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界资讯

寻找消失半个世纪的海云寺
时间:2005-08-07 00:00:00  来源:  作者:

yvF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在落叶泥土中,偶尔可见用于建造海云寺的青砖和蚝壳。谭庆驹摄 

 

  南方网讯  可能连很多番禺人都不知道,南村镇雷峰山曾经存在过千年名寺海云寺,不仅僧人众多,还产生过对岭南文化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海云诗书派”,苏东坡、苏曼殊等都曾造访过并与之结下渊源。在连日追寻海云寺的风华烟云中,最让记者感慨的不是它昔日拥有的繁盛,而是它如何在几天之间从岭南文化史上消失了。文明从来毁易成难,几个无赖就能使一代名刹荡然无存。海云寺一毁,人迹罕至,半个多世纪只有野草冷月、古树残瓦相伴。

  寻访篇

  海云寺原址成果园鸡场

  日前,记者在南村镇文化站干部的带领下,冒雨寻访海云寺。

  我们来到与大学城仅隔着新造水道的一个小山冈前,沿着一条泥泞小路往雷峰山上走。文化站的干部告诉我们,这条已不是路的路曾经是几千僧侣上下山的虔诚之路。放眼望去,只见山上龙眼树郁郁葱葱,已找不到半点有关海云寺的痕迹,只有一些农家走地鸡在树丛里悠闲地散步。

崔耀老人重绘海云寺平面图。谭庆驹摄

  我们在地上的落叶泥土中找到了几块青砖、蚝壳碎片,文化站干部指着一株百尺木棉告诉我们,这是海云寺当年遗留下来的木棉。再往北行,由花岗石铺设的三个井眼中仍然冒着泉水。看来,只有这雨中怒放的红棉和泠泠清泉是海云寺沧桑以至湮没的见证。

  记者在番禺区博物馆见到海云寺碑文和僧人用过的瓷碗的残片,残片瓷色细腻。工作人员介绍说,其中一只是清朝嘉庆年间的青花瓷,碗底都统一印有“海云寺”三字,可见当时寺庙应是香火鼎盛,经济殷实的。

  九旬老翁回忆寺庙格局

  由于迄今没有发现海云寺的任何照片和图片,海云寺到底是什么模样一直是个谜。记者尝试寻找海云寺的僧人及其后代,但是僧人已消散半个多世纪,当地人都不知其所踪。直至记者多方打听,找到员岗村年近九十的老人崔耀,海云寺的神秘面目终于揭开冰山一角。

  崔耀是员岗村的老支书,对海云寺研究多年,近年还专门走访了员岗村、陈边村的一些老人,与他们座谈、回忆,重绘了《雷峰山海云寺平面图》。据崔耀回忆:“海云寺依山而建,坐西向东,占地10多亩,当时寺里住着几十个僧人,红棉高竖、古榕如盖,可清幽了,我们10多岁的时候经常去寺里玩!我记得正门的门楹是‘午夜钟声惊醒梦中之梦,澄潭碧彩照澈人外其人。’入正门后拾级而上,一进花园,中间是正殿,两侧是僧舍和斋客房,正殿中有围墙,中有一天井。正殿右侧有一庭院,北门上有一幅对联:番禺无二寺,雷峰第一山”,至于横批,他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了。

  事隔60多年,老人对海云寺的格局仍然如数家珍:“寺庙右后座是客厅、饭堂和高僧禅房、方丈室、藏经阁等。方丈室和藏经阁前,有一个古钟和更鼓。再往右走,还有关帝庙和厨房,外面一口三味泉井是寺中汲水的地方。正殿左边是化缘和尚的临时招待所,一共有10间,招待所的左侧是金刚塔和骨灰塔。”

  建造篇

  曾为粤中四大名刹之一

  据仇江先生的《韬光佛地记海云》一文,早在南汉(公元917~971年)年间,雷峰山就建起了寺庙。

  相传苏东坡被贬南粤期间,曾从石榴岗乘船来此寺参禅游览,挥笔为寺旁的道路题匾“金瓯古道”,民间也一直称此寺为“金瓯寺”。

  据《番禺县志》记载,明朝崇祯年间,该寺称隆兴寺。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天然和尚被恭请至隆兴寺作开山第一祖,令默默无闻的隆兴寺成为名闻岭南的大寺。经过多年努力,大雄宝殿及其他许多建构先后落成,正式改名为海云寺。天然和尚把方丈室命名为“瞎堂”,并为瞎堂及其他建筑如按云堂、拂月堂、伽蓝阁等题写匾额。清代至民国,海云寺香火甚盛,被誉为“粤中四大丛林(寺庙)之一”。

  文化篇

  几千弟子托起“海云诗书派”

  据《番禺镇村志》及《韬光佛地记海云》记载,以天然和尚为核心,以天然“今”字辈的弟子今无、今见见、今释、今辩等为骨干,开花散叶,生机勃勃。海云寺与当时番禺的海幢寺、无着庵,东莞的芥庵,罗浮山的华首台寺,丹霞山的别传寺,江西庐山的栖贤寺、归宗寺等,都是清代颇负盛名的寺院。

  海云寺当时僧人众多,光是天然和尚就有四千多弟子,他的第一法嗣今无,弟子也有一千多人。跟随天然和尚的僧人、居士普遍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天然和他的师弟函可,都是清初岭南杰出的诗僧,天然有《瞎堂诗集》二十卷,函可有《千山诗集》二十卷,皆传世。

  除了天然法嗣“十今”之外,还有今竟、今严、今音、今龙、今沼、古记、古邈、古电、古桧、古奘、传多等三代诗僧,都有诗集遗世。由于海云寺名下的这批诗人写作题材相近,感情与风格也比较相似,有学者称他们为“海云诗派”,在清初岭南诗坛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天然和尚及门下弟子皆善书,后世称为“海云书派”。其中,天然和尚书法格调甚高。天然和尚俗家子弟中也不乏文化精英:曾礼天然和尚为师、出家后又还俗的屈大均,是清初广东最负盛名的诗人,“岭南三大家”之首。其余两家陈恭尹及梁佩兰,也曾礼谒天然和尚,据称还一度出家为僧。

  湮灭篇

  1940年寺庙被无赖拆毁

  抗日战争爆发后,1940年番禺县境沦陷,盗贼蜂起。一些流氓无赖将佛像金身刮得体无完肤,胁迫主持交出田契后将主持杀害,强令僧人解散。寺宇亦被拆毁,部分材料被“市桥皇帝”李辅群拿去建“群园”(即现在的番禺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一代名刹就这样被粗暴地夷为平地。

  虽然历经半个多世纪,不断有人呼吁重建海云寺,但不少人士认为重建海云寺颇有难度,一是海云寺已片瓦不存,无法知道它的原貌是个什么样子;二是原址早已被房地产公司征用。

  海云寺拾遗

  苏曼殊曾在海云寺受戒

  翻开现代史,不少文化名人与海云寺也颇有渊源。据介绍,员岗村人崔蔚林,朝夕晨昏闻海云寺悠扬钟声而创作粤曲《禅院钟声》———“云寒雨冷寂寥夜半景色凄清荒山悄静……”

  九华山佛学院达亮著文考证,1900年,苏曼殊感叹身世孤零,忽有感触,潜回广东流浪至新会县崖山慧龙寺礼赞初大师披剃出家,又行至海云寺修禅受戒,本要“扫叶焚香、送我流年”,因偷食鸽子犯戒而被逐出山门,后至广州白云山蒲涧寺。

  此外,当代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也是员岗村人,可能汲取了海云诗书文化的营养。至今,员岗村书画之风仍甚浓,去年村里有10多个小孩考上了大学,其中有不少人读的还是音乐和美术院校。

  海云寺的冬泉井汲之不竭

  如今,一些番禺人并没有遗忘海云寺,中学老教师黎应榆多方考证了海云寺的点滴细节:

  海云寺的饭镬———鼎湖庆云寺的千人镬为鼎湖三宝之一,镬内可容小舟。海云寺的大饭镬仅次于庆云寺。

  海云寺的泉水———开始海云寺每天都得派和尚去河边担水,如逢冬旱,咸潮涌入,茶饭涩口,僧人叫苦不迭。天然和尚跑遍雷峰山,终于凿出一眼异常清冽的泉水。即使冬旱,村中井皆涸,惟独这眼泉水仍能汲之不竭。众僧大喜,称为“冬泉井”。  

  专家意见

  海云寺重建须经论证

  广州市政协常委、广州市佛教学会常务副会长耀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番禺区经批准的佛教场所只有莲花山的观音阁,海云寺如能恢复寺庙重新开放,并按现行的宗教政策进行管理,避免借佛敛财,以纪念为近代佛教史作出重大贡献的天然大师。

  海云寺如果不能原址重建,置地重建也可以,原貌重建当然更好,如果没有原貌图,寺庙建筑一般都采取古建筑的格局和特征,并要经过专家论证。(编辑:何静文)yvF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上一篇:番禺海云寺与天然和尚
下一篇:殘疾英雄洪水中救130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