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度热炒到最终流产的“慈善国宴”、从印度洋海啸后刮起的慈善风潮到“欢娱慈善”的新概念,刚刚度过10岁生日的中国慈善事业在商业化的面纱后,尴尬依旧。
慈善商业化
2004年12月27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宣布将举办名为“扶贫之春——首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春节联谊会”的慈善晚宴,举办地在人民大会堂国宴大厅,并且届时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将莅临盛会并作新春致词。另外,此次晚宴还向全国民众通过门票认购形式开放,按照座位的不同,门票档次分为七层,其中价格最高的为38000元。消息一经公布,媒体便将这一史无前例的做法升华为“慈善国宴”。
2005年1月底,中国扶贫基金会宣布,由于场地、人员等各方面的准备不充分,加上时间比较仓促,本着对公众负责的态度,原定于2月1日下午举行的春节慈善晚宴已经取消,春节期间也将不会举办晚宴筹集扶贫资金的活动。
这么高规格的慈善晚宴在中国尚属首次,必然引起媒体极大关注。从去年12月27日高调宣布到暂时取消,“慈善国宴”在短短一个月的历程中,始终伴随着舆论的高度关注。这其中,“国宴”、“人民大会堂”、“捐赠者能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总统菜式”等成了媒体聚焦的关键词。多数媒体在报道此消息时都配发了相关评论,支持和反对的两种意见针锋相对。据外界猜测,“慈善国宴”的最终取消,关注度太高、争议过大是主要原因。
有关人士发表看法认为,对“慈善国宴”的争议其实主要集中在了慈善与商业化之间的距离问题上,而这一点也恰恰是目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2004年底罕见的印度洋海啸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救助海啸受难灾民的热潮,在我国,除了传统号召性质的捐款捐物活动外,新式的慈善晚宴也找到了表现自己的契机,而商业化气息更浓的“欢娱慈善”更是受到了一掷千金者的欢迎。
所谓的“欢娱慈善”,其实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舶来品,加上“欢娱”二字之后,慈善就摇身一变,从摆着一个募捐箱,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心情沉重地轮流投下自己的爱心,变成了在环境舒适、格调高雅、气氛轻松、表现自然的“聚会”上抒发自己无限的情怀。有了欢娱慈善,参与者在播洒爱心的同时也可以享受到一种类似于派对的娱乐活动,诸如慈善晚宴、慈善义卖以及慈善舞会都是其较为常见的形式。
“大家都很有风度,男士庄重,女士漂亮,气氛既温馨又热闹。我很喜欢这样一种氛围。”在参加了2000元一个座位的慈善晚宴后,商界杨女士告诉记者,“演艺界的明星很有号召力,他们可以说是宴会的催化剂。宴会上工商界、外交界、科技界的许多成功人士都纷纷解囊。大家在一个很轻松的氛围中相互结识,而且在这种场合下,彼此间也不会食言。”
对于较为昂贵的座位费和宴会上更为昂贵的捐赠和拍卖,杨女士表示:“既然来的本意就是捐款献爱心,那就没什么舍不得的。况且在很舒服的氛围里花钱,而且花得有意义、有价值,我觉得非常尽兴。”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说,“富人们愿意把欢娱慈善看作一种高雅、轻松、时尚的娱乐加慈善的活动。他们把慈善放到平时的娱乐中,既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又能体现自己的爱心。”而对于欢娱慈善的日趋流行,她认为,“是社会阶层有分化迹象的结果,说明慈善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
同样,欢娱慈善也给参与者们搭建了一个尽情表演的“秀”场,尤其以看重媒体曝光度的娱乐圈人士为主。每一次被邀请参加慈善活动,明星们都会认为是提高自己知名度和塑造公众形象的良机。
有媒体认为,较之富人在消费场合肆意地挥霍,“最低800多万元的宾利车被一抢而光”,“最低消费2万元的饭店门庭若市”,欢娱慈善的确为富人搭建了一个担当起一定社会责任的消费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