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函金棺现身 山西太山龙泉寺仍旧迷雾重重(图)
2008年07月05日 09:24三晋都市报高辉【大 中 小】 【打印】
因一樽疑为盛放佛舍利的金棺,距晋祠风景名胜区5公里、晋阳西山大佛风景区3公里的太山龙泉寺扬名全国。
6月12日上午,太原电视台现场直播了考古专家们开启石函金棺的全过程。在观众惊叹的眼神中,5重棺椁重重开启……银椁、金棺,光彩夺目,件件巧夺天工,谜底最终保留在金棺中。专家称,因担心技术手段不完善,不能妥善保护金棺内的珍贵文物,最后一层棺椁另寻时机再行开启。
即便如此,山西人仍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感受了文物考古发掘的神秘。就连银棺上柔软的丝带,也激发了很多人的联想。1300多年后还可以一睹唐代丝绸的真容,观众们兴奋不已。
龙泉寺地宫,是山西迄今发现的惟一一处唐代舍利瘗埋地宫。
刚从地宫发掘出的棺椁。
地宫守门力士嘴唇至今依稀泛红。
屏幕上的神秘考古
缘于太山文管所所长张志敏开挖水池的一个举措,依照佛历,2008年5月8日,是文殊菩萨的圣诞日。也就是在这天,太山龙泉寺发现了一个令考古界啧啧称奇的六角地宫,地宫内瘗埋着五重棺椁密存的舍利子。
6月12日上午10时30分,“古城之谜——晋阳古城宗教祭祀区太山龙泉寺建筑基址考古发掘”在太原电视台现场直播,收视率直线飙升。
从龙泉寺地宫内散落的木椁片、石函以及在晋祠博物馆中层层拨开的镏金铜椁银椁,直至最后登场的金棺,通过电视屏幕展现在观众面前。让普通市民以全新的视角感受考古的神秘和兴奋,在山西,这还是第一次。网络上,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着金棺的秘密。
发掘时,地宫墓道两侧均为彩色壁画,由于氧化,不几日,壁画脱落,只余下些许剥落的颜色。地宫门口左右两尊守门力士,嘴唇鲜红,经久不变。根据地宫规格,佛塔应该有10米高,考古挖掘后,并没有发现佛塔的其他残存部分。“石椁为沙石质,长方形,长约58厘米,宽约46厘米,高约28厘米,遍刻供养人姓名。木椁四周镶嵌佛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铺首衔环等鎏金铜饰。鎏金铜棺长约21厘米,宽约10.5厘米,高约13厘米,坐在雕琢精美鎏金铜质须弥座上,四周与木椁同样镶嵌佛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铺首衔环等饰品,棺首饰门两侧立有两尊菩萨。银棺长约13厘米,宽约6厘米,高约7厘米,镶嵌着很多宝石。银棺内安放着素面金棺,用一条红色绸带系捆,打有蝴蝶结,非常精美。”太山文管所书记陈志根介绍了棺椁的规格。
他补充说:“脱落下来的铜片装饰与敦煌321窟的乘龙仙人图案相似,这样的图案在考古发掘中很鲜见。陕西临潼庆山寺塔基地宫,建造于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所瘗埋的金棺银椁非常华美,银椁椁前档刻出门形,门扉上贴有两身鎏金菩萨,这个图案在龙泉寺出土的镏金铜椁上也有体现,铜椁上有门,门侧有跪着的菩萨。这些都是龙泉寺金棺的特别之处。”
舍利子的N个猜想
这次龙泉寺的地宫金棺让人很容易和1987年陕西省扶风法门寺的地宫佛舍利联想在一起,法门寺放有释迦牟尼指骨舍利的盛器算来有8重棺椁,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只此一枚。
石、木、铜、银、金五重棺椁,在全国现有发掘中已属罕见。考古学者们猜测,可能在金椁里套有水晶棺或者玉棺,也有可能舍利子置放于玻璃或者玛瑙瓶中。如此一来,龙泉寺地宫舍利子就是六重棺椁。而规格越高,表明舍利子的主人越尊贵。究竟是哪位高僧得到了如此厚待?专家们遍寻史料,竟没有找到关于太山佛塔舍利子的任何记载。
自唐代盛行银椁金棺瘗埋佛骨舍利以来,宋辽时期一改唐风,只在舍利塔地宫中安放小型塔、幢,用以瘗藏舍利。有学者提出,龙泉寺的舍利子稍迟于发现年代最早的甘肃泾川大云寺塔基瘗埋的金棺银椁几年,大云寺舍利子埋于唐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如此重大事件,史料却无记载,疑为舍利子下葬时,朝野变动,舍利子可能是被转移或另藏于此。“2003年,我有幸在阳城县唐代古刹海会寺看到西安临潼庆山寺的佛塔地宫中出土的12颗稀世珍宝——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子。它们形状各异,很细小,灰白色,为三舍利(骨舍利、指骨舍利、碎身舍利)中的碎身舍利。”6月29日,一位太原僧人来到龙泉寺,瞻仰出土舍利之处。他说,他最期望文物部门能尽快出台保护金棺舍利的措施,能直播舍利真容,让更多的人目睹舍利子,沐浴吉祥光辉。
龙泉寺原为道教场所,建于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名昊天祠,祠院在金、元两朝毁于火灾。明朝初期在原址重建,改为佛寺。寺里的唐碑立于公元771年,佛塔为唐武周时期建(公元690-705年),而在地宫中发现的开元通宝,又出现一个时间段为公元713-741年。佛塔的年代说明,在公元710年前就有寺庙存在,难道是先修佛塔,再建道教祠?而开元通宝的出现,又一次排列年代为先有塔,再葬舍利子。这些年代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还有待于专家们一一剖析。“公元771年是唐代宗大历六年,与太原相关的是前一年,770年(大历五年),彗星出,唐代宗诏命不空行法,令其前往五台山修功德,途中在太原设万人斋,规模宏大。这段时期,各地兴寺翻修盛行,以代宗大历八年的诏令可见,他说,天下所有的寺院包括道观,僧尼道士不够7人的要度满7人。”唐史学者唐晋在博客中引经据典。其时,佛教大兴。唐碑是否是当时所立,需要专家翔实论证。
佛塔后的道教建筑
龙泉寺在什么时期弘扬佛教,什么时期转为弘扬道教,还是为佛道并存的寺院?至今谜团重重。就连佛塔之下也藏有蹊跷,从镏金铜棺的饰纹看,处处透着道教的玄机——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当然也不乏佛教的影像——须弥座、栏楯、菩萨。
唐晋认为:“椁的设计固然有它的时代因素,但是否是供养者混淆视听呢?如果是,又是出于什么样的政治因素,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令人费解。更耐人寻味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扬州地区发掘的几座唐代墓穴考古记录,均为砖室,呈弧形、腰鼓形,与六边形形制接近,墓室内都发现了开元通宝。”
龙泉寺变迁扑朔迷离,出土金棺的龙泉寺有着怎样的背景,才会在佛塔下的地宫里发现高规格瘗埋的舍利子?唐代佛塔后多为佛殿建筑,于是,考古人员围绕地宫周围开始发掘,希望能发现其他文物以破解谜底。
果然,在地宫北面,又陆续清理出面阔较小的三进屋和一处佛龛。堂内发现了一通石碑,为光绪二十二年所立,称此处为昊天上帝庙。“昊天上帝庙”显然是传道之所,这通碑说明了在清代,龙泉寺是道教的属地。关于石碑立在庙内,一位郭姓考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早在天龙山童子庙里发掘时,就在室内发现乾隆、嘉庆年间的石碑,因为倚山而建和平地建筑不一样,平地建筑一般分几处院进,比如前后殿,而在昊天上帝庙后没有发现其他建筑,后面就是原山体。
庙遗址后有一块大青石,有半个房间大小。考古人员推断,或许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导致了昊天上帝庙的坍塌。该庙建筑之前,佛塔身后的山体又是怎样的形态呢?会不会因年代久远,唐代寺庙又多为木质建筑,唐寺庙损坏风化,遭遇山体滑坡后,又被随后的清代建筑所覆盖呢?
更有热心人士提出:“现在塔基后即是台阶,台阶上为清代建筑遗存,可不可以认为,在与塔基平行的地方,远则几十米的地方,深土下掩埋着唐代庙宇呢?”
发掘仍在继续,谜团无法释解。一旦种种疑问围绕龙泉寺得解,金棺舍利的历史价值则非同小可。
岁月中的湮没留存
太山龙泉寺位于太原市西南20公里处。“现在龙泉寺的规模不及唐代的三分之一。”陈志根说。根据文管所的一些勘测数据,可以认定这个结论。原来清静的太山,如今游人不断,礼拜者有之,探秘者有之。
1940年12月,日本人水野清一和日比野丈夫来到了太山,随后著书《山西古迹志》。书中提到曾发现的一北朝石笠,“石块方42厘米,状如屋顶,中央有圆孔,四面雕有门楼,四角雕有角楼状图形。”遗憾的是,太山文管所并没有找到这件重要文物,工作人员说,不排除被盗走的可能。
《山西古迹志》记载的另一件“大方广华严经之幢”(公元888年),书中载明当年“虽然经幢上部已经缺失,但残高仍有一米左右。经幢上的石笠雕着丰盈的莲花,下面的方趺上雕着羽翼反转的怪兽。幢身为八角形,高64厘米,显得比较短矮一些。”1996年时,已只余幢身。在山上一偏僻所在,太山文管所艰难觅回。
太山文管所设立于1996年,1999年,文管所对寺内文物进行了维修整理,水野清一旅游札记记载中的几座灰塔已有几座无存。因山上古树参天,丛林茂密,文管人员并没有对整座太山进行过勘查,一年冬季,文管所三位工作人员在山上又发现了两座元代的灰塔(僧人主持的埋葬处)。太山有无其他神秘所在,期待揭秘。
太山的观音堂后,有一长两米的巨石,中空,外形似老虎,故名老虎洞。洞内有雕刻彩饰遗存,能辨认的只余祥云图案。老虎洞周围,散落有唐代砖瓦,据此,考古专家们推断出老虎洞在唐代时期可能是一个佛殿建筑群落的一部分。
龙泉寺寺门口,两棵唐槐冠盖如巨伞,槐下有碑。据记载为公元771年所立唐碑,碑地上部分为3.8米,地下部分为2.2米。地上碑文不清,只能辨出一个“日”字。地下部分曾挖掘,碑下有赑屃。因碑文被唐槐根须缠绕,文管所担心损坏唐槐根系,没有整理碑文,又行回填。据考古专家称,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第三大石碑。此碑非常人所立,龙泉寺来头不小。
今天,在考古QQ群和考古论坛上,太山龙泉寺成了网友们的热门话题,太山龙泉寺渊源何在?希望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和金棺的最终开启,谜底会应声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