪感,云冈石窟使他们找到了精神家园,孝文帝将他自己雕刻成云冈石窟中最高大的佛,雄心勃勃地带领族人打造一片更为广阔的的新天地。云冈石窟第20窟,是云冈石窟的标志,主佛毗卢遮那佛,呈吉祥式结跏趺坐像,高13.7米,广额丰颐,长鼻高目,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袈裟质地厚重,纹饰凸起,成阶梯状排列,线条简洁。雕凿技法娴熟,异常精美绝伦。佛像身披右袒袈裟,两手仰置脚上,手结毗卢印,据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禅思入定,修习成道时,就是持这种手印。
一千多年过去了,北魏王朝、鲜卑族已不复存在,却为后世留下了这座艺术宝库。雄伟的旷野之上,曾寄托了这个剽悍游牧民族一统天下的梦想。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民族留下了他们的尊严与信仰,然后像水一样融入了我们的血脉中,只有云冈石窟依旧在守候着千年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