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澄迈美榔双塔的历史一直扑朔迷离。近日,在南海网组织的“网友走澄迈”活动中,以一位网名为“刚峰先生”的网友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本网将这些观点逐一整理,以飨网友。
刚峰先生——淹没在美榔双塔内的凄美故事……
导读:
美榔双塔,又称“姐妹塔”,明《正德琼台志》记载:“元乡人陈道叙有二女,长灵照适人,次善长出家居庵。道叙为捐钱一千缗建立此塔,高五丈余,层檐七级,一座六角,一座四角。石工精巧。” 又载“辑瑞庵在县南四十里王家都,元建。乡人陈道叙为次女尼善长施田于庵。安抚使谢图南扁名。买榔二塔在辑瑞庵前左右深田中。”
这座建于元初年代的双石塔,历经八百年的苍桑,至今,姐妹如“双乔”一样仍然并立于澄迈的黄土上,婥约依旧,风姿依然。
那么八百年前,元代人陈道叙为何要为二女建此塔纪念?这双塔中又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凄美历史故事?
让我慢慢来揭密八百年前的那场历史故事的内幕吧……
(注明:本文在写作中引用借用了一些网文的历史资料,因夜深在百度搜索中没有记住出处,特向所引用并借用资料的网文作者表示感谢并请理解!)
一,无字碑前苦沉思,古诗伴我遁青史
(一)
其实,我也是第一次走进这个被称为姐妹塔的美榔双塔的遗址的。
说不上是一种什么情绪,或是一种懊悔。
这么多年,我投身在海南的历史文化追踪考察中,无论是崖州湾畔,还是昌化江两岸,那隐蔽在偏僻岛西南的许多人文轶事,古迹遗址,
都曾被我如获似宝地挖掘出来,整理成文刊发在网络上。然而,在海南,面对着古琼崖史志,有些故事,散落在偏僻的尘土中,却依然闪烁被
我寻觅,有些轶事在我的脚下栩栩如生,却被我忽视……
就如这座位于澄迈美亭的宋末元初的美榔双塔地样,其实离我居住的海口并不遥远,可这十余年来,我却从末踏上过一步。
前天,我终于踏上了这一步,这一步,注定了我的思绪,从此将与这座双塔梦绕魂牵。
踏上那一步,一见古塔,那迥异我思绪中的感觉忽然飘逸。那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呀,在阴霾的天空中,我仿佛看到一对憔悴身韵的姐妹,伫立在历史的阴霾中,如泣如诉……
摄友们蜂涌而上,我却静静地站立在塔边,任椰风吹抚着我的思绪。
走向塔基,贴近塔身,本地网友在一旁向我简要地叙说了澄迈民间流传久远的轶事,可我却分明听到了塔内传来的幽幽怨声。那是从地之心灵传来的肺腹之声呀,清呤却有些零碎,是声音却似视觉,光怪陆离的影像,仿佛让我穿梭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隧道中,我冥冥之中感觉,这个塔内,一定淹没了一段凄美的历史故事。
八百年了,这故事已掩蔽的太久了,一定是还没有人读懂,也没有人来解开。在这座被称为姐妹塔的佛塔上,我感觉到了一种慧根。责任沉甸甸地压在了我的肩上……
此时,阳光有些亮堂,阴霾中透出了几丝金光,如一缕佛光,照耀进了我的心房。
面对着同行的记者与摄友,我不再言语了,虔城地在四角塔向妹妹敬了一柱香,然后,走下塔身,在塔基下寻觅历史留下了的蛛丝马迹……
就这样就这样,我徜佯在塔外的乱石中,忽然有阳光与微风吹起了榕叶,在一株古榕树下,我发现了一块石碑。
这块石碑,玄武岩刻制,圆首,龟趺。
原以为,这石碑上一定记载着双塔姐妹与父亲的历史轶事。没料到,走进碑前贴近细看,却一个字都看不清了,原来是块无字碑。
石碑上斑斑驳驳,楷书阴刻碑文约25行近1000字,却从此看不清楚了。
岁月的风雨将历史风化得无影无踪了,那段故事从何处寻觅?
回头望去,附近的村民,若无其事地蹲在地上抽着烟,环视四周,椰树摇晃。低头,被修缮截下来的一些石柱石条,躺在黄泥里弯曲地呻吟。
哨子声响了,摄友们向车上集合。
我虽不情愿,可又无法违背。车出美榔村,开窗回望,那长满青苔的姐妹塔,在阳光下正寥寥地望着我,我无语以回……
在车上,我打开了此次活动递来的资料,读到了一首写美榔双塔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西竺原为舍利人,移来琼岛尚依然。
魁奇两汉争雄日,丽美双乔并立年。
雁带晴光过绝顶,月留清影醮前川。
白云归去伊谁主,野草无人满地芊。
诗的作者,资料中注明是明朝进士唐绢。这个唐绢是谁?为何要写这首诗,诗中又能给我解开一些什么历史迷团?
车,一路继续在澄迈丘陵地上驶进。路两旁的村庄如棋子般散落在灌草丛中。这些被车影尘埃阳光抛弃在车后的村落呀,如同已逝的历史烟云,隐藏了多少先人渡琼的历史故事。
我的心随着车的奔驰,思绪也在历史的烟消云散中起伏跳动……
回到海口,我没有急速发稿,夜晚,扎进旧书堆,走进尘封的历史中直到天拂晓……
(二)
从史志堆中跨出来,把纷叠的史料拎出点水来。要解开这个淹没于八百年前的旧事,还是让我们来读读唐绢的这首诗吧。
唐绢何许人也?
为何会写这首诗?
其实,唐绢在海南的历史中并不是个陌生人物。
唐绢,作为澄迈县古代三进士之一,其生卒时间不详了。然而,有限的史料还是记载了其人的一些其事。
其人的渡琼始祖便是唐震,有关唐震海南的史料比较丰富。
唐老先生自南宋时从广西桂林渡海迁琼,落籍琼山东厢的攀丹村。唐震第五代谪孙唐源澄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迁居澄迈曾家西都(今澄迈县瑞溪镇)巷头村。唐源澄生四子:唐福星、唐福养、唐福成、唐福寿。长子唐福星定居巷头村,其他三子迁居澄迈、文昌等地。唐福星单传生唐球,唐球单传生唐绢。唐绢娶妻张氏,历四代单传至十二世而槐树发越,枝叶繁茂。此后,唐源澄世家于澄迈遍地开基繁衍。时至今日,在澄迈的瑞溪镇巷头村的唐氏直系后裔及家属共有140多人。
以上的史料有些枯萎,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唐氏在琼岛乃书香门第、名门望族。仅明代唐氏就出了6名进士,10名举人。
唐绢是进士。
据新编《澄迈县志》记载:唐绢于明朝天顺六年(1462年)壬午科中乡举,明成化五年(1469年),己丑科登张升榜,中进士,名列3甲73名。曾任过江苏江阴县县令。可此人不仅仁慈廉洁,而且性格倔强。曾有御史诬奏其超越职权,独断专行,治理无力,主张将其贬谪。唐绢据理争辩,未能奏效,竟愤怒引刀自刎,好在未死。
这样的性格自然在官场上是混不出来的。
进士出身的唐绢好象官一直没有做大。当了几任县令后,自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便在晚年告老回乡。
现在查不到,唐绢是在何时写的这首诗。因为,唐绢出身所在的澄迈的巷头村故居已经不复存在。虽然其子孙后代在其旧址上重建了一间三格的的土木结构的农村传统砖墙瓦顶屋子,但家族已没有保存唐进士的文集了。
好在,史志上收存了唐进士的这首诗,当然,还有其它的几首诗。
从诗的艺术角度来看,当过进士的唐绢七律格词还是很有功底的。此诗,其实只是一首咏叹诗,诗中的史料留给后人考究的成分不多。诗中开头的“西竺”词本意指“庵”,因为双塔边上曾有一座名叫“辑瑞庵”,唐进士当时到达时,应该那座庵还在。唐绢在诗中只是说:庵、塔作为佛教,是西方的东西,移植来琼岛也很自然。但并没有写出这佛塔如何引进来的。诗中中间是写景,基本上是咏叹。也许是自己仕途不顺的感叹,而借景咏情抒意。诗的最后二句,却道出了真情:“白云已去伊谁主,野草芄芄满地芊”。
唐绢那时到双塔时旅游时,就已是野草芄芄了,满地的芊芊,凄婉荒芫。
“伊谁主”?“伊”亦常用“伊人”泛指女士。在这里唐进士应该是指双塔姐妹。“谁主”谁是他们的主?唐进士当时也没有读懂,发出这样的感叹。唐绢在感叹历史岁月如白云远去,且现场芳草竿竿亦茂盛。可见,唐绢当时看到的美榔双塔也是荒凉的很。那时的琼州政府也并没有把这姐妹塔当成文物好好保存。
唐绢所在的时代离我们现在约五百多年了,唐绢却与元代初期建塔只不过二百年而已。二百年的光阴不算长却也很短,为何,琼州府不详
细记载此塔的前后经历呐?
唐绢所处的明朝,正是琼州人才辈出的朝代,一大批海南先贤横空出世。丘浚、海瑞、王佐、唐家六进士等,这些先贤不仅官至中央的委
办省部级干部,而且都才华横溢,著作齐身。
可查遍州史,很难见到这些官吏作家诗人对美榔双塔详细的记载的诗文游记?
琼州史志上只留下了唐绢的这首咏景诗,以及前言所载的简单史志。
美榔双塔,无论是从建筑学还是佛学与艺术等方面,在全国都有比较高的成就。琼州史志为何不详记?
那耸立在澄迈黄土地上的两座石塔,就其建筑来看都有着迷一般的悬案。
姐姐这座塔是六角形,而妹妹这座塔却是四方形? 为何要这样建筑呀?
请看我引出美榔双塔的建筑结构的简介吧,也许你还有更多的疑虑要问。
姐塔为六角形,坐东南向西北,原为7层,现存6层,高17米,塔身为仿木空筒设廊阁楼式结构。塔顶为相轮珠宝顶,每层塔檐平出弯翘,底层至三层有12柱及斗拱承托着枋。从第四层起,外壁隐出半圆倚柱,门龛内空无佛像,须弥座正中雕有带冠坐像一尊,精工巧作,造型优美。
妹塔为四方形,坐东北向西南,7层,高13米,结构与姐塔相同,为仿木单壁空筒楼阁式,造型比姐塔更精致灵秀。每层内龛和外壁雕有佛像,须弥座四周浮雕精美,有虎、马、狮、象、麒麟等瑞兽图案及佛教莲瓣纹饰,四角倚柱有形象生动的力士头顶手托。塔心室供释迦、弥陀二佛,亦雕饰众多佛教造像及装饰图案,塔身左右壁龛置六***金刚,四蟠龙石柱分立四角,一二层设廊。塔刹为仰莲座,上承七层相轮和刹顶宝珠。
双塔相距20米,分别坐落在立于池水中带石柱围栏的塔基上,每一塔基前设有月台,均有弧形引桥式石阶梯连接池外。
美榔双塔整体造型协调美观,淳古朴拙,最杰出的是其精湛的石雕艺术,石工精致,风姿绰约。数十尊浮雕刻工精巧细致,雕像裙带飘摇,形象栩栩如生,反映了宋末元初的社会世俗生活,堪称琼州石塔中杰出的艺术珍品。尤其是双塔通体的建筑材料系采用琼北火山地区的玄武岩,建筑工艺系采用榫眼凹凸相接,条石干摆叠码不粘合的独特方式,堪称一绝。
父亲陈道叙为何要为二个女儿这样建塔?有什么意义?塔的建筑上的许多浮雕又有藏匿着什么意思?
带着这么多的疑案,我不得不又沉入了古纸堆……
二,敲开尘锁觅贤魂,双塔斑斓展奥妙
(一)
要搞清楚这么多的疑问,首先要弄清楚陈道叙是何人!
陈道叙是何人呐?
为此,我又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伏案于电脑中,搜索有关史书上所载“元乡人陈道叙”。既然《正德琼台志》记载他为乡人也就是说是海南本地人,那就先查迁琼陈氏族谱。然而,却无此人任何音讯。一个能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捐赠一百万元为其女儿建塔的“乡人”应该是个大老板,怎么海南的陈氏族谱为何不修志铭记?
此人既然那么有钱,也许是官吏之家本身考取过功名或捐过什么候补的县府之类的官职的人,然而,查遍琼州南宋、元朝时期的秀才、举人、进士等芳名录均无此人的信息。
此人到底是何许人也?会不会是南宋避乱而迁琼的外乡人?
带着这个疑惑,我又开始从大陆的陈氏祖谱中去查找,同时,搜索当时战争渡琼始祖的资料。然而,还是没有收获。
忽然在百度中搜索到一张贴子,是南国都市报前年的一篇新闻稿,终于收获了陈道叙的一些简单资料。
该新闻稿是报道在澄迈发现陈道叙墓地的消息,见南国都市报(2006-06-05)。
原来,在美榔双塔附近约七百米处的南轩村北锦游山坡发现了陈道叙与妻周氏合墓及女儿灵照坟。(见图片)
省文物专家经考察发掘,发现此墓形制独特、葬式考究,建筑严谨写实,艺术手法粗犷古拙。
该墓为石质砌筑,其结构分为地穴和地上建筑两部分,地穴为石条干摆的石室,分为两室,隔墙有明洞互通,石室封门前有一条近7米的斜坡墓道。地上建筑为仿木结构的墓塔,按其功用,形同享堂,享堂下部为须弥座台基,上部分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3米,进深三间,通高2.2米,通深3.1米。享堂正脊两端形似角状出两山,垂脊和戗脊亦如角状翘起,檐口平直,撩檐枋下由柱头斗拱承托,柱子为八棱柱。须弥座束腰对比较宽阔,壹门内浮雕观音菩萨坐骑瑞狮。
享堂前檐为敞廊结构,二进深两次间为浮雕五抹对扇门,明间后壁为浮雕垂幔,左右两壁为阴刻的陈道叙和周氏的墓志,是一座典型的仿佛、道教文化式的塔墓。
省文管部门在对该墓进行整理发掘时发现,该墓左右两室均被盗掘过,但仍出土有陶罐、陶仓、白瓷棺钉等随葬品,并获得两块重要的墓志。墓内享堂内石质墓志:一是“辑瑞庵明台居士墓”、一是“承颖川善人周氏墓”。
墓志上清楚地记载了以下资料:
明台居士陈七公,名瑞原,字道叙,生于1181年,1200年入辑瑞庵诵经,时年19岁,卒于1253年,享年72岁。是灵照善长之父。周氏生于1180年,是道叙之继室,1241年入庵诵经,时年61岁,卒于1259年,即南宋理宗开庆元年,享年79岁。1260年,二人合葬于南轩村北锦游山坡。该墓在1997年的调查时发现,并列入美郎双塔历史文化保护区实施保护,2000年完成了对该墓的清理发掘。2004年,省文管办向国家推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这篇新闻稿来看,陈道叙死于海南。但该文稿报道省文物专家的考察意见,还是沿袭明朝《正德琼台志》记载:陈道叙是南宋时人,是当年美亭乡富裕的乡人。他一生只抚养两女,长女灵照,次女善长。长女嫁人成家,次女到辑瑞庵出家后,为怀念两女,便捐钱一千缗建造两座石塔,即今存的“美榔双塔”,亦称“姊妹塔”。
至于,陈道叙的父亲及先祖是谁?以及其它的情况均没有考察清楚。
特别是,还是确定“美榔双塔”建于元初。建塔原因只是一种父女情深。
然而,在下与诸位网友曾在现场探访时看到,双塔位于清静流爽的水池中,两塔之间相距约20米,中间有一座石拱桥相连。姊塔占地约30
平方米,为八角七层石塔,高约9. 96米。妹塔上地约25平方米,为四角七层,高9.45米。石塔底层都有方形龛,有的刻有石像,有的刻有佛像
等,塔身自下而上渐收缩小,比例适度,非常壮观。
这些特征是典型古印度塔尖形石塔。
具有关资料介绍,姊塔首层有一边柱,凿有两个小孔,气力大的人用手掩住一孔,从另一孔吹气,发声如号,方圆几十里可闻其声。在石柱中有这样的技孔,可谓一绝。
姐姐灵照其墓志也有记载“入庵离欲扳依真诵念经典其诣修种德不可尽述”之语。
凡此种种特殊的现象,说明或可见,陈道叙不仅是史志上所言的一位乡绅,也不仅是非常虔诚的佛教***,而且,从其墓与塔的建筑结构与艺术特色上来看,也隐含着浓浓地道家的八卦思想于其中。
这座姐妹双塔,果然是专家所言的这么简单的一种父女情吗?
它,难道没有向我们展示出一些其中的历史奥妙吗?……
(二)
那就让我来敲高尘封的历史,还原一点历史的原貌吧……
先来看看历史上争论不休的双塔建设年代。
澄迈文体局的王广俊副局长在回答媒体采访时说,美郎双塔的建设年代,过去一直难有定论,如今,陈道叙墓的发掘,特别是其墓志的发现为其生年提供了比较准确的年代,弥补了文献的不足。按其墓志记载,该墓建于南宋景定元年(即公元1260年)其墓志记载的陈、周俩人生卒年月,为美郎双塔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相对准确的判断依据。
王副局长的说法,间接否定了明朝以来正统的双塔建于元初的官家说法。但他也没有确定双塔到底建于何年?
请诸位看以下是海南历朝历代有关双塔记载的史志。
明《正德琼台志》(卷二十七•寺观)记曰:
“买榔二塔,在辑瑞庵前左右深田中。元乡人陈道叙有二女,长灵照适(嫁)人,次善长出家居庵。道叙为捐钱一千缗建立此塔,高五丈余,层檐七级,一座六角,一座四角。石工精巧”。
《琼州府志卷三十一•建置志九•古迹茔墓附》载曰:“仙寿庵在那舍美榔村,庵右有两塔。”而在美榔双塔附近发现的清乾隆二十七年《重修仙寿庵碑》,清嘉庆二年《重建仙寿庵》碑记和同治十三年《重增修仙寿庵碑铭》记述仙寿庵
名的来由曰:“由陈女登仙而名”、“庵始建于宋代”、“第肇赵宋”、“仙寿由陈女登仙而名,名其庵、名其两塔”。
《琼州府志•卷十一•建置志》记载:“辑瑞庵在县西南四十里,前有美榔双塔”。《正德琼台志•澄迈县•寿类》在记述辑瑞庵时亦谓:“辑瑞庵在县南四十里王家都。元建。”
海南文物专家1994年在调查美榔双塔时,还在美榔塔前乱石堆内见到一方古碑,碑面字迹斑剥,难以辨读,从形制上看应为宋元碑刻,在碑下部意外发现“至元十七年”一行刻字,这是在美榔塔附近勘察中唯一见到的有具体年号的宋元金石资料。按碑石所在处所,此碑应为辑瑞庵碑。文史专家分析:美榔双塔的建塔施主陈道叙,他为次女陈善长“施田”于辑瑞庵,并由“琼州安抚使谢图南”提“匾名”的时间应在元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稍前。陈道叙虽为宋末“名士”,但其女灵照、善长却皆成年于元初,既然美榔二塔系“陈公”捐助为陈家女所建 ,塔的建造时间理应为元初。
官方史志史记和学者观点,大同小异,都认为双塔建于元初。
至今,海南的官方对外旅游资料及政府资讯上,对双塔的介绍均是采用元初。
那方,美榔双塔到底是建于那一年呐?
请继续关注在下的解读……
(三)
俗话说:解铃还得系铃人。
还是让我们回到史志中去解开历史的迷案吧。
海南的《正德琼台志•澄迈县•寿类》不是记载过:由“琼州安抚使谢图南”为双塔提“匾名”吗?那我就来查一查这个琼州安抚使谢图南是何许人也?他是何时又因何来琼州的。
以下是原琼州安抚使谢图南的资料:
谢图南(公元1192-1273年),宋,福建同安归德里埔边山人,奉直大夫谢绍光次子。少时兼习文武,过目成诵,深得光宗谢太后喜爱,宁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进士及第,踏人仕途,曾因奉旨招抚方岳农民军,封诰恩及夫人。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广东沿海海盗猖厥,海南岛黎民也聚众起事。谢图南受命为琼州安抚使,专任征讨,图南用两年时间做好充分准备,造船备马,组建“乌衣军”,分海陆二路出击,征、抚并用,一举成功。光宗赠匾“南天一柱”,封开国男爵,食采同安300户,遂举家定居同安县城,建府第五落于小西门内。又听信堪舆家之言,以朝元观观址为“七星坠地’佳穴,于理宗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兴工扩建朝元观并纳为家庙。三殿两庑,规制宏伟。被人上告,招致朝廷猜忌,险遭不测。因此深感仕途凶险,决定急流勇退,告老还乡,以示韬晦。此后奸相贾似道专权,朝政日非,就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想法。一意优游林下,诗酒自乐,崇敬佛道,自号天饴子。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卒于家。
从资料上来看,谢先生来琼州当安抚使是公元1220年,且是因为来镇压海南黎族农民起义。准备二年,组成“乌衣军”分海陆二路出击恩威并重一举成功。尔后被封官留在琼州的。谢先生曾被宋光宗赠匾“南天一柱”是否与三亚天涯海角的“南天一柱”有关,因与本文无关,暂且不考。
但谢先生肯定在海南安抚使时间不长,因为按史书上所说,皇上封他为开国男爵,奖老家福建同安县300户,“遂举家定居同安县城”,后因将朝元观纳为家庙被人检举告发而辞官。
按明《正德琼台志》所载:双塔匾名是琼州安抚使谢图南所题,那么,建塔完工时间应该是老谢在琼州当官任期内。也就是说,大概的时间应该是从谢先生带兵驻琼1222年至老谢在老家扩建朝元观(1238年)之间。再细腻些,从1222年进兵琼崖,到翠年一举获胜获得皇上封赏,应该有个二年时间,亦在1224年左右。老谢才开始在琼州做安抚使,才有可能与琼州的富商绅士结为朋友。
因此,从1224年到1238年(老谢辞官)这十四年中,应该是美榔双塔建立的时间。
1224年,正是南宋皇子赵昀接位称帝。庙号被称为理宗。
宋理宗是南宋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统治达四十年,期间改了八个年号: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开庆、景定。在这四十年里,南宋虽然朝政日益腐败,开始走向衰落,但还没有亡国。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南宋联合蒙古攻灭了金朝。
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决定南下征服宋朝,从此拉开了蒙宋战争的序幕。这一打就是二三十年,直到1279年崖山之战南宋亡。
蒙古忽必烈在北京建国号称元,为公元1271年。
陈道叙按墓志记载死是1251年,那正是宋理宗年间,死的时候都还属南宋时期,陈道叙及为女儿建造的双塔,自然也是南宋时期了。
如果说,美榔双塔是父亲陈道叙在生前为女儿所建,那双塔一定是建于南宋时期,且,应该是建于公元1224年与1237年之间。
这就是在下在考证美榔双塔,为历史恢复的一点本来面目。
(四)
既然美榔双塔已考证为南宋末年所建之塔,那塔内塔外形体与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应该与那个时代有关。那就让我来继续用故纸堆的资料中来解读双塔所蕴藏的内容与意义吧!
南宋时代,北方列强金辽后是蒙大兵压境,南宋王朝可以说,一百余年来几乎都是在战争中恍恍度过。然而,在那样天下大乱的时代,宋文化却又十分发达。
不仅是儒学,道、佛两教都有长久的进展,并从北方速度漫迁到了南方。
儒、道、佛等学说与组织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江山中,引导“天下国家”和“忠君忧时”,开辟了古代教派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茂盛之风。
美榔双塔虽为佛塔,为“乡人”所捐建,但由于受当时佛教的“世间”化——从泛泛地提倡救度众生,转向实际地忠君爱国;从泛泛地主张三教调和,转到依附儒家基本观念的影响,其建造理念、形式,完全与南宋时期的佛教与世俗的时局思维息息相关,无不渗透着宋代时人用朱程“理学”思想对佛学的了解,及佛教学术及宗教对南宋政局的从属关系。
于是,我们就可以从岁月风化现残存的双塔内外,斑痕累累艺术形式中来解读双塔所展现出来那个时代的意义。
那么,那个时代是一种什么样的意义呀?
礼佛又礼官,而且更注重礼官的功能彰显,把礼官放在礼佛之前。就是那个时代的潮流。
官是政权的特征,是抵抗异族入侵的主要象征;佛及道是民众在***时代惊慌生活中的精神需要。
海南的美榔双塔以姐妹长幼为序,“姐”为官塔,“妹”佛塔,先礼官,后礼佛,是当时佛教借用儒家伦理观念“忠君”、“爱国”理念,体现当时“佛道儒”合一的真实现状。
中国现存古塔2000多座。塔的种类非常多,以样式来区别,有覆钵式塔、龛塔、柱塔、雁塔、露塔、屋塔、无壁塔、喇嘛塔、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方塔、圆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大塔、多宝塔、瑜只塔、宝箧印塔、五轮塔、卵塔、无缝塔、楼阁式塔、密檐塔、金刚宝座塔、墓塔、板塔、角塔等。
按结构和造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
以所纳藏的物品来区别,有舍利塔、发塔、爪塔、牙塔、衣塔、钵塔、真身塔、灰身塔、碎身塔、瓶塔、海会塔、三界万灵塔、一字一石塔。
以建筑材料来区别,则有砖塔、木塔、石塔、玉塔、沙塔、泥塔、土塔、粪塔、铁塔、铜塔、金塔、银塔、水晶塔、玻璃塔、琉璃塔、宝塔、香塔。
就塔排列位置的样态来区别,有孤立式塔、对立式塔、排立式塔、方立式塔等。 各种式样的塔中,造形最古老者为覆钵式塔。覆钵式塔由栏楯、基坛、塔身、覆钵、平头、轮竿、相轮、宝瓶等各部分组成。
而海南美榔双塔无论是从内容与形式与表现手法来说,在全国都是独特的
再让我们来详细了解双塔所展现的政治奥妙吧!
美榔双塔,分姐塔与妹塔。
姐塔:通高8.65米,平面呈等边6边形,双层塔座,层檐5级,塔型塔刹;一层基座分隔浮雕卷草龙纹与角兽,二层塔座有深浮雕宋代人物共6尊,正面为文官,背面深浮雕施抱拳礼站立士兵,两侧为双手执腰间佩环武官4尊,一层塔身有6个龙头型飞檐。
姐塔的雕塑装饰大多来源于宋代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一层龙头型飞檐代表皇宫建筑,引申为皇权;
二层基座文武官员及士兵代表地方官吏集团;一层基座草龙纹与角兽,代表吉祥祝福与对国家等级社会的捍卫与守护。塔的六边型,象征着佛教中对人间天道、地狱道、人道、饿鬼道、阿修罗道、畜生道等世俗的六道轮回描述。
妹塔:通高9.216米,平面呈等边4边形,单层塔座,层檐7级,塔型塔刹;塔基为须弥座,四角有力士作托举状,壸门内有浮雕狮子与大象,分别代表文殊与普贤菩萨,是智、慧、证与理、定、行的象征,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心柱有浮雕智火与果实,代表烧除一切烦恼、硕果丰盈,是燃尽万般烦恼,回归清静,万物丰登的象征。
一层塔身正面为多宝如来与释迦牟尼佛,出自《法华经》典故:多宝佛是过去世东方宝净世界的教主,为证明佛法的神奇、伟大,当释迦牟尼佛在为众生讲《法华经》时,使七宝佛塔从地下涌出,并在塔内让半座给释迦牟尼佛,二佛同结跏趺坐,共同为众生说法。其余三面为6尊手执不同法器、持不同手印的***居士;四角柱为蟠龙浅浮雕。二层至六层正面为双脚结跏趺于莲花座上,手印二、六层相类似,约为禅定印(因有袖遮挡);三、四、五的手印略为相似:双手置于腿上右手作持物状,左手自然伸展。七层为站莲花座立像,右手作托物状,左手为施愿印。
塔的四边,象征佛教的四圣谛。苦圣谛:说明世间是苦果;集圣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灭圣谛:说明解脱与证果;道圣谛:说明离苦的道路。
美榔双塔,从其姐妹的长幼序列结构形式看,体现了宋代前后320年间,偏安朝廷在外来强大异族的步步侵逼下,在内部阶级对抗日趋严重中,空前的加强了君主***;体现了自宋代开始,君主被视作国家的绝对权威,民族的至高象征;反映了皇帝集全国军事、政治和经济一切权力于一身,为所有的士大夫、广大民众以及佛教等宗教各界所接受的真实状况;是皇权致上,官府高于宗教,佛教趋于“世间”化的抽象体现,是宋代佛教与世俗政治生命生活文化在海南岛乃至全国真实善曲折反映的见证。
美榔双塔的石刻艺术大致分浮雕与圆雕两种形式,浮雕又分深浅浮雕,主要体现在人物、动物与植物等图案上,人物雕塑大多为接近圆雕的深浮雕;圆雕则体现在塔刹、龙头型飞檐及部分莲花座上。姐塔有人物塑像6尊,龙头型飞檐6只,浮雕草龙纹6幅、角兽6尊。妹塔雕塑有人物(佛)塑像8尊,力士4尊,***居士6尊,动物浮雕8幅,植物浮雕4幅,浮雕蟠龙柱4根。
从石雕人物的造型看,除佛教造像脸谱有些雷同外,其余石刻造像从官吏武将到绅士百姓,神态各异:姐塔,官吏两目圆睁,整襟危坐,神情严肃,略带文弱之态;武官体态矫健,脸膛开阔,神态傲慢,手持佩环,坐姿自然;士兵作站立施抱拳礼状,身着护心甲,表情敦厚,笑容可掬。妹塔,***居士6尊均为地方绅士打扮,衣着飘逸,站姿恭敬,表情拘谨。
海南有丰富的天然火山岩石资源,自古以来,海南的先民们就运用火山岩石作为建筑材料营造自己家园一直至今。同时,因特殊的火山石材料,在石刻造像的发展上也形成了丰富独特的艺术形式。
不仅是美榔双塔,在海南目前许多古迹遗址,墓地、古宅大院,许多雕像都是用火山石做原料的。从美榔双塔的石像的脸谱来看,脸谱与石像所表现的身份十分相符,相貌迥异的变化是随着石像所表现的身份变化。而变化的,具有浓郁的写实特征。
因此,双塔上的人物肯定与当时建造者陈道叙所熟悉的特定人物有关。
那么这些特定的人物会是谁呀?……
(五)
当然,在下,不是在此来谈论双塔的艺术特征,故不作详细解读。
在下,想说的是,如果,造塔者陈道叙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乡人”,就算是澄迈当地的一个大老板的话,他哪能懂这么高的官、佛、道的建塔艺术?
以海南当时在南宋所处的地位,能有这么高的艺术设计水平吗?
何况,不只是双塔,还是现在已塌废了的史书上有记载的辑瑞庵等附近田地、山水树木所组成的 具有浓浓道教八卦的风水,岂只是一个“明台居士陈七公”所能达及的?
居士是指一般不入庙的佛教***,而七公却在江湖中泛指道士的尊称。陈道叙,看来不只是一个普通的佛家***,也不只是一个普通的道士。从双塔与庵及自己的墓地建筑所构成的风水来看,设计者一定是一个集官、佛、道、儒齐身的大师。
这个大师是谁呀?
查遍海南著名历史道佛人物,只有北宋时期出过一个著名的大师,那就是在江西龙虎山成道成仙,被后人称为道教南宗第五代师祖的白玉蟾,也就是现在定安文笔峰尊称的始祖。
可白大师早在陈道叙前二百年就作古了。
这么高深莫测的风光宝地的设计者,不可能是他。
那么,这个大师难道就是陈道叙本人吗?
要搞清楚这个迷案,还是再让我们返回到双塔,再来考证一下此地的风水吧。
琼州史志上说,南宋之前,美榔已有辑瑞庵与仙寿庵等两座寺院。
据史料与实地考证,美榔双塔应为辑瑞庵的附属建筑而建。目前除现存的双塔外,已发现庵的遗址一处,初步考证为仙寿庵遗址,双塔之间有坝桥及坝桥牌坊遗址(山门)各一处,灵照墓和陈道叙周氏合葬墓,辑瑞庵存疑遗址一处。
依据汉传佛教寺院的传统布局,佛教寺院的建设一般由前至后分别由:牌坊、山门(三门)、放生池(中有桥)、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主供佛殿、法堂、东西主持与方丈居室、藏经楼组成。
又依照明《正德琼台志》载:“卖榔二塔在辑瑞庵前左右深田中”,明朝进士唐绢为美榔双塔题诗:“西竺原为舍利天,移来琼岛尚依然;魁奇两汉争雄日,丽美双乔并立年。雁带晴光过绝顶,月留清影照前川;白云归去伊谁主?野草无人满地芊。”诗句中有指出双塔与辑瑞庵对应关系的“月留清影照前川”方位示意,其前川应为双塔的东南面水塘及大片良田。
由上述推断,辑瑞庵现存遗址的布局与传统寺院布局相对应的应为:山门(三门)、坝桥(两侧为放生池)、双塔(钟鼓楼);辑瑞庵遗址应在双塔的西面。现双塔的西面,其范围内与传统寺院布局相对应的为简陋的小庙,庙后为古榕树及开阔地。
从文物现存的环境看,寺院地处较平缓的丘陵地带,海拔最高为56.93米,相对高度9米,大多数海拔在50.00至47.00米之间;以美榔双塔为中心,东北面地势略高西南面地势略低,双塔的正北偏西有泉井可供1000人正常饮用,泉水流出的清水形成几方的水塘常年不竭,同时与附近的几个泉水一起灌溉着方圆一百多亩良田,水塘周边散布四棵古树及灌木与乔木丛林。
从辑瑞庵遗址正面看,左面的泉井及流出的水溪是当地民间所说的“青龙”,右面的土丘是当地民间所说的“白虎”,这与中国传统建筑选址的风水环境学,宋代前后主张儒、道、释“三教调和”,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从山形水系、石头树木等田园风光所形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可看出当时的寺院的选址的匠心独运。
美榔双塔及其寺院的选址,体现了中国道教的风水理论。
风水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是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借用道教的躯壳,总结而成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
美榔双塔及其寺院遗址,其环境体现了道教“随方设教”,追求环境和谐的风水环境学文化理念,反映了宋代美榔双塔的建造者,把理念中的环境——包括天地万物作为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一个整体系统,将宏观把握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的理论,放在美榔现实的特定环境上进行实践的一次尝试。
美榔双塔及寺院建筑遗址的建筑本体,所展现出来佛、道、儒的一种强力的组合。细腻的佛教人物、饰物石雕艺术,体现了南宋在外受强大的异族步步侵逼,内部阶级对抗日趋严重的一种无助,以及在修行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摆脱痛苦,获得圆满幸福目的理念。
这么强大的政治、艺术魅力,岂是一个“乡人”所能及的吗?
特别是双塔选址的风水所透露出来设计、建造者的独居匠心,似乎蕴藏着许多难以捉摸的秘密。
再深入观察,你会发现,妹塔为何是七层呀?姐塔六边、后面已塌废的庵、庙直到墓地,双塔,庵、墓、小塔、水池、田野所构成的图案,似乎与夜色中的北斗七星对应。
这意蕴着一种什么理念?或设计者还想告诉后人一种什么奥密?
我不得不又沉入到发黄的历史中,去寻找它的蛛丝马迹……
三,道教老祖破易经,衣钵传人渡海呤
各位,前面在下讲到,美榔双塔及所属庵、庙、水、田等组成的极佳风水,正是道教大师,根据易经的八卦理论布局的。
而这个大师不是别人正是双塔捐钱的建造者陈道叙本人。
前面在下有讲到,其实,陈道叙的墓志碑上也有记载,他本人有个号亦七公。陈七公更是一个极高辈分的道家大师。
陈大师祖籍四川,他为何要到海南来,为何要在海南的澄迈建姐妹双塔?这其间隐瞒着多少曲折的人生故事?
这座被用佛的理念建筑的姐妹塔与用阴阳八卦布局的风水,到底是代表一种什么意思?
要解开八百年前历史上的这些迷雾,还得回到历史的时空遂道中,让我先叙述一段发生在中国道教史上,最为伟大且至今还有着传奇色彩的故事吧……
故事之前,还是让我先插段有关周易及道教的历史吧!
(一)
各位知道:在中华民族的创始之代,在距今一万五千年至七、八千年前之中华昆仑文明时代,是钻木取火,结绳记事之代,是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了解、诠释天地之道,掌握天地变化规律),以图作字之时代。
中华先祖伏羲氏继承燧人氏之太古文明,以(木)炭作画,用(草)绳结图,创作了元始太极八卦图——“龙图”。太昊,便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皇的号。传说他是八卦(先天八卦,又称羲皇古易)的创立者。伏羲氏用易相亦立易示相,建立起“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概念和认知体系。进而应用“八卦”模型比类宇宙万物之象。
而这套解释宇宙万物之相的理论便是后人所说的《易经》。
《易经》为何又叫《周易》呐,因为易相的发展经历过“三圣”、“三古”阶段。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因周文王释解《易经》故后人称《易经》为《周易》。
《周易》也叫《易经》,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一部经典,人称“书中之王、群经之首”。
《周易》中的“八卦”图,是我国先民对宇宙间事物的一种简单说明和概括,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朴素认识。
它用符号形式将这种认识表达出来,或多或少,或真或假地表现出先民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以及上古的科技创造。 因此,“八卦”是一种思维模型。它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组成图象、图形、图式,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同进,“八卦”确实在历史上一定程度地支配人们的信仰,以神秘的形式作用于人们存在的天地之间,使它在同等程度上成了这个天地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变迁,八卦变得更为抽象概括,并带上了越来越多的各种社会的痕迹,影响到我们的今天。
君不见,我们生活的周边,经常可以见到易经大师,用八卦算命测运。
当然,在下不是易经大师,要释解《周易》里的哲学及含义有些难度。
说实话,这几天在下一直在电脑中潜读,仍然一知半解,不过没有关系,为了释解道教大师陈道叙的隐情内幕,在下用只叙讲其经过不讲其理。
尽管《周易》是书中之王,但有易学者说:“中国几千年的易文化一直徘徊在为自己设置的种种谜团中。”究其根源,《周易》除了文字之外,还有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六十四卦”。
据记载《周易》之前这套卦符系统就存在,然而《周易》里面并没有介绍它的建立和演变过程。既然易卦符号之前就有,为何又秘而不宣呢?周文王又是如何演示《周易》的呢?《周易》不介绍六十四卦演变过程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更深层次的用意呢?
从周朝到唐末,几千年来,不后学者、苦思冥想,仍然不得其解。
直到唐末宋初,被一位道教大师破译。
这个大师名叫陈抟。
(二)
在讲叙道教大师陈抟之前还是先介绍一下道教的相关历史知识吧。
因为,这些知识对后面解破美榔双塔有些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形形色色的宗教都可以在中国找到生存的方式与信徒。
而这其中,道教是唯一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真正蕴含中华民族许多本源的、古朴的生存原则,可以称之为国粹。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
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
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
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
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
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在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道教,历来在中国文人士大夫中都有着很大的市场,也产生了不少著名传奇人物,如李连杰演的电影中的传奇人物张三丰是一个,陈抟则是另一个。
为何要讲叙陈抟呐?
因为,海南澄迈美榔双塔的秘密与这位中国著名的道教大师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