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是袁了凡为教育子孙后代所写的四篇家训,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袁了凡生于明朝1535年,本名袁黄,字坤仪。他一生实践改过积善之法,成为世人行善修德、改造命运的典范。
知命
早年间,一位得传邵康节《皇极经世》的孔先生,将袁黄一生命运算定,某年考第几,某年当贡,某年当选官职,任几年告归等,还算他53岁寿终正寝,没有子嗣。
孔先生所算极准,凡事到当年,无不应验。
袁黄相信人生在世皆有命定,既然知命,就心灰意懒,淡然无求了。
由于他无所事事,整日呆坐,上级就让他离京南归。
路上,他拜访云谷禅师,得到了点拨。
云谷禅师为其开示“命自我立”之学,他领悟自新,遂改别号“学海”为“了凡”。
云谷禅师告诉他,凡人命有定数,只有积善修德才能有所改变,不受命数拘束。
悟命
云谷禅师问了凡:你觉得自己应该得功名,应该有子嗣吗?
了凡回答:不应该。
云谷禅师问:为什么不应该呢?
了凡说:科第中人都是有福相的,而我福薄。又不能积功德,积善行,培养厚福的根基。而且,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自尊自大,以才知盖人,轻言妄谈,直心直行。
凡此种种,皆是无福之相,又怎么能有科第功名呢?
云谷禅师又问:那怎么不应该有儿子呢?
了凡说: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我有洁癖,这是我没有子嗣的第一个原因;和气能育万物,而我善怒,这是原因之二;仁爱乃生生之本,一味忍心,是不育之根,我常常吝惜自己的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这是原因之三;多言耗气是其四;我又好饮酒,以至消散精气,是无子的原因之五;又好彻夜长坐,不懂得保养元气元神,是原因之六;其余的,过错尚多,不能悉数。
云谷禅师深以为然。并说,生子在于修福德,有修百世之福德的人,一定有百世的孝子贤孙,来保持家道不衰;有修十世之福德的人,一定有十世的孝子贤孙,来保持他的家道;有修三世二世之福德的人,一定有三世二世的子孙,来保持他的家道;那没有后代的,或者出了不肖子孙的,是没有修福,或者福德很薄的缘故。
不惟科第功名如此,世间能够享受千金之财的人,一定是千金的人物。
天道,只不过因应其材而顺其自然。
既然知道自己福薄与没有儿子的原因,从今以后要把它改过洗刷,作一个大的改变。务必要积功累德,务必要包容别人的过失,务必要爱惜自己的精神。
从前种种的过失,譬如昨日死,从今以后,种种改过自新,譬如今日之再生。这就是义理再生之身。义理之身,能感格天然之道。
改命
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了凡不登科第,没有子女,是天作之孽,仍可得而违之。如今扩充德性,努力行善事,多积累阴德,这是自己所造之福,哪里会有不享福报的道理呢。
易经中讲君子谋求趋吉避凶之道。能改过迁善,自然逢凶化吉。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若能一心向善,谦虚改过,努力修德,何愁功名不立,子嗣不得。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不但道德仁义自心中求,功名富贵也自心中求。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回头向心中求,内心有感,外面自然有应。道德仁义如此,功名富贵也如此。如果不从内心去求,就会内外双失。
若不能反过来向内心反省,而只向外追求,能够得到的还是原来命中有的,命中没有的还是得不到。
凡是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去感格。孟子谈立命之学,说夭寿不二。夭折与长寿,是至二的两个极端,何以不二呢?当我们不起心不动念,什么是夭折,什么是长寿?
这说明外面一切差别对立的现象,都是从我们自己妄想、分别、执着所生起。若不起心,不动念,这一切的差别对立,都不存在了。
要立自己的命运,转变自己的命运,都要从这个地方做起。丰欠不二,可以立贫福之命;夭寿不二,可以立生死之命。如是,一切顺逆的境界,也全都包括尽了。
至于修身以俟之,修就是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俟就是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等待,不能有一丝一毫非份之妄念,不能有一丝一毫将迎攀援的妄心。修学达到这个地位,直接造入先天清净的境界,便是真实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