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
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
若人以邪恶之心言行,
痛苦将跟随着他,
有如车轮跟随拉车之牛的足蹄。
2.
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
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
若人以清净之心言行,
快乐将跟随着他,如影随形。
(注:名法是指五蕴中的受、想、行与识,心则是指识。)
3.
“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
若人怀有是心,怨恨不得止息。
4.
“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
若人不怀是心,怨恨自然止息。
5.
在这世上,恨绝不能止恨,
唯有慈爱方能止恨,
这是永恒的真理。
6.
除了智者之外,
他人皆不了解:“世人终须一死。”
(由于无知,他们继续争论。)
智者明了这点,
因此一切争论得以平息。
(注:他人是指愚者。)
7.
住于欲乐中的人,
放纵六根(感官),食不知足,
怠惰与不事精进,
他肯定被魔王制伏,
如强风吹倒弱树一般。
8.
住于观照不净法的人,
防护六根(感官),知足于食,
充满信心与精进力,
他肯定不会被魔王击败,
如狂风摇不动岩(?上“山”下“狱”字)一般。
(注:在此魔王是指烦恼魔。信心是指对佛法僧不动摇的信心,以及对业报的信心。)
9.
未脱离烦恼之污染,
不自制与不真实的人,
却身披橘色袈裟,
那是他所不配的。
10.
已弃除烦恼之污染*,戒行具足,
具备自制与真实的人,
真正配得上身披袈裟。
(*:即以四道智根除了诸烦恼。)
11.
把不真实的视为真实,
把真实的视为不真实。
持此邪思惟的人,
不可能觉悟真实法。
12.
视真实为真实,
视不真实的为不真实。
持此正思惟的人,
得以觉悟真实法。
13.
雨可以渗透屋顶粗陋的房子,
欲念亦可渗透尚未受到培育的心。
14.
雨渗不透屋顶精良的房子,
欲念亦渗不透已受到良好培育的心。
(注:培育是指修习止禅与观禅。)
15.
这一世他感到悲哀,
来世他一样感到悲哀,
造恶者在今生与来世都感到悲哀。
当忆及自己污秽的行为时,
他感到悲哀与苦恼。
16.
这一世他感到喜悦,
来世他一样感到喜悦,
行善者在今生与来世都感到喜悦.
当忆及自己清净的善业时,
他感到喜悦,非常的喜悦.
17.
这一世他受苦,来世他一样受苦,
造恶者在今生与来世都受苦。
想到“我造了恶业”时,他感到痛苦。
再者,当投生至恶道时,
他会遭受更多的痛苦。
18.
这一世他快乐,来世他一样快乐,
行善者在今生与来世都快乐。
想到“我造了善业”时,他感到欢喜。
再者,当投生至善趣时,他更加快乐。
19.
即使他背诵了许多经典,
然而并不依法实行,
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数别人的牛,
没得分享沙门生活的利益。
20.
即使他只背诵了少许经典,
然而真正依法实行,舍弃贪嗔痴,
如实知见后得以令心解脱,
不再执著于今生与来世,
他得以分享沙门生活的利益。
(注:沙门生活的利益指道果。)
第二:不放逸品
21.
不放逸是不死道,放逸是死路;
不放逸者不死,放逸者有如早已死去。
22.
明了这道理,
不放逸的智者乐于精进、乐于圣界。
23.
他持续地修禅(止观),
持恒者得以体验解脱:至上的涅盘。
(注:念有三种,即:与善心、果报心、唯作心相应的念,但绝不会有与不善心相应的念。不放逸即是指与善心相应的念心所。)
24.
若某人精进、有正念与身语意清净、
慎重行事、防护诸根、
依法生活及不放逸,
他的声誉与幸福得以增长。
25.
通过不放逸、正念、戒律与防护诸根,
智者使自己成为
一座洪水无法淹没的岛屿。
26.
愚者恣情放逸,
智者则如守护珍宝一般,
珍惜地守护着不放逸。
27.
因此人们不应放逸,
不应沉湎于欲乐,
因为勤奋的人,
通过禅修,即会得证至上乐。
28.
智者以不放逸去除放逸,
登上智慧的高楼,
已断苦的他看着苦难的众生,
如智者立足于山顶,
向下看着平原的愚人。
29.
在众放逸人中不放逸,
在众昏睡人中保持警觉,
智者有如良马迅速地前进,
把疲惫的马远远抛在后头。
30.
由于不放逸,
摩伽婆得以生为诸天神之王。
精进永远受到赞赏,
懈怠永远受到责备。
(注:摩伽婆是摩卡罗村的青年,由于造路与清除平地,而得以投生为帝释天王。)
31.
乐于精进与视放逸为危害的比丘,
有如火焰般前进,烧尽一切大小的束缚。
32.
乐于不放逸而视放逸为危害的比丘,
绝不会倒退,事实上他已非常接近涅盘。
(注:不会倒退是指止观禅修不会倒退。)
第三:心品
33.
心是飘浮不定的,
难以控制,难以防护。
智者训练其心,使它正直,
如矢师矫正箭一般。
34.
如把水中鱼取出投掷于地时,
它会跳跃不安;
当把心带离欲界以脱离魔界时,
它亦会跳跃不安。
(注:魔界是指烦恼轮转。)
35.
心难以受到控制,
它非常迅捷轻浮,
随着喜好飘荡与停留。
能训练心是很好的,
因为已受到训练的心能带来快乐。
36.
心是非常难以察见的,
它极度的微细,
随着喜好飘荡与停留。
且让智者防护其心,
因为受到防护的心能带来快乐。
37.
心独自四处飘荡远游,
它是无色的,住于心室。
能制伏己心的人,
得以解脱魔王的束缚。
(注:心独自飘荡是指在同一个心识刹那里,只能有一个心识生起。心是依靠位于心室里的心所依处而生起的。)
38.
若某人的心不安定,
对正法无知,
信心动摇不定,
其智慧决不会获得圆满。
39.
若某人的心已无贪无嗔,
若他已舍弃善恶两者,
如此警觉之人是没有怖畏的。
(注:已舍弃善恶即已成为阿罗汉。阿罗汉已根除了贪嗔痴,是不会再造业的,包括善恶两者。他的一切身语意行为都只是唯作而已。)
40.
明了此身脆弱如瓶,
他培育己心至固若城堡,
再以智为武器向魔王奋战。
过后他继续保护己心,
毫不执著于胜利。
(注:不执著于胜利是指不执著于所获得的禅那,而继续修观直至证悟阿罗汉道智。)
41.
噢,不久之后,
这失去心识的身体将躺在大地,
就像无用的木头般被丢弃。
42.
敌人可能伤害敌人,
怨家可能伤害怨家;
然而导向邪恶的心,
却会带给自己更大的伤害。
43.
不是母亲,不是父亲,
也不是任何亲戚,
能比得上导向于善的心,
可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幸福。
第四:花品
44.
谁能征服大地(即此身)、
阎魔界(即四恶道)与人天界?
谁能如熟练的花匠采花般,
印证善说的真理之道?
45.
圣学者将征服大地、
阎魔界与人天界。
圣学者能如熟练的花匠采花般,
印证善说的真理之道。
(注:学者是至少已证悟须陀洹道,但还未证得阿罗汉果的圣人。)
46.
知道此身如水泡般无常,
以及觉知它如海市蜃楼般毫无实质,
他将切断魔王之花,
脱离死亡之王的视线。
(注:魔王之花是指三种轮转,即烦恼轮转、业轮转与果报轮转。)
47.
采(欲乐之)花的人,心执著于欲乐,
他被死亡带走,如酣睡之村被洪水冲走。
48.
采(欲乐之)花的人,心执著于欲乐,
他无法满足己欲,只有被死魔征服。
49.
如蜜蜂采花粉时,
不损伤花朵,
亦不损伤其色及香味,
只取其蜜,而后飞走。
且让智者同样(不损害到村民的信心及财富)地在村子里活动。
50.
不应观察他人的过失,
或已做与未做的(善恶)事;
应只省察自己已做与未做的事。
51.
如美丽却不香的花朵,
不能为戴花者带来香气;
同样的,不依言实行之人的善语,
亦是没有结果的。
52.
如美丽且香的花朵,
能为戴花者带来香气;
同样的,依言实行之人的善语,
(肯定)是有结果的。
53.
如花匠能用群花制造许多花饰,
还需生死的人亦可(依于信心慷慨地善用其财富)做许多善事。
54.
花香不能逆风吹送,
檀香木、多伽罗及茉莉之香亦不能;
只有具德者之香才能逆风吹送,
具德者之香能吹送至一切方向。
55.
有檀香木、多伽罗、莲花及茉莉之香,
然而,戒行之香远胜一切香味。
56.
多伽罗与檀香木之香是微不足道的,
具德者之香才是最胜的,
甚至能向上飘送至天界。
57.
魔王找不到戒行具足、精进,
及以正智获得解脱者所行之道。
(注:阿罗汉已不会再生,魔王尽了全力也找不到阿罗汉死后去了哪里。)
58-59.
如在大道旁的垃圾堆中,
可能长着芳香的莲花;
在众生杂堆中,
亦可能出现佛弟子,
其智慧的明亮,
远远超越盲目的凡夫俗子。
第五:愚人品
60.
对于无法入睡的人,黑夜实在漫长;
对于疲惫的旅人,一由旬亦非常遥远;
对于不知正法的愚人,生死轮回极漫长。
(注:一由旬大约有七英里。)
61.
在旅途上,
若找不到比自己更好或同等的同伴,
就让他坚定地独自前进,
绝无与愚者为伴这一回事。
62.
“我有儿子,我有财富。”
因此(执著的)愚者感到苦恼。
事实上,他自己也不是自己的,
儿子与财富又怎能是他的呢?
63.
自知愚昧的愚人,基于这点是个智者;
自以为是智者的愚人,才是真正的愚者。
64.
即使愚人尽其一生亲近智者,
亦不能知见真理,
如勺子不知汤的味道。
65.
利慧者虽只与智者相处片刻,
却能迅速地知见真理,
如舌头能知汤的味道。
66.
对于无知的愚人,他即是自己的敌人,
他四处造下恶业,带来苦果的恶业。
67.
若做了某事会后悔,
以及受其果报时,他泪流满面地悲泣,
那即是没有善行其事。
68.
若做了某事不会后悔,
以及受其果报时,他感到欢喜快乐,
那即是已经善行其事。
69.
只要恶业还未成熟,
愚者以为它是甜如蜜的;
然而当恶业成熟时,
愚者就得为它受苦。
70.
即使愚者月复一月地修苦行,
只以古沙草片摄取饮食,
却依然比不上已思惟真谛者(圣人)的十六分之一。
71.
恶业不会即刻带来果报,
如刚挤出的牛奶不会即刻凝固,
但它依然跟随着愚者,
如盖上灰的活火炭。
72.
愚人的知识只会伤害他自己,
它毁灭了他的福业,也使他的头颅破裂。
(注:头颅是指智慧。)
73.
无知的比丘,贪求自己不当得的恭敬,
想要在众比丘中居先,要在寺院里掌权,
以及贪求与他非亲之人的顶礼。
74.
且让在家众与比丘们都想:
“诸事皆因我而成就。无论一切大事小事,且让他们听从我的指示。”
这是愚人的想法,增长其贪欲与我慢。
75.
诚然,一个是导向世俗成就之道,
另一个则是导向涅盘之道。
明了这一点,身为佛弟子的比丘,
不应乐于世俗的成就与恭敬,
而应培育舍离与不执取。
第六:智者品
76.
人们应跟随指摘人们过失的智者,
如同跟随向导至被埋没的宝藏。
对于跟随此智者的人,
只有益处,绝无厄难。
77.
智者应训诫他人,
给予他人劝告,
以及防止他人犯错。
这种人受到善人喜爱,
只有恶人才会讨厌他。
78.
人们不应亲近恶友,
亦不应亲近卑劣之人。
人们应亲近善友,
以及亲近智者。
79.
饮法之人,
以安乐之心愉快地活着;
智者常乐于圣者所说之法。
80.
治水者疏导水,
矢师矫正箭,
木匠修饰木,
智者制伏自己。
81.
如同岩(?)不受狂风动摇,
智者亦不受毁誉动摇。
82.
如同既深且清又平静的水池,
智者听闻正法后变得安详。
83.
诚然,具德者舍弃了一切(执著),
不以贪欲之心交谈;
当面对快乐或痛苦时,
智者不显示出欢喜或悲愁。
84.
他不会为了自己或他人造恶,
不会造恶以求获得子女、财富或王国,
不会以卑劣的手段获取成就。
只有这种人才是真正的——
具德、睿智及公正。
85.
到达彼岸(涅盘)的人,
只有少数几个;
其他所有的人,
皆在此岸(生死轮回)来去徘徊。
86.
然而,依照善说之法实行的人,
能够到达彼岸,
越渡了极难越渡的死界。
(注:死界是指生死轮回,亦即娑婆世界。)
87-88.
离家后走向无家的智者,
应舍弃黑暗而培育光明。
他应乐于独处、无著与涅盘,
这是凡夫俗子难以享受的。
他亦应舍弃欲乐,
不执著于任何事物,
清净自己心中的一切污秽。
89.
心已圆满地培育了七觉支,
以及舍弃了一切贪欲的人,
乐于自己已舍弃了执著。
此人已根除了一切烦恼,
拥有阿罗汉道智明亮之光,
在此界已证得了涅盘。
(注:此界是指五蕴。)
第七:阿罗汉品
90.
旅程已尽,解脱了苦及一切,
已消灭了一切束缚的人,不再苦恼。
91.
有正念的人勤于修行,
不乐于家(即欲乐的生活);
如同天鹅舍弃泥沼,
他们舍弃一切住家生活(即一切贪欲)。
92.
他们不储藏,饮食时适当地省察。
他们的目标是空与无相的解脱。
他们的去处无法追寻,
如同鸟在天空中所经之路(无迹)。
(注:不储藏是指不再造业或不储藏四资具。省察是指以三遍知省察。空、无相与解脱皆是指涅盘。)
93.
他已解脱烦恼,不执著于饮食。
他的目标是空与无相的解脱。
他的行道无法追寻,
如同鸟在天空中所经之路。
94.
他诸根平静,如同被马车夫驯服的马,
他已脱离我慢及诸烦恼,
这平稳的人受到天神喜爱。
(注:平稳的人是指不受世间的起落动摇之人。)
95.
阿罗汉如大地般坚忍,
不会受到刺激而生气;
他有如门柱般稳固,
不受生命中的起落所动摇;
他有如无淤泥的水池般安宁清净。
这样的人是不会再有轮回的了。
96.
完全解脱、寂静与平稳者,
他意平静、语平静、身亦平静。
97.
他不盲信,以证悟无为(涅盘),
断除了生死轮回的束缚,不再造善恶业,
舍弃了一切渴爱,他的确是至上者(阿罗汉)。
98.
在村子或森林里,
在山谷中或山上,
无论阿罗汉住在何处,
其地都令人感到愉悦。
99.
森林是令人感到愉悦之地,
然而凡夫俗子却不喜爱它;
只有无欲之人才会喜爱森林,
因为他们不追求欲乐。
第八:千品
100.
一句有意义及听后心得平静的话,
好过千句无意义、与证悟涅盘无关的话。
101.
一首有意义及听后心得平静的偈,
好过千首无意义、与证悟涅盘无关的偈。
102.
背诵一首有意义及听后心得平静的偈,好过背诵百首无意义、与证悟涅盘无关的偈。
103.
即使人们在战场上战胜千人千次,
然而,能战胜自己的人,
才是真正的至上胜利者。
104.
战胜自己的确远胜于战胜他人。
105.
天神、乾达婆、魔王与梵天,
都赢不过已制伏自己者的胜利。
106.
虽人月复一月布施千个钱币(给普通人)长达百年,然而,向一位有修行的人顶礼一刹那,却胜过百年的布施(给普通人)。
(注:钱在此可以是铜、银或金的。有修行的人是指修习观禅的比丘。)
107.
虽人在林中拜祭圣火百年,
然而,向一位有修行的人顶礼一刹那,
却胜过拜祭圣火百年。
108.
虽人整年作了许多大小布施,然而这一切布施却比不上向行正道的圣者顶礼的福业的四分之一。
109.
时常尊敬长辈及具德者之人的四种利益会增长,即:寿命、美貌、快乐与力量。
110.
有德及有禅修的一天,
好过无德与不能自制诸根的百年生命。
111.
禅修智者的一天,
好过不能自制诸根之愚人的百年生命。
112.
精进于禅修者的一天,
好过怠惰之人的百年生命。
113.
知见五蕴生灭者的一天,
好过不能知见五蕴生灭者的百年生命。
114.
知见不死道(涅盘)者的一天,
好过不能知见不死道者的百年生命。
115.
知见至上法者的一天,
好过不能知见至上法者的百年生命。
(注:至上法是指九出世间法,即:四道、四果及涅盘。)
第九:恶品
116.
应速于行善及防止心造恶,
因为行善缓慢之心乐于邪恶。
117.
若人造了恶,
他不应重犯,
不应乐于造恶,
累积邪恶将导致痛苦。
118.
若人行了善,
他应常常行善,
应乐于行善,
累积善业将导致快乐。
119.
只要恶业还未成熟,
恶人依然会看到快乐;
但当恶业成熟时,
他就会遭受恶果。
120.
只要善业还未成熟,
善人依然会遭受痛苦;
但当善业成熟时,
他得享善业的福报。
121.
莫轻视恶行,
以为“小恶不会为我带来果报”;
如同滴水能注满水瓶,
愚人累积小恶至罪恶满盈。
122.
莫轻视善行,
以为“小善不会为我带来果报”;
如同滴水能注满水瓶,
智者累积小善至福德满盈。
123.
如财多而随从少的富商避开危险的路线,
如想要生存之人避免毒药,
人们亦应避免邪恶。
124.
若手无创口则可以手持毒,
因毒不入侵无创口之人;
不造恶者是不会有罪恶的。
125.
若人冒犯了不应受到冒犯、清净无染者(即阿罗汉),该罪恶返归于愚人,如逆风扬尘。
126.
有些人投生母胎,
邪恶者堕入地狱,
正直之人上生天界,
无烦恼者入般涅盘。
(注:在此投生于母胎是指投生作人。无烦恼者即是阿罗汉。)
127.
无论是在虚空中、海洋里,
山洞内或世上任何地方,
都无处可令人逃脱恶业的果报。
128.
无论是在虚空中、海洋里、
山洞内或世上任何地方,
都无处可令人逃脱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