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寺位于南京市东北22公里处的栖霞山上,是我国佛教著名圣地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栖霞寺得名于南朝刘宋时期著名隐士明僧绍之号——“栖霞”。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捐其住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又改为“栖霞寺”。唐时改名功德寺、五代十国时改妙因寺,宋代改名为普云寺、栖霞寺、崇报寺、虎穴寺等。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敕书“栖霞寺”。清咸丰五年(1855)栖霞寺遭兵燹而毁。光绪三十四年(1904)栖霞寺住持僧宗仰、若舜相继修复。栖霞寺现存建筑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摄翠楼等,大部分是此时募化重建。民国初年宗仰上人曾得孙中山先生的资助,再建道场。1979年修复一新,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笔撰写了《重修栖霞寺碑文》,对栖霞寺1500年的历史作了总结和介绍。
栖霞寺前有彩虹亭,再前即为白莲池,形似半月,又称“月牙池”。池周围新增汉白玉石雕刻栏杆,与池水相映成趣。寺门上横嵌“栖霞古寺”四个大字,左右墙上分别镶着“六朝胜迹,千佛名蓝”。入寺门,即见1930年建成的弥勒殿,过弥勒殿,便是金碧辉煌的毗卢殿,重檐九脊,高大雄伟,殿内佛像和弥勒殿的塑像等均是1979年南京工艺雕刻厂和温州民间艺人雕塑。东西两旁佛龛上供木雕二十诸天(高约2米)像等,精工塑雕,各有姿态。
栖霞寺又是唐朝鉴真和尚所至之处,所以在寺内的藏经楼院内专设“鉴真和尚纪念堂”,供奉着1963年日本文化代表团访问南京时赠送的一尊鉴真和尚脱胎塑像,还陈列有鉴真和尚有关史迹资料多种。《摄山栖霞寺明征君碑》立于唐朝上元元年(674),碑文是唐高宗李治所作,由初唐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其书法既师承了王羲之,又吸取了褚遂良等的笔法,自成一家。通篇用行书挥写,笔划丰润圆劲,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行书碑刻之一。虽历经1300年风雨,依旧“风骨凝重,精光内含”。碑阴有“栖霞”两个大字,相传为唐高宗李治亲题。
舍利塔为覆钵式,外形类似密檐形式,八角五层,高约15米。塔基每边长5.13米,八面浮雕释迦八相图,即苦行图、涅槃图、自兜率天宫下降母胎图、受生图、受乐图、求道图、成道图、鹿苑说法图,每幅连边框高65厘米,宽93厘米。花纹装饰性强,雕琢极为精细,富于立体感;服装完全中国式,比例匀称,衣纹垂顺。每幅图不限于一个故事,常两、三个故事相连。其座周绕古朴仿木的石栏杆,外周边镌有水浪斗风宝相花,间有鱼虾、海鳗等纹样。
塔身第一层高出,全部作八角柱形,正面作户形;双门紧闭,门上刻铜钉兽环,西面为普贤骑象图;正东、西北、西南和东北四面雕刻天王像;四天王上又镌飞天之像,极为生动;其背面亦作户门,前后门两旁柱上,刻有《金刚经》四句偈。塔自第二层以上,上下檐间距离颇短,各面均作两圆拱龛,内刻坐佛,下有莲花座,上作缨络花绳。在舍利塔右侧佛龛的岩石上,有南唐著名文士徐铉、徐锴的题名。徐铉、徐锴是亲兄弟,他们曾各自注解了《说文解字》,流传至今。在他们的题名后,还有“黄侃”两个大字,黄侃也是研究《说文》的著名学者。
舍利塔东面是闻名中外的千佛岩。岩壁前镌刻着宋朝游九言书写的正楷大字“千佛岩栖霞山”。西壁无量殿是修建最早、最大的佛龛。龛正中坐的无量寿佛身高3.25丈,连座高4丈,分侍两侧的观音、大势至菩萨线条流畅,结体匀称。三像衣褶作风颇似大同云岗石佛,但它的开凿却比云岗石窟早17年。三佛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故该殿又名“三圣殿”。佛像或一二尊一龛,或三五尊一窟,或十来尊一室,大至数丈,小仅尺许,共294龛,515尊佛像。后来的唐、宋、元、明各代也相继开凿,共七百余尊,号称“千佛岩”。
中国佛教协会于1982年在栖霞寺开办中国佛学院栖霞分院。栖霞寺声势更振,成为江南第一胜地。
现任方丈真慈法师,江苏仪征人,兼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现任监院隆相法师,湖北江陵人,兼任栖霞山佛学院教务长。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街84号
邮编:210033
电话:576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