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是佛教最早流行的地区之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即诞生于迦毗罗卫的蓝毗尼(今尼泊尔南部提匀拉科附近的洛明达)。
初期传播 相传在公元前520年左右,释迦牟尼曾率领弟子在尼泊尔谷地传播佛法。 公元前265年,鳊孔雀王朝阿育王曾带他的女儿恰鲁玛蒂到蓝毗尼园朝拜,并树立了“尼加 里瓦”石柱,并在帕坦城修建了“毕波罗瓦”佛塔。他把女儿嫁给了当地王族中一个名叫提 婆波罗的人。恰鲁玛蒂在尼泊尔修建了一座以她自己名字命名的寺院。此外,还派印度僧人 末示摩和迦萨帕嘎陀等人去尼泊尔宣传佛法。梨车毗王朝建立后,尼泊尔一直是佛教徒朝圣 的中心。在公元后的最初几个世纪中,一直盛行佛教说一切有部。大乘佛教兴起后,瑜伽行 派的理论奠基人世亲到过尼泊尔并在那里传播佛法。
佛教与印并教并行时期 5世纪梨车毗五朝摩纳提婆统治时期,印度教在尼泊尔得到 了发展,摩纳提婆虽然是一个毗湿奴的崇信者,但也尊重佛教,在各地修建一些佛寺和佛塔 。中国高僧法显在405年去迦毗罗卫瞻爷佛陀出生地,并将所见记录在《佛国记》中。与法 显访尼的同时,尼泊尔的一位出身于佛陀同族的僧人佛陀跋陀罗应中国僧人智严的邀请,大 约于东晋义熙二年(406)到达中国长安弘传禅学。他译出《华严经》、《摩诃僧祇律》等1 5部,117卷。从佛陀跋陀罗的译经中可证当时大乘佛教根本教理之一的菩萨行在尼泊尔已很 流行。
尼泊尔佛教在梨车毗王朝盎输伐摩王的支持下取得了显著进展。兴建的一些巨大的佛教 建筑,当时出使尼泊尔的中国使节王玄策曾备加赞赏。盎输伐摩王把他的女儿尺尊公主嫁给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她赴藏时携携牟尼八岁等身像和其他佛教文物,从此沟通了从印度经加 德满都、拉萨到长安的通道。从这个时候起,藏地开始了翻译梵文佛经的工作,参与翻译的 有尼泊尔的尸罗曼殊、香达等。唐贞观七年(633),中国高僧玄奘瞻拜了迦毗罗卫和腊伐 尼林。他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劫比罗伐窣堵国,周四千余里,空城十数,荒芜已甚 ……伽蓝天祠,接堵边隅。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攻综习”。新罗僧人慧超距玄奘访 尼90年后也到过迦毗罗卫。据同时代的湿婆提婆二世在725和749年所立的碑铭中记载,湿婆 提婆曾兴建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佛寺——湿婆提婆寺,并在寺中创立了雅利安比丘僧伽。 碑铭中还提到当时的其他著名寺院如曼纳提婆寺、伽罗屈哩伽寺、阎摩寺等。这些寺院是尼 泊尔佛教活动的吣并与中国藏地和其他北传佛教国家有着宗教上的联系。在这个时期,中国 僧人玄照、道希、道方、道生、末底僧诃、弱会、悟空,新罗僧人玄太、玄恪等在往返印印 度时都路经尼泊尔;道生、末底僧诃和玄会死于尼泊尔。在梨车毗几个后王统治时期,佛教 与印度教和睦共处,并行不悖。
佛教与印度教混同时期 8世纪末9世纪初,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教经过商羯罗的改革后 ,出现了复兴运动,这也推动了尼泊尔印度教的发展。据尼泊尔史料记载,商羯罗在晚年曾 访问过尼泊尔,他用压迫佛教的手段大力推行印度教。佛教虽然受到沉重的打击,但在尼泊 尔谷地和东北山区仍在流传。嗣后几个世纪,由于佛教和印度教的融合,出现了混合的密教 或“新佛教”。印度密教中的主要派别——真言乘、金刚乘、易行乘和时轮乘几乎在尼泊尔 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尼泊尔是印度易行乘悉地师(成就师)崇拜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这 个派别宣传即身成佛的大乘思想,赞颂《多诃俱舍》在尼泊尔佛教徒中成为日常的行事之一 。印度教和佛教密宗的思想和实践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它们的界线很难划清;在鳊教的神 殿中常常可以见到佛教的菩萨、佛像,在佛教的寺高中也可见到印度教的神祗。两种宗教徒 常常崇拜共同的对象,举行共同的祭祀仪式,并有共同的节日。这种混同的形式自中世纪直 至现代一直颇为流行。同时,在佛教中也出现了象印度教一样的种姓制度。在佛教的僧伽中 分为朱古巴(僧侣)、班达耶(佛教僧侣的后裔)、瓦吉拉恰利耶(高级僧侣、密教师)和 乌陀莎(商人、金银匠、画匠等出身的僧侣)。在一般佛教徒中也分成若干种姓和亚种姓, 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
印度和西藏的影响 尼泊尔佛教密宗的广泛传播和印度,西藏僧侣的定居、访问有着 密切的关系。藏传佛教的形成和传播,反过来又推动了尼泊尔佛教的发展。743年印计划处 在续中观派的一些著名理论家应赤松德赞之请,赴藏传播佛法。寂护去藏前曾在尼泊尔停留 6年,他在尼泊尔传播唯识论,并为斯瓦扬布寺(自体放光寺)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印度密 宗大师莲花生在入藏前也在尼泊尔逗留过四年。他向尼泊尔、藏传佛教僧侣学习了密法,并 在坎提普尔(今加德满都)的东北地区建立了宣传密法的佛陀纳特寺。寂护的弟子莲花戒在 762年路经尼泊尔时,曾受到斯瓦扬布寺和佛陀纳特寺僧众的欢迎。阿底峡在1041年访问尼 泊尔时曾在加德满都谷地和尼西波尔帕平原弘传时轮教,并在坎提普尔建立了上初寺。藏传 佛教噶举派的理论奠基人玛尔巴和弟子米拉日巴、噶当派的著名译师俄·罗丹喜饶都曾在尼 泊尔学习和弘传佛教。密教大师达摩·尸伐密还在尼泊尔住了9年。11~13世纪穆斯林侵入 孟加拉和比哈尔,印度著名的超戒佛教大学等遭到破坏后,大批佛教徒携带经卷和文物到尼 泊尔和西藏避难,因此,佛教的大批典籍和手稿得以保存。由于大批印度佛教徒的涌入,促 进了尼泊尔佛教的繁荣。11世纪中叶至15世纪初,藏传佛教的很多宗派形成后,如萨迦派、 宁玛派和噶举派中的噶玛派等也先后相继传入尼泊尔,有的至今仍有影响。
佛学理论的建树 11世纪后,尼泊尔在佛学理论方面有新的建树,逐渐形成了四个哲 学派别及其分支:①斯伐跋维迦(自性派)。强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其自性,这种自性有 时表现为展开的,有时表现为非展开或潜在的;②阿尸伐哩迦(自天派)。信仰没有他力的 、无限而至善的神;③伽尔弥迦(业因派)。主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由于无明所作的努力 ;④耶多哩伽(修行派)。相信人们智慧的力量和自由意志。这些哲学思潮明显地是在印度 教和佛教影响下,继承了西藏和印度的佛学思想而创立的。
现状 目前印度教虽然是尼泊尔的国教,但政府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近几十年来, 除传统的佛教得以继续发展外,又引入了南传佛教。1944年尼泊尔僧人达摩逻迦、甘露喜和 释迦以陀在印度鹿野苑和加德满都的舍利伽寺创建了佛教复兴会,专门从事南方上座部的宣 传工作,在尼泊尔新建南传形式的楞伽寺,翻译和出版了一些巴利语佛经和研究菱。1954年 尼泊尔佛教代表团参加了在缅甸召开的第六次佛教结集。最近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 下,从事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园的修复工作。
根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统计,尼泊尔有佛教徒867000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1%,大都集 中于尼泊尔的东北部和中部,东北山区的佛教徒大部分信奉藏传佛教。由于和中国西藏的宗 教联系十分密切,1956年中尼两国政府曾签订协定,为两佛教徒往来和朝圣提供方便。(黄心川)
欧美佛教】
佛教流传于欧美,至今约有150年。但欧洲人最初对佛教的了解,则可上溯到公元前329 年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侵入鳊河流域时期。公元前259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佛教布 道团去希腊属地传教。在中世纪,佛陀的本生故事通过中亚穆斯林学者的介绍传入欧洲,在 西欧和东欧很多地区广泛流行。据《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1982年的统计,欧洲有佛教徒21 万余人,北美约近19万人,南美有50万余人,其中极大部分是亚洲移民的后裔或侨民,分属 于南传上座部和北传大乘佛教的许多派别。佛教传入欧美后,为了适应当地的社会生活,在 戒律和仪式方面有很多变化。
在欧美,佛学的研究,早于佛教的传播。17~18世纪欧洲的一些著名哲学家如斯宾诺莎 、康德、黑格尔等人都已谈到了佛教。特别是18世纪末,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向亚洲进行 殖民扩张后,他们为了改变当地居民的信仰,使其成为基督教徒,开始对东方宗教,特别是 对有影响的佛教进行研究。
英国 佛学研究 1788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立后,殖民当局鼓励对印度巴利语和 梵语的研究。英国传教士克拉夫于1824年发表的《巴利语语法和语言》为其滥觞。随着法国 东方学家鲍诺夫与拉森发表了《巴利语论集》(1826),英国传教士斯宾塞发表了《东方僧 门》(1850)和从僧伽罗文译出《现代佛教手册》(1853),这些著作引起了西方学者最初 对佛教的兴趣。1833年英国驻尼泊尔公使霍格森在尼泊尔收集了大量梵文贝叶经文献,分赠 伦敦大学和牛津大学。鲍诺夫根据霍格森提供的资料整理出版了《鳊佛教史导论》(1845) ,在鲍诺夫门下的马克斯·缪勒受英国皇家学会的委托,编译出版了《东方圣书》49册,其 中包括不少佛教大、小乘的经典。英国佛学家李斯·戴维斯夫妇,在1881年建立了巴利圣典 协会,马浩瀚的巴利语三藏和注疏用罗马字刊出,并把其中一部分译成英语,这为欧洲的佛 学研究打开了大门。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曾3次到中国新疆和中亚“考察”,掠夺 了敦煌千佛洞所藏大批梵文、龟兹文、于阗文、回鹘文和粟特文的佛教经典,这些文献在西 谝有出后,震动了欧洲的学术界,引起了对佛教考古学、佛教语言学和文献学的举。由于对 佛教文学和考古的研究也推动了佛教信仰的宣伟。亚诺尔特所写的《亚洲之光》(1879)和 卡洛斯所著的《佛陀的福音》(1897),用优美通俗易懂的散文和诗歌描绘了佛陀的生平和 思想,深受一些群众的欢迎。
佛教传播 20世纪初,英国始有佛教徒,第一个比丘是贝纳特(法名阿难陀弥勒)。 他于1898年去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研究佛法,在缅成立了国际佛教会;1908年率布道 团去英国传教,但遭到了失败。1906年杰克逊、埃仑等人在伦敦首先组织了英国佛教协会, 公推李斯·戴维斯为会长。两年后,改名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佛教会,并在利物浦、伯明罕 、曼彻斯特、牛津、剑桥和布莱登等地建立分会,出版《佛教评论》。参加这个会的主要是 一些对佛学有举的知识分子和一部分白人信徒。这个会由于创建人相继逝世,不久即衰落。 1924年法官洪飞斯在英国灵智学会中建立佛教中心,出版《英国佛教》;1926年又从灵智学 会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了伦敦佛教会,并在丹佛、爱丁堡等地建立分支,把《英国佛教》 改名为《中道》。这个会提倡大、小乘并行,参加的人数较多,迄今还有重要的影响。1926 年锡兰的达摩波罗去伦敦传播佛法,创立了摩诃菩提会伦敦分会。这个组织主要宣传南传上 座部的佛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佛教一度衰落,战后即又复苏,除原有的大小乘佛 教继续发展外,还引入了藏传佛教的很多派别。如空仁波且建立的桑耶林西藏中心,土登益 希和索巴仁波且主持的曼殊室利研究所等。
近年来,英国佛教徒人数有较大的增长,1970年联合王国有佛教徒约3万人,1975年骤 增至8万多人,1980年又增至12万人以上。1970~1978年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1。3%,其中藏 传佛教信徒约占50%,上座位中佛教徒约占25%,大乘禅宗佛教徒约占25%。出现了12个要佛 教中心和45个教团组织。
德国 佛学研究 最早的倡导人是马克斯·缪勒。最初弘扬佛法的是奥登堡。他著 有《佛陀生涯·教义·教团》一书,曾被翻译为14种文字。与奥登堡同时代的有威柏、纽曼 、盖格、格拉泽纳普、瓦勒泽尔,他们有的研究巴利语经典,有的研究梵语经典,其中有些 人还兼通汉语和藏语等。在纽曼、塞登斯杜车、奥登堡等人通力协作下,把巴利语阿含经典 全部译成了德语。继起者有安吞苏特(法名三界智)、格林和达尔克等人。三界智把巴利语 经典《清净道论》和《弥兰陀王问经》译成德语。达尔克在欧洲最初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 阐述佛陀的教义,著有《佛教》、《佛教的世界意识》等书。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研 究佛教贡献较多的鲁本在《印度哲学史》(1954)中对佛教的起源和发展作了系统的阐述, 并且编集、翻译出版了《印度佛教资料选辑》。早期德国的佛学研究着重翻译、校勘巴利语 佛典,阐述小乘佛教的教义,但后来也扩及大乘佛教和藏传佛教的研究,翻译和出版了不少 著作。1956年霍夫曼发表的《西藏宗教》一书在学术界受到好评。
佛教传播 1913年,塞登斯杜车首先在柏林建立了德国佛教传道会,陆续出版了《佛 教徒》、《佛教新报》、《佛陀世界镜报》等。1921年格林和塞登斯村车在慕尼黑附近的乌 亭建立了佛教联合会,出版了《乘》杂志,参加这个组织的有500人。1925年瓦勒泽尔在慕 尼黑创立了佛教协会,主要宣传佛教的哲学思想,普及佛教的知识。1932年达尔克在柏林北 郊的福禄那乌建立了有名的佛教精舍,内设佛殿、禅堂和图书馆等,是欧洲佛教运动的中心 道场之一。1951年柏林佛教徒建立了柏林佛教会,1954年建立了汉保佛教会,1955年联合成 立了德国佛教会。1960年改名为德国佛教联合会,设总部于汉堡,这是联帮德国佛教徒的统 一组织。同年,藏传佛教信徒在柏林建立了圣弥勒寺,又称圣弥勒教会,主要宣传和实践密 宗的教义。根据《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刊》的报告,联帮德国约有佛教徒7万人(另说少于5万 人)。佛教徒大都集中居住在大城市,如汉堡、柏林、慕尼黑、斯图加特和下莱茵等地。
法国 佛学研究 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首辟蹊径的是鲍诺夫,他在巴黎倡立了 法亚协会,把梵语《妙法莲华经》等译成法语。继起者有列维、福切尔和波尔兹洛斯基等。 列维长期研究汉藏和梵文佛典,校勘《中边论颂》法译《大简编城严经论》,另外和日本佛 教学者高楠顺次郎等编纂了佛教词书《法宝义林》,现已出版6卷。列维的弟子普桑,用法 语校订、注释龙树的《中论颂》及释月称的藏译《明句论》,另外,把玄奘所编译的《成唯 识论》和世亲的《俱舍论》译成法语。列维等人的活动为欧洲现代佛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巴黎法兰西学院的协诺、戴密微和费洛赛特对梵汉佛教研究也作出贡献。佛教信仰者卡贝尔 曾精心校订了全部巴利语大藏经。在藏传佛教研究中比较突出的有大卫·尼尔和拉露。拉露 著有《西藏的宗教》(1957)和《敦粕所藏十万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藏文写本》(1939) 等。
佛教传播 最早的佛教组织——佛教友谊会是在中国太虚法师的推动下,1929年由龙 伯尔建立的。以后改名为巴黎佛教会,自1939年起出版《佛教思想》月刊,定期举行佛事, 展览佛教艺术,是目前法国佛教徒的统一组织和活动中心。1945年后,大批越南佛教徒定居 法国,在巴黎建立了越南佛教徒联盟。近年来,藏传佛教各派在法国也很活跃。宁玛派在卡 斯特朗市仿照西藏寺院的形式建立了乌金滚桑却林寺,该寺占地面积120公顷,规模宏大, 每年有大批法国和欧洲的藏传佛教信徒去学习密法。据《基督教百科全书》统计,1980年法 国有佛教徒近3万人,其中约有半数是亚洲裔佛教徒,蓁为法国佛教徒。主要集中在巴黎、 格里茨、班尼斯堡、莫金等城市。
美国 佛学研究 是在西欧的影响下出现的,但有后来居上之势。1893年在芝加哥 举行世界宗教会议后,美国学术界开始注意对佛教的研究。哈佛大学首先发起了《东方从书 》的编译工作。华仑翻译了几部佛经,巴庇特译注了《法句经》,卡洛斯写作了《佛陀的教 说》,华特发表了《禅道》,特别是日本铃木大拙有关禅宗一系列的传译、讲演和著作引起 了广泛的兴趣。自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止,佛学研究一度消深。但战后 随着佛教的急遽发展,佛学研究也进入了高潮。在50~60年代,禅宗的研究风靡一时,渗透 到了哲学、文艺、音乐、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各个领域。在这方面影响较大的是亚米斯《 禅与美国思想》(1962),杜姆林的《现代世界佛教》(1960),卡普洛的《禅门三柱》, 福洛姆的《心理分析与佛教禅学》和《爱的艺术》,格雷厄姆的《天主教禅》(1963)等。 美国的禅宗披上了新大陆的形式,有所谓稳如泰山废禅、杂烩禅、方禅和禅外禅等种种禅门 。此外,在这个时期,正值亚洲民族民主革命风起云涌,佛学研究为了配合政治,大力开展 了对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佛教现状的调查研究工作。普林斯顿大学组织、出版了一套专 门研究南亚、东南亚诸国政治与宗教关系的丛书。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威尔奇发表了 3部关于中国佛教的著作:《1900年至1950年中国佛教的实践》(1967)、《中国佛教的复 兴》(1968)和《毛泽东统治下的佛教》(1972)。70年代西藏的密教或金刚乘在美国兴起 以后,涌现了大批研究和宣传西藏禅法的著作。如韦曼的《佛教的创始与怛多罗的传统》( 1962),埃克沃尔的《西藏的宗教习俗》(1964)等。目前美国很多著名大学都开设佛学课 程,设有博士学位,出版定期的刊物,其中重要的有《世界佛教研究协会会刊》、《东西方 哲学》、《金莲》等。
佛教传播 美国是一个盛行基督教的国家,原没有佛教。19世纪末期,日本向太平洋 地区扩张,开始向夏威夷群岛移民。日本佛教也随之展开活动。日本佛教徒首先在夏威夷等 地建立了净土宗别院(分寺)。日本西本愿寺也派人去火奴鲁鲁(檀香山)等地传教,建立 了寺院。夏威夷并入美国后,佛教活动尤为活跃。随着日本移民涌入美国本土,西本愿寺和 其他教派(日莲宗、真言宗、禅宗的临济宗和曹洞宗等)派出大批传教人员并建立众多的寺 院。1899年西本愿寺 田宗惠开始夏日金山活动,逐步建立了今天最有势力的佛教团体— —美国佛教会。接着在洛杉矶、芝加哥、纽约等地建立佛寺,发展教徒。1900年只有佛教徒 几千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展到18000人。佛教由美国北向加拿大,南向巴西、阿根 廷等地传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日美处于战争状态,日本的传教活动被勒令停止 ,一度受到挫折,但在战后即恢复并有较大规模的发展。50~60年代,美国佛教信仰的主流 是大乘禅宗和日莲正宗。千崎如纪最先在纽约建立了第一禅院,佐佐木周承在纽约又建立了 临济宗禅堂。创价学会是附属于日莲正宗的在家居士社团,由于它的教义具有现代化的内容 ,仪式简单,组织比较严密,适应美国的社会生活,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崛起后,声 速成为美国佛教中最大的教派。70年代以后,藏传佛教的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等主要教 派都在美国传教、建寺,吸引了大批群众参加。南传佛教的上座部也在华盛顿、洛杉矶等地 建寺,开展活动。中国的大乘佛教在上世纪末就由华侨传入夏威夷,以后又传入美国本土, 在夏威夷设有中华华侨佛教总会,修建富丽堂皇的檀华寺和启华学校在纽约、旧金山都设有 佛教会和寺院,参加中国佛教会活动的极大部分是华裔和侨民。
目前美国佛教徒约有20~30万人(不包括信仰藏传佛教的信徒),有40个较大的佛教团 体、教派组织。其中重要的有美国佛教会(西本愿寺)、北美日莲佛教会(创价学会)、美 国佛教联合会(白人组织)、泰西佛教团、美国第一禅堂、东渐禅窟、华盛顿上座部佛教中 心、普世佛教徒联谊会、夏威夷华侨佛教总会、旧金山纽约华侨佛教会、曹洞宗北美教友会 、高野山美国别院、净土宗美国别院、罗彻斯特禅宗中心、藏传佛教宁玛派禅定中心、噶举 派禅定中心、萨迦派研究中心、中美佛教总会等。佛教徒分布在美国十几个州,藏传佛教徒 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新泽西州、华盛顿州、马萨诸塞州、科蜀拉多州、佛蒙特州;大乘佛 教徒集中在夏威夷、旧金山和纽约三地;南传上座部佛教徒集中在华盛顿、洛杉矶和加利福 尼亚州的凯米尔。佛教为了适应美国的社会生活,已有了很多的变化。宗派、寺院常被称为 教会,教徒称为会员。有些教派还仿效基督教划分教区,附设青年会、妇女会、童子军等。 宗教生活一般这排在星期日上午在佛寺中举行,在钢琴伴奏下,读诵英译的佛经,代替了东 方的晨钟暮鼓,顶礼焚香。在军队中还配有随军僧侣。
其他各地 近来年,意大利、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对佛教的研究 也很活跃,建立了不少佛教研究所和佛学研究中心,出版了一系列佛教研究菱和葫早。例如 意大利的中东远东研究所,在村齐的主持下编辑出版了著名的《罗马与东方丛书》,其中包 括很多佛教著作。但在这些国家中,佛教信徒屈指可数。(黄心川)
【越南佛教】
北传佛教之一。约于2世纪开始从中国传入。
初传时期 据越南《禅苑集英》记载,195年,东汉苍梧(今广本梧州)学者牟子奉 母流寓交趾(指今越南北部)。他“锐志于佛道”,著有《牟子理惑论》。这是佛教传入越 南北部的开始。约在255~256年间,月氏僧侣支疆梁接(畺良娄至)到达交州。3世纪末, 印度僧人摩罗耆域经扶南至交州,同时到达的不有僧人丘陀罗;在交州北宁建有法云、法雨 、法雷、法电四所寺宇。
2~3世纪,佛教已经多种途径传入越南。首先,由于中国中原战乱,大批士民流寓交州 ,将佛教带入;其次,南亚、西亚的移民及僧侣人海路进入交州;第三,也可能经由缅甸、 云南进入红河谷地。史载三国东吴所属交州太守士燮,“出入鸣钟磬,备具威仪,笳箫喜欢 吹,车骑满道,人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这些夹毂梦香的胡人即来自南亚、西亚或西域 的僧人。
发展过程 6世纪后,越南僧团逐渐形成。574年印度僧人毗尼多流支到达长安,7~9 世纪,越南佛教传播更广,寺庙遍及各地。9世纪初,无言通在交州,创立新的禅派,对越 南佛教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据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唐代中国僧人到达交 州弘传佛教,或与越南僧人同往印度或南海求法取经者的人数颇多。义净记述了运期、解脱 天、窥冲、慧琰、智行、大乘灯六位越南僧侣求支取经的事迹。
10~14世纪越南佛教兴盛。佛教成为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从939年吴权称王 ,经过丁朝(968~979)和前黎朝(980~1009),封建国家政权主要掌握在僧侣和武将手 中。国王重用僧人,赋予特权;僧人参与朝政,制定律令文书。前黎末年,国王黎龙铤在位 ,因僧侣权柄过重,试图压抑。以僧统万行和尚为首的僧侣集团便支持殿前指挥李公蕴,乘 国王去世之机,篡夺了政权。李公蕴为万行之侄,建立李朝(1010~1224)后,尊万行为国 师,以佛教为国教。李朝各代国王大力推崇佛教,传播禅宗佛学,各地广造寺宇,度民为僧 ,出现了百姓大半为僧,国内到处皆寺的局面。陈朝(1225~1399)建立后,继续推崇佛教 ,弘扬禅宗。
李朝和陈朝前后400年间,有8位国王出家为僧。尤其是陈朝前期陈太示、陈仁宗先后禅 位出家,创立竹林禅派,并派遣使臣到中国求大藏经,在国内印刷佛教经典和佛像。这一时 期寺院形成一股社会势力,拥有寺田、食邑和田奴;僧侣享有多除赋税、徭役的特权,高级 僧人出入宫廷、官府,位比王侯卿相。僧团制度正式形成,组织严密。上有国师、僧统和僧 录,各府有教门公事。寺院林立,建筑富丽堂皇。
创立宗派 越南佛教深受中国南宗禅学的影响,属于大乘佛教。先后创立了下述几派 :
①灭喜禅派。毗尼多流支(又译“灭喜”)所创。又称“南方派”。毗尼多流支,南天 竺人,574年至长安,后随中国禅宗三祖僧璨,承袭中国禅宗衣钵。580年到达交州,住法云 寺,传授禅学。他所创立的“灭喜禅宗派”传播三祖僧璨的“心印”思想。在圆寂前将法统 传弟子法贤。这一派系存在于580~1216年,共传十九代。各代名僧如法顺、万行、惠生、 庆喜和圆通等均受到当朝国王的重视,封为法师、国师,被任命为僧统。
②无言通禅派。唐代僧人无言通所创。又称观壁派。无言通从学百丈怀海禅师,820年 至交州北宁建初寺,传授禅学,创立该派,实行面壁禅观。他承受中国南宗禅学惠能、怀让 、道一和怀海的法统,宣传佛性无所不在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等观点。这一派历经十五 代,活动于820~1221年间。其中第四代祖吴真流为丁朝、前黎朝僧统,封为“匡越大师” 。第七代的圆照禅师曾访问中国,被称为“高座法师”。无言通派是越南佛教的主要宗派, 越南陈朝兴起的竹林禅派直接承袭其法统。
③草堂禅派。北宋云门宗僧人草堂所创。亦称雪窦明觉派。草堂为雪窦重显的弟子,曾 至占婆弘传佛教,后到达越南北方,受李圣宗重视,封为国师,赐居首都昇龙(今河内)开 国寺。草堂创立该派,主要传“雪窦百则”,提倡禅净一致,即实行禅宗的修禅与净土宗的 念佛相结合。该派活动于1009~1205年间,传五代。其中有三个国王、两名太傅。
④竹林禅派。相传为陈仁宗所创。实际始于陈朝开国皇帝陈太宗。陈太宗曾受教于由中 国赴越的天封禅师,又从宋朝禅师德诚参学。越南史学家陶维英则认为这一派是由禅月禅师 传给陈太宗,后经定香长老、圆照大师,至道惠禅师(皆无言通禅宗派名僧)时分类一个支 系,其中主要的一支出逍遥禅师传给慧忠上士,再传给调御觉皇,即陈仁宗。陈太宗所著《 课虚录》提出“四山”之说,认为生、老、病、死,乃四座大山,人能求佛学禅,勤行修忏 ,便可“超若海,渡迷津”,越过四山,解脱轮回。该书为竹林禅派的基本著作。慧忠将禅 宗要旨传给陈仁宗。竹林禅派以陈仁宗为初祖,他笃志禅学,即位后日理朝政,夜至宫内资 福寺研习禅学。后禅位出家,在海阳东潮县安子山花烟寺出家修行,讲授禅法,正式创立竹 林禅派,迹称竹林安子禅派。自号香云大头陀,竹林上士,人称调御觉皇。著作甚多。该派 承袭无言通禅派法统,以唐代禅宗五家之一临济宗为主,认为佛法亦即老子的“道”与孔子 的“中庸”。宣扬佛法不离世间法。主张坐禅和采用临济宗的“四宾主”师徒问答方式传道 。认为心即是佛,佛在众人心中。陈仁宗之后,有二祖法螺,三祖玄光,合称“竹林三祖” 。法螺创立琼林院,编撰佛经,著有《参禅旨要》等。玄光,状元出身,后出家从学法螺, 1317年继承竹林派衣钵,著有《玉鞭集》等。该派因得皇室大力扶持,成为陈朝时期越南佛 教的主要派别,对越南佛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佛教禅宗不讲究烦琐的礼仪,不重戒律,主张坐禅修行,甚至可居家修禅,著书立说, 其教理把中国和印度的佛学与儒学思想结合起来,适应越南封建阶级的需要,对于知识阶层 也具有吸引力,因而在越南中古时期各王朝获得广泛发展,并对越南的哲学、文学艺术、建 筑、音乐等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佛儒消长 14世纪以后,由于儒学的发展,儒士阶层势力上升,僧侣集团开始推动在 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陈朝末年,朝廷多次沙汰僧徒,并限制寺院僧侣势力的发展。 后黎朝(1428~1526)建立后,独尊儒学,执行抑佛重儒政策,道教日益兴起,佛教由此日 趋衰落。朝廷禁止新建寺宇,将寺田、寺庙领地收归国有,勒令不知诵经不持戒律的僧尼还 俗,并以改革民俗之名,在民众中宣传佛教为迷信异端。至15世纪后半叶,僧侣人数大减, 通达佛教教义者寥寥无几。从1500年起,黎氏朝廷下令只许庶民信奉佛教。从此,越南佛教 便由皇室庇护的贵族化宗教转化为以平民信仰为主的民间宗教。
16~17世纪,天主教开始传入越南。越南佛教虽不似以前兴盛,但仍绵延不绝。当时, 封建中央政权衰落,形成南北朝分裂割据局面,佛教有所振兴。北方郑氏王府和南方阮氏王 府都曾延请中国高僧讲解佛经,修建寺院。1665年,郑王选拔国内有名佛师,为御用寺宇塑 造几百尊佛像,禅宗再度复兴。隐居安子山的竹林禅派名僧白梅麟角将竹林三祖的教义和净 土宗融合为一体,在河内的婆 寺开创新教派——莲宗。主张禅教双运,以教为眼,禅是 佛心,以阿弥陀佛为禅的公案,但实修上专念弥陀名号,由此而得悟平生。此外,在越南北 方有中力尚拙公创立的拙公派,这一派以临济宗为主,并受净土宗影响,亦称竹林新派。同 时,还有曹洞宗的水月派。南方阮王府于1604年在顺化修建了大乘佛教的寺院——天姥寺。 中国僧人道明、原绍等在越南传授禅宗佛学。原绍创建临济正宗的原绍禅派,造平定十塔寺 ,宣扬禅净并修的教义。迄今,莲宗在越南北方仍有一定影响,而临济正宗教派在南方势力 则较大。
19世纪初,阮朝建立。阮朝初年执行保护临济正宗、歧视莲宗的政策。僧纲的职位皆授 给临济正宗派僧侣,对莲宗僧侣限制颇多。但莲宗派仍在北方民间活动。
1858年后,法国殖民者入侵越南,越南佛教徒参加了爱国抗法运动。进入近代时期,越 南兴起佛道儒三教合一运动。19世纪末,随着天主教之传播,又出现“四教一源说”。这一 时期建立的高台教则是把佛、道、儒和天主教及民间信仰糅合起来的新宗教。
【日本佛教】
北传佛教之一。佛教传入日本,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
初传时期 一般以日本钦明天皇13年(552)百济的圣明王进献佛像、经论、幡盖和 上表马信佛法,为佛教传日之始。一说是继体天皇16年(522),南梁司马达等来到大和, 建立草堂,安置佛像礼拜,为日本知有佛教之始。不过,当时世人不知佛像为何物,视为异 域之神未加崇奉。百济的佛像传入日本以后,在朝廷贵族之间,引起激烈的急诊天皇乃依请 求将佛像交给大臣苏我宿祢稻目试行礼拜。稻目舍出向原的住宅安置佛像。后疫病流行,屡 有死亡,大臣物部舆认为是国神的谴责,奏将佛像投于难波(今大阪)的堀江,并烧毁供佛 的殿堂。苏我氏和物部氏之间的信仰之争,实际上反映了皇室和苏我氏为代表的主张接受大 陆政治制度和宗教文化,与以物部氏和大伴氏为代表的贵州反对接受大陆政治文化的政治之 争。
圣德太子与佛教 佛教在日本流传后40年,为日本飞鸟时代的开始。圣德太子摄政, 下诏传播佛教,贵州大臣竞造佛寺,从此佛教广传于日本。推古3年(594),高丽僧慧慈、 百济僧慧聪来到日本,说法于法兴寺。圣德太子奉慧慈为师,学习佛教。12年,圣德太子制 定宪法17条,其第2条就是“笃敬三宝”。由于圣德太子的弘扬,日本佛教很快得到流传, 据推古3年统计,时有寺46所,僧816人,尼569人。
大化改新 圣德太子死后25年,日本发生了“大化改新”,即模仿中国唐代文物制度 ,进行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由于促 进这个革新运动的中心人物,如被任命为国博士的高向玄理、僧旻等,都是入唐留学僧,故 使佛教进入一个新时期。大化元年(645)大量济大寺召集僧尼,颁布了兴隆佛教的诏书, 首次任命十师,并设置法头检查全国各寺僧尼,对于僧尼脱籍的寺院,都施给土地,天皇还 资助建造寺院。
奈良时代(710~784) 圣武天皇治世的天平年间,奈良佛教极盛,有五大寺。天平 13年(741),又敕建东大寺,并于诸国建国分寺,以东大寺为总国分寺,统辖国分寺。
东大寺是圣武天皇发愿,良辨僧都尊基,行基菩萨劝化,天竺婆罗门僧菩提仙那导师完 成的。他们被称为东大寺的四圣。所铸毗卢舍那佛,称为奈良大佛,是日本最大的佛像。中 国唐代鉴真受请赴日传戒,天平宝字3年(759)于奈良建立唐招提寺。天平宝字8年,又于 奈良之西建立西大寺,与东大寺相对。于是有了奔流奶七大寺。
南都六宗 在飞鸟时代至奈良时代之间,直接和间接从中国传入了六个佛教宗派或学 派:即三论宗、法相宗、俱舍学派、成实学派、华严宗和律宗,称奈良六宗。后迁都平安( 今京都),又被称为南都六宗。
三论宗以高丽僧慧灌为初祖。慧灌曾入唐从嘉祥吉藏学三论,推古天皇33年(624)赴 日,把三论传入日本。慧灌门下,人材颇我,福亮为其高足。其弟子智藏入唐后回国进行讲 学,为三论宗第二传。智藏弟子道慈亦入唐,广学经典,回国后传三论为学,为三论宗的第 三传。成实学派在中国曾盛极一时,出了不少学者,但传到日本却未独立成宗,被称为三论 宗的附宗。
法相宗是道昭传入日本的。道昭在白雉4年(653)随遣唐使入唐,受教于玄奘,与窥基 同学,在唐7年,回国后住奈良元兴寺,并巡历各地,大弘法相唯识。文武天皇4年(700) 寂于元兴寺禅院,遗言火葬,为日本实行火葬之始。道昭之后,智通、智达亦入唐,从玄奘 ,窥基师徒学法相宗。不久,智凤、智鸾、智雄等,亦依敕入唐,从智周学唯识教义。以上 三传,第一、二传合称为南寺传或元兴寺传,第三会称为北寺传或兴福寺传。时有行基者, 曾受教于道昭学瑜伽和唯识;足迹遍及全国,广建寺院,架桥修路,周济贫民。天平17年( 745),受任为大僧正,日本大僧正之官自此始。此外还有玄昉,也曾入唐学法相18年,带 回大量藏经,被称为法相宗的第四传。俱舍宗附属于法相宗。
华严宗是因新罗僧审祥在日本开讲《华严经》而成立,故审祥被奉为华严宗初祖,以请 他宣讲《华严经》的良辨僧正为第二祖。审祥初住大安寺,后任东大寺别当(住持),主持 寺务和法务。其弟子相续,后受持此宗,并以东大寺为华严宗本山。审祥的老师是中国华严 宗的第三祖法藏,所以他的法脉也间接传自中国。
律宗是奈良六宗中最后传入的宗派。开始有兴福寺的荣睿与大安寺的普照,鉴于日本戒 律不兴,入唐求律,并敦请鉴真东渡。鉴真曾5次航行失败,经过12年苦心精进,始到达日 本,而荣睿则于途中病故。鉴真到日本后,先在东大寺佛殿前建筑戒坛,为天皇、皇后和皇 太子等授菩萨戒,一时受戒的达400余人,继于寺内建戒坛院,为随从比丘依受戒羯磨(作 法)重受新戒。后在唐招提寺终其一生。生前由其弟子所塑的遗像,至今犹存,为日本的国 宝。
此时期的日本佛教除从中国引进外,本身没有创新,但制度逐渐完备,从僧官的设置、 僧位授与、僧侣的品行衣食住所,均有详细规定。佛教被作为镇劾家的要法,与政治关系密 切,僧侣待遇优厚。寺院都建于城市,被称为“都市佛教”。但僧侣在朝廷的支持下,兼并 土地,秽乱法门,出现了堕落的趋势。
平安时代(784~1192) 或称平安朝。这一时期,日本仍不断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 学生,学习进步的工艺、美术和宗教等,通过遣唐使传入中国进步的评论经。其时日本天台 、真言二宗相继创立。唐贞元二十年(804),最澄、空海奉敕随遣唐使藤原葛野 到中国 求法。回国后,最澄在比睿山创立日本天台宗,成为以密的创始人;空海在高野山创立日本 真言宗,后被称为“平安二宗”。
最澄、空海之后,密教大盛,主要流行于贵族之间,继他们入唐学密的,东密除空海之 外,有常晓、圆行、慧运、宗睿;台密除最澄之外,有圆仁、圆珍。这八人被称为“八唐八 家”。
神佛习合与新宗派的产生 在平安时代,日本佛教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要使本 国固有的神祗崇拜,与外来的崇拜佛、菩萨相融合,即所谓“神佛习合”思想。在佛寺的境 内可以建神社,在神社的境内也可以建佛寺,神号与佛号一致这种思想一直到明治维新时期 提出“神佛分离”之说后才线路束。另一种是对教理深奥流传于贵族中的天台宗与真言宗赞 美有示不满。引起净土思想渐次普及,以至后来产生了净土宗、真宗、禅宗、日莲宗等许多 宗派。
中国晚唐时期,禅宗极盛,然尚未正式传入日本。9世纪时,嵯峨帝皇后桔氏,笃信佛 教,特别崇仰中国马祖道一法嗣盐官齐安的禅风,特派僧慧萼来华延请齐案。齐安推荐高足 义空应请。义空率法弟道昉东渡,初住京都东寺。皇后时请入宫,询问禅要,后创建檀林寺 ,被请为开山,桔氏遂被称为檀林皇后。义空以当时日本天台、真言二宗正盛,不立文字的 禅宗不易推行,居日数年,借故离日回国。其后慧萼再度入唐,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唐 大中十二年(858),回国至普陀山洋面时,船不能进,因而上陆建寺,借奉观音,普陀山 遂为中国佛教四大道场之一。此后,日本到中国有名高僧有芿然、成寻、俊芿等。 然于太 平兴国八年(983)入宋,为太宗召见,住太平兴国寺。后历访各地巨刹和当时名僧。雍熙 四年(987)回国,赝回床版大世故经和旃檀释迦像(亦称旃檀瑞像)至今犹存于京都嵯峨 清凉寺。成寻于熙宁五年(1072)入宋,过长江时,曾受到金山寺宝觉务周的斋请。后于太 平兴国寺与日称、天吉祥等参加译经,赐号“善慧大师”。元丰四年(1081)示寂于开宝寺 ,敕葬天台山。著有《参天台五台山记》、《观心论注》等。俊芿于元丰元年入宋,历游两 浙名刹就四明景福寺了弘学戒律、松江超果寺宗印学天台教义。南宋嘉定四年(1211)赍律 部书327卷、天台章疏716卷、华严章疏175卷及其他杂书共2000余卷回国。后为京都泉诵寺 开山,真言建示之祖。
这一时期的日本佛教,因受盛唐的影响,多在名山建立寺院,开创了日本的“山岳佛教 ”。与政治的联系也不如前代那样密切,可以说从政教合一转变为政教并立。佛教的任务是 祈祷国家平安。以后的日本佛教派别,不再单纯是中国的佛教。最澄的天台宗已是台、密、 禅、律的“四宗合一”、“圆密一致”。空海的《十住心论》对佛教本身来说是一种发展。
镰仓时代至安土桃山时代(1192~1603) 这一时期历经南北朝时代(1333~1392) 、室町时代(1392~1573),直至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为止,除前代各宗延续外, 又建立了净土宗和禅宗,还产生了日本特有的净土真宗、时宗及日莲宗等派别。
净土系宗派的勃兴 净土思想早已传入日本,但净土宗却是源空依中国唐代善导的《 观无量寿佛经疏》深信弥陀本愿理论而创立。源空应藤原兼实之请,撰《选择本愿念佛集》 ,标榜“偏依善导”,专修念佛,建立净土宗。他门下有圣淘镇西派、证空的西山派、隆宽 的长乐寺派、觉明的九品寺派和幸西的一念义派,合称为净土五流。此外属于净土系的还有 融通念佛宗和时宗,为经二次世界大战前十三宗中之二宗。
自净土宗分出的还有以亲鸾为宗祖的净土真宗,亦称“真宗”、“一向宗”。亲鸾撰《 教行信证文类》6卷,作为创立净土真宗的根本圣典。真宗以净土三部经(《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为依据,崇奉鳊的龙树、世亲以及中国的昙鸾、道绰、善 导和日本的源信、源空七位高僧,自然数为三国七祖。亲鸾寂灭后,其幼女觉信尼与亲鸾之 孙如信和散在各地的弟子相谋,于就都东山大谷亲鸾墓旁建立佛阁,奉置亲鸾的曩像,为本 愿寺的起源,本愿寺的住持,顺序血脉相传。到第11代以后,分为东、西两派加上兴正寺派 、佛光寺派、锦织寺派、毫摄寺派、专照寺派、证诚寺派、诚照寺派等,即为现在真宗的10 派。1948年北海道还成立有真宗北本愿寺派等。目前真宗系共计有22个教团。
荣西与道元 中国禅宗早由道昭、道睿、义空等传人日本,然未独立成为宗派。后睿 山的觉阿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到中国,从杭州灵隐寺佛海禅师慧远受临济宗杨岐派法脉 ,四年后回国,是日本有临济禅之始。及荣西入宋回国,才开创日本临济宗。
荣西于乾道四年(1168)四月到中国,登天台山巡礼圣迹。同年九月,携带天台章疏30 余部回国。淳熙十四年(1187)再度入宋,受传佛心宗,时怀敞住持天童寺,又亲侍左右, 遂嗣其法,传临济正宗法脉。绍熙二年(1191)回国,初于博多津开圣福寺,盛倡临济禅法 。日建仁2年(1202),源赖家于京都建立建仁寺,请他为开山。他为提倡禅宗,著有《兴 禅护国论》3卷。后应源实朝之请,赴镰仓创立寿福寺,开始传禅法于关东,为日本临济宗 的开祖。中国宋代禅宗盛行,日本僧人入宋求法和中国禅僧前往日本传禅的,络绎不绝。古 来日本称禅宗为24派。其中3派属于曹洞,21派属于临济。荣西灭后25年,圆尔辨圆入宋, 于浙江径山,得受无准师范禅法。五年后,兰溪道隆赴日,大但教外之旨于镰仓,北条时赖 将军大喜,仓立建长寺,请为开山。弘安元年(1278)入寂。门下有24人,最有名的是南浦 绍明。他入宋回国后,应北条贞时之请,继主镰仓建长寺。其后传禅的,还有车明葱日、东 陵永玙、兀庵普宁、子元祖元、一山一宁、清拙正澄、大休正念等有名禅僧。
荣西来后,日本禅宗逐渐得势,但多属临济宗派。及道元入宋归国,于嘉祯2年(1236 )在山城京都极乐寺旧址,开堂进法,设立僧堂,赐寺额为兴圣宝林禅寺,是日本有曹洞宗 之始。
道元24岁时入宋。时曹洞宗如净禅师主天童寺,道元从学三年,嗣其法,为洞山第14世 正统。直宋绍定元年(1228)回国,初寓京都建仁寺,宽元2年(1244),被多野义重于越 前(今福井县)建大佛寺,被请为开山,这就是现在曹洞宗的大本山永平寺,道元遂成为日 本曹洞宗的开祖。曹洞宗的信徒多为地方农民,临济宗的多为将军武士,故日本向有“曹洞 土民,临济将军”的俗谚。
五山文学与茶道花道 禅宗自镰仓时代传入日本后,经吉野时代(亦称南北朝)至室 町时代的200余年间,由于朝野崇奉,不断得到发展。临济宗14派的本山,几科都在京都和 镰仓。当时模仿中国宋代禅宗五山十刹制度的镰仓五山和京都五山的僧侣,致力于诗文的研 究,形成了所谓五山文学。其后日本遣明的正副使节,多数为五山僧侣所担任。其中知名的 有了庵桂悟和策彦周良等。此时禅守的思想、文学、美术、风俗、习惯等,对日本国民生活 的影响很大。如茶道、花道、香道与书道等,均随禅宗的发展而流行。
独立发展的日莲宗 刻宗以创宗者日莲的名字命名,与中国佛教无直接关系。日莲认 为只有《妙法莲华经》是正法。建长5年(1253),归乡访亲,4月28日登清澄山,向着海上 初升的红日,高唱《高无妙法莲华经》10遍,为日莲宗创立之始。为了宣扬自己的新教义, 他对其他宗派进行了剧烈的批驳,因此三度被流配。其教化方法有所谓“折伏”(恶逆的教 化)和“摄受”(顺信的教化)两种。灭后由其门下的日昭、日朗、日兴、日向、日顶、日 持等六老僧葬其遗骸于身延山,建久远寺,即今日宗的总本山。著作有《守护国家论》、《 立正安国论》等300余种。后来日莲的弟子各分成许多派别。近代日本新兴宗教的几十个教 团,有70%属于日莲系。
这一时期,各派都采取否定现实的态度,厌恶秽土,欣求净土或耽于禅,教义和规则都 较简单,具有“平民化”的特点。这些新派别还与日本15~16世纪的农民起义有关系。如14 88年加贺国(今石川县)地区爆发的真宗农民起义、1563年通用州一向宗起义、1570年伊势 长岛真宗僧徒起义等。而加贺国地区的真宗农民起义气胜利,使其后百年间加圆国的管理权 掌握在真宗教徒手中,由农村上层、僧侣和农民代表组成领导机构。末期,由于儒学影响的 扩大,佛教的影响逐渐缩小。
德川时代(1603~1867) 儒学特别是朱子学取代了佛教,成为德川封建社会占统治 地位的意识形态,佛教的影响进一步缩小。当时京都佛教虽趋衰落,但关东地区(指箱根以 东的关东八州,即今东京横滨地方)的佛教渐盛。德川幕府一方面采取锁国政策,同时订立 各方面的制度。对于佛教,自寺院的等级,僧阶的高下,乃至僧侣的法服等,都有一定的规 制。先定皇室的佛教制度,明示“门迹”、“院家”以下的级别。门迹有“宫门迹”、“摄 家门迹”及“准门迹”之别,订立晋级的法规,禁止僧位、僧官的滥授。划定区域,一寺一 皆令有所隶属。以总本山辖大本山,以大本山统摄其所属各寺。如净土宗以东京增上寺为本 山统辖关东诸寺;天台宗以日光门主统辖一宗:真宗东、西两派的别院各设“轮番”(别院 轮流住职之称)等。这些制度小自一寺、大至一宗一派,其应遵守的法规,修行的阶段,僧 阶的晋级,法衣的等差等,完全具备,一直维持到明治维新以前。
日本禅宗自镰仓时代以来,自临济与曹洞两宗平分天下。到了德川时代,由于锁国政策 ,只留长崎一港与外国通商。当时中日贸易商舶往来频繁。居住在长崎的华侨,先后开创了 分紫山福济寺(漳州寺)、东明山兴福寺(南京寺)和圣寿山崇福寺(福州寺),即所谓三 唐寺。三唐寺的住持,均从中国请去。最初有明僧真圆、觉海、超然、逸然等。后有福州黄 檗山万福寺,在临济曹洞之外,另立黄檗一宗,成为日本禅宗三派之一。
明治维新后 日本起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提出王下笔昨古、“神佛分离”和“废佛毁 释”。首先命令门迹亲王复饰(还俗),废止宫廷的佛教仪式,排除神社内的佛像,废止供 于神前的佛具,禁止僧侣参加神道仪式,禁止“神佛混淆”,颁布所谓“神佛判然”的法令 。从而日本各地发生了烧弃佛像佛画、破坏寺庙堂塔、命令僧尼还俗、把寺院改作医院和学 校等事件。明治5年4月25日,新政府以太政官布告,许可僧侣带妻食肉和蓄发,同时又命僧 侣于治名上加姓,于是某些寺院的僧侣便公开娶妻食肉。佛教僧徒为适应新的形势,兴办各 种社会事业,派遣僧侣出国考察和留学,创办学校,培植人材,并开始向国外传播佛教及事 临狱的教化等。明治22年,日本政府颁布宪法,允许信教自由,各宗竞相兴办大学或专门学 校出版了不少佛教著作,同时于各大学设佛教讲座,一时佛教虽有复苏的迹象,但总的趋势 是影响越来越小。自明治维新以后的60年间,日本的佛教形成了13宗56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945年12月15日占领军颁发了《神道指令》,日本开始实行信教自 由与政教分离。原由国家颁布的《宗教团体法》于同年12月18撤销,同时公布了《宗教法人 令》。过去依据《宗教团体法》,曾把原有的佛教13宗56派,统合为13宗28派。在《宗教法 人令》公布后,又各分派独立,成为270个教团。根据信教自由的原则,隶属和脱离所属的 宗派是被允许的,从而使寺院之间的隶属关系松弛。
战后新兴宗教有显著发展。据统计,日本大约每20人中即有一人参加新兴教团,其中70 %属于日莲系。主要有:创价学会、立正佼成会、妙智会、灵友会、佛所护念会、日本山妙 法寺大僧伽、念法真教、孝道教团、解脱地、真如苑等。此中除天台系的念法真教、孝道教 团和真言系的解脱会外:其余创价学会等均属于日莲系。这些新兴教团,多与政治活动发生 联系。
新兴教团开始产生于战前,战后依《宗教法人令》而被公认。由于传统佛教考虑的主要 是生死大事,对于现实总是不很关心。新兴教团所关心的不是死后,而是要实现天国于地上 。如创价学会就主张把“真善美”,改为“利善美”,换“真”为“利”,追求地上幸福的 实现。这种思想比较适合时代潮流和日本国内形势,故新兴教团不断得到发展。到目前为止 ,佛教仍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现在日本各地有佛教各宗宗立男女大学20余所。还有许多学会 、研究团体,专门从事佛教的研究。各宗还派遣传教师到欧美各国建立别院,进行佛教宣传 。(林子青)
【朝鲜佛教】
北传佛教之一。4世纪后期由中国传入。其传播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三国时期 最初传入佛教的是三国鼎立时代的高句丽(朝鲜北部)。据《海东高僧传 》卷一载,高句丽小兽林王(高邱夫)二年(372),中国前秦苻坚遣使者及僧顺道送去佛 像和佛经。两年后,又有东晋僧阿道赴高句丽。五年(375),小兽林王为阿道建伊弗兰寺 ,又立省门寺供顺道居住,是为佛教输入朝鲜之始。百济(朝鲜西南部)在枕流王元年(38 4)开始迎接来自中国的东晋梵僧摩罗难陀,翌年于汉山州创建佛寺,并使平民10人从他为 僧。新罗(朝鲜东南部)的佛教是在纳祗王时(417~457)由高句丽传入的,起初受到抵制 ,到法兴王十五年(528)才正式流传。
迨6世纪,佛教已广为流传。中国隋唐时期大小乘各宗教理几乎全部输入,其中影响较 大的宗派是三论宗和律宗等。当时,由于三国封建政权都积极扶持佛教,派很多僧人到中国 求法,知名的有高句丽僧朗大师、义渊、实法师、印法师等;百济僧谦益、慧慈等;新罗僧 无相、圆光、慈藏圆胜、惠通、胜诠等。其中有许多人还赴印度求法。百济僧谦益由中国到 中印度专攻梵语和律部,回国时带回许多梵本加以翻译和研究,促使律宗在三国迅速传播; 新罗僧惠超,曾踏遍五天竺,著《往五天竺国传》,介绍了印度及其周边诸国的地理、交通 、文化和风俗,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朝鲜三国时期的佛教对中国佛教传入日本起了桥梁作用。6世纪中叶,百济的圣明王将 金铜释迦佛像和经论幡盖等赠给日本,为中国佛教传入日本的开始。其后慧慈自高句丽渡日 ,为日本圣德太子所师事。高句丽僧慧灌赴日后成为日本三论宗开祖,新罗僧审详赴日,始 传华严宗。
三国时期,佛教的流传虽然较为广泛,但还处在传播和解释教义的阶段。
新罗王朝时期 新罗王朝统一三国后,为朝鲜佛教隆盛时代。出现元晓、憬兴、义湘 、圆测、太贤、义寂、宣证、胜庄等著名佛教理论家及其著作,其中对朝鲜佛教的发展,影 响最深的是元晓、义湘和圆测。元晓的《十门和诤论》、义湘的《华严一乘法界图》和圆测 的《解深密经疏》等著作。为创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朝鲜华严宗和唯识宗奠定了理论基础。这 个时期有四个主要宗派:①涅槃宗。高句丽僧普德于景福寺所创。普德有11个高足,其中著 名的有无上、寂灭等,建有八大伽蓝。②律宗。新罗僧慈藏入唐回国于通度寺所创。③华严 宗(一名圆融宗)。有二派,一为元晓在新罗庆州芬皇寺所创,称为海东宗;二为入唐的义 湘从智俨传承的中国华严宗,设祖庭于浮石寺,故亦名浮石宗。④法相宗。真表律师在金山 寺所创,宣传瑜伽唯识,其弟子有永深宝宗等。此外密教系统有神印宗和总持宗(或称真言 宗)。神印宗创始人是明朗,他于善德王四年(635)受帛尸梨蜜多罗所译神印秘法,其密 教被称为神印宗(亦称文豆娄宗),在密教史上属善无畏、金刚智以前的杂密。总持宗创始 人是惠通,他入唐受善无畏印诀,为善无畏一派密教。新罗僧惠日受青龙寺惠果密法,带回 《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等,在新罗大弘密教。成实学派、俱舍学派也在 弘传。9世纪初,中国禅宗开始传入朝鲜。新罗宣德王五年(784),道义入唐从虔州西堂智 藏参学心法,受其法脉。822年回国后传达摩禅,始传南宗禅,不很兴盛,但它成为后来的 禅门九山之一的迦智山派。兴德王三年(828),洪陟入唐从智藏受法,回国后在实相寺宣 扬禅法,开禅门九山的另一派——实相山派,禅宗始兴。新罗末期的道诜把佛教的善根功德 思想同道教的阴阳五行及地理风水说相结合,开创具有特色的“祈福佛教”,使佛教更加神 秘化。此时,教禅,分庭抗礼,互相竞争,佛教势力渐衰。
高丽王朝时期 高丽统一全国后,由于太祖王建深信佛教,造塔建增,佛教又渐转盛 。文宗出家的第四王子义天,被封为祐世僧统,世称义天僧统。他于高丽宣宗二年(1084) 入宋,历访高僧大德,学习华严、天台教义以及戒法和禅法,回国后慨叹天台一宗,海东未 兴,遂于肃宗二年(1096)创立了高丽的天台宗。高丽王朝初期,华严学者均如,为华严宗 北岳(希朗)法孙,融合南岳(观惠)北岳两家分歧,与仁裕首座共倡归一之旨,蔚然成风 。光宗王特于松岳下建归法寺,诏均如主持,备极崇信。中期,禅门渐见衰落。时有知讷结 定慧社,阐扬修禅宗风,于是禅师迭出,曹溪禅风,再次中兴。知讷成为曹溪山修禅社开祖 。他对华严亦有研究。所著《圆顿成佛论》,为曹溪宗的宗靛。共后有太古普愚,曾入元从 屋清珙受法,回国后统一禅门九山为一宗,称曹溪宗(亦称禅寂宗)。时天台宗亦视为禅宗 一派,故禅有曹溪、天台两家。教的五宗亦各改称:圆融宗改称华严宗,法相宗改称慈恩宗 ,法性宗改称中道宗,戒律宗改称南山宗,涅槃宗改称始兴宗。后称“五教二宗”。这一时 期的佛教最显著的事业是大藏经的出版。高丽显宗二年(1010),在所谓“丹冠祈禳”的口 号下,开始雕大藏经(共6000余卷),作为全国性事业,历经70余年,终于在1087年宣宗王 时完成,藏之八公山符仁寺。高宗十九年(1232)为蒙古兵所毁。二十四年(1237)发愿重 立都监,历时16年,刻成经版8万余块,约完成6780卷的《高丽藏》,今存南朝鲜的伽耶山 海印寺。其次,义天为完成刻经事业入宋游历14个月,搜集佛教经典,归国后,设置教藏都 监,刻印大藏经,称之为义天的《续藏经》。据《新编诸宗教藏目录》(刊行预定目录)载 称,《续藏经》收录内外佛典1000余部,4000余卷。但大部失传,现在残存20部。
李朝时期 14世纪末,太祖李成桂统一朝鲜半岛,国号朝鲜,亦称李朝。他尊儒排佛 ,在即位时放逐了禁中的僧侣。世祖(太宗)六年,将曹溪、天台、慈南三宗合为禅宗,将 华严、慈恩、中神(中道宗及神印宗)、始兴南山四宗合为教宗。合并后的教、禅二宗,各 保留一定数量的寺院。到明宗(1545~1566)时,由于文定皇后的庇护与普雨禅师的努力, 佛教禅宗稍见复苏,但不久即衰。成宗时更禁止供养僧侣,并毁佛像造兵器。出家为僧被视 为违犯国禁。直至“壬辰之乱”(1592),日本丰臣秀吉率大军侵入朝鲜,宣祖出奔义州, 时有禅僧清虚休静率门徒并募僧兵5000人,与明军一起作战,克复京城,赶走日军。宣祖还 都后,赐号国一都大禅师。后还妙香山,有弟子千余人。著有《清虚堂集》8卷等。至此, 佛教禅宗稍有恢复。
在李朝统治的500年间,总的是采取尊儒排佛政策,然由新罗、高丽时代长期流传下来 的佛教仍隐存于一般民众之间。从1910年至1945年朝鲜为日本军国主义并吞的35年间,朝鲜 佛教僧人也有公然娶妻食肉的,因此教团分有独身僧与有妻僧两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佛教仍在朝鲜半岛继续流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曾于平壤建 立佛教总务院,后改为佛教徒中央委员会。50年代初期,寺院大多毁于侵略者的战火。现南 朝鲜的佛教较前略有发展。(林子青)
东南亚佛教】
以南传上座部为主的佛教。主要传播于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以及 越南中、南部的部分地区。据有关史料记述,公历纪元前后,上座部佛教已在东南亚流行。 《太平御览》引万震著《南州异物志》称:“林阳在扶南西七千余里,地皆平博。民十余万 家,男女行仁善,皆侍佛。”《水经注》引竺枝著《扶南记》中也有“扶南举国事佛”的记 述。扶南即柬埔寨的古称。2~6世纪,东南亚佛教已很隆盛。比佛教传入更早的婆罗门教, 经与佛教并存和融和的阶段之后,虽为佛教所取代,但对佛教的影响仍然存在。婆罗浮屠、 吴哥寺、薄甘王朝的塔寺以及其他一些寺庙建筑、佛像雕塑和佛事仪式,都带有一定的婆罗 门教色彩。10世纪以后,上座部佛教受到大部分国家封建领主的推崇和提倡,并加强了同锡 兰(今斯里兰卡)的联系,互派僧侣留学,根据巴利语音序创立本民族文字,用以写定音译 巴利三藏典籍,确定了摩诃尼迦耶和达磨育特两派僧王制度,佛教被尊为国教,在大众中产 生了深刻影响。18世纪到现代,泰文、缅文、高棉文、老挝文的巴利三藏音译编纂工作逐渐 完备,并进一步将部分经卷译为本民族文字,使上座部佛教得以更加广泛地流传。
老挝 1世纪初期,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曾一度流行于南部地区。14世纪中叶,由柬 埔寨传入上座部佛教,被尊为国教,并确立了达磨育特和摩诃尼迦耶两派僧王制度。16~17 世纪,曾一度成为东南亚的佛教中心,修建了许多寺塔,雕塑了佛像,创立巴利语佛教学校 和实行僧侣考试制度。19世纪末沦为法国殖民地后,佛教受到严重的打击,寺塔被毁,经像 被劫,僧侣惨遭杀戮。随着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佛教又出现复兴的气象,成立全国 统一的佛教组织机构,整理出现了寮文巴利三藏典籍,并恢复以寺院为主的巴利语教学的教 育中心制度。
柬埔寨 早期的宗教信仰,除了原始的拜物教和精灵崇拜外,在公历纪元前后,即深 受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影响。5~6世纪时,大小乘佛教开始传入。由于同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往 来频繁,大乘佛教得到较大的发展。其间高僧迭出。硕学沙门到中国传教、译经者不乏其人 ,如6世纪上半叶,即有僧伽婆罗和曼陀罗仙等人。9世纪后,已成为东南亚的佛教中心,但 印度教也并得不衰,9世纪末创建、12世纪完成的吴哥城以及以后建立的吴哥窟大伽蓝,即 为两教混合在寺庙建筑上的反映。此后,由于受到外族的影响,大乘佛教和印度教趋于衰微 。14世纪中叶之后,泰国的上座部佛教传入柬埔寨,逐渐推行两派僧王制度,并定为国教。 国王为佛教的当然护持。20世纪初叶,柬埔寨人民在反抗法国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中, 虽然许多佛寺受到破坏,但佛教仍有一定的发展。很多僧侣参加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创办了 巴利语学校、西哈努克大学和佛教研究所,出版了高棉字母的巴利语三藏典籍和高棉文译文 的部分上座部经论。
泰国 古称暹罗。从那坤巴通发掘出的佛教文物和寺塔遗址判断,早在公元前,已有 小乘佛教的传入。以后,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才由印度传入南暹罗及其沿海邻国。11世纪, 缅甸的阿努罗陀王朝崛起,其势力扩展到暹罗北部和中部的许多地区,阿努罗陀王笃信小乘 佛教,并大力支持其发展传播。因此,小乘佛教又一度在暹罗,特别是北部地区流行。13世 纪中叶,泰族在速可台建立了独立的部族国家,势力逐步向南扩张,将南暹罗地区纳入其统 治范围,并接受流行于这个地区的大乘佛教。同时,带有婆罗门教色彩的大乘佛教宗教仪式 ,也逐步为泰国小乘佛教信徒所接受。此前,锡兰曾于12世纪时举行佛教第七次结集,整顿 僧团组织,严肃戒律,使上座部佛教在锡兰臻于隆盛。当时北暹罗地区的一些部族国家,都 派遣比丘前往学习,并传入具足戒仪式。速可台王朝建国初期,锡兰教派势力,已扩展到南 暹罗地区,并在那坤室利塔玛罗陀建立锡兰派传教中心。速可台王朝第三代君主拉马康亨, 曾迎奉锡兰僧团到都城弘扬教义,使锡兰教派得以流行,而大乘佛教却退居次要地位。此后 ,佛教在封建君主的护持下,逐渐形成僧王制度,佛教几成全民信仰,渗透到日常生活习俗 之中。速可台王朝第四位君主黎汰王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曾一度出家为僧,开创了泰国国 王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出家为僧的先例。他于1361年迎请锡兰高僧,用上座部佛教统一了本国 的宗教。
1767年,大城王朝的阿瑜陀耶为缅甸攻陷时,王宫和各寺院所藏典籍及经像文物,均毁 于兵火。吞武里王朝建立后,国王郑昭下令收集佛教文献,汇集整理保存,但不久郑昭被弑 身死,此项工作遂告停顿。曼谷王朝建立后,拉玛一世继承郑昭未竟的事业,于1788年召集 230名硕学比丘和30名皇家学者,对已收集的三藏典籍进行整理编定,此即泰国佛教史上的 第九次结集,编写的三藏名为“结集版三藏”或“皇家版三藏”,共计288箧。在拉玛四世 统治时(1851~1868),对佛教进行了改革,在上座部内出现了一个要求严格遵守戒律的派 别,称为“正法派”,而把传统的佛教称为“大众派”,这两派在教理上没有重大差别,只 在遵守戒律方面有所宽严。现泰国佛教主要是这两派。拉玛五世朱拉隆功王在位时(1868~ 1910),提出将全部三藏付印的计划。付印前,不仅对泰文本作了详尽的校订,还和高棉文 、僧伽罗文及孟加拉文进行了比勘,于1893年出版,共39卷,印行1000部。这次编印的泰文 藏经,尚遗小部经8种未曾编入。1925年拉玛七世继位时,遵照其兄拉玛六世遗嘱,重编泰 文三藏,收录所缺的小部各经,编为45卷,于1928年全部出版。现泰国有90%都是上座部佛 教徒。
缅甸 佛教传入较早。根据《岛史》记载,印度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纪曾派须那与忧 多罗两位长老到金地传教,有人认为金地即今之下缅甸塔通地区,但此说不能认为确凿的史 实。公历纪元前后,从东南印度到缅甸有航路可通,锡兰与缅甸的交通通过东南印度为中心 而发展起来,因此锡兰的上座部佛教大概是通过海道传入的。据骠族(缅甸族一支)古都卑 谬发现的碑文记载,5世纪时,锡兰已流行上座部佛教。6世纪后期,佛教密宗的阿阇利耶教 ,又传入缅甸的蒲甘地区。11世纪中叶,蒲甘王朝阿努陀罗王统一缅甸全境,他排斥了阿阇 利耶教,立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尊阿罗汉长老为国师;1058年始创缅文字母,音译了上座部 佛教三藏典籍,奠定缅甸上座部佛教的基础。此后缅甸王朝虽几经变迁,但一直信奉佛教。 13世纪末,蒲甘王朝崩溃,缅甸出现了南北朝分立,但南北朝都信奉佛教,北方在阿瓦大造 寺庙佛塔,南方也修建大金塔。此后历代国王都将大金塔增高,并敷金箔,增设回廊,形成 现代所见的形态。18世纪中叶,缅甸南北朝为雍籍牙王朝所统一,佛教十分繁荣。这个王朝 的孟云王在明恒费时11年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砖塔和一口大钟。12~19世纪末,僧伽罗僧伽 派和末罗姆摩僧伽派逐渐分裂,形成善法派、瑞琴派、门派等。1871年,明顿王曾召集各派 长老2400人于曼德里举行第五次结集,重编缅文巴利三藏,后将全部经典刻在729块大理石 碑上,以垂永久。随着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缅甸僧侣建立了佛教组织,参与反英殖 民主义的斗争。缅甸独立后,曾于1956年释迦牟尼涅槃2500年纪念时,邀请各国佛教界代表 ,举行了有2500人参加的第六次结集,校勘上座部缅文巴利三藏,印行结集版藏经51卷本。 1961年,宣布佛教为国教,继又取消国教的地位,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目前缅甸佛教 徒约占总人口的80%以上。
印度尼西亚 在公历纪元前后,印度尼西亚是海上交通的要冲,居民都为印度人,主 要信仰婆罗门教。5世纪初,法显去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及爪哇)时,据他著的《佛国记》 所载,当地盛行婆罗门教,但亦有少量的佛教。稍后,印僧求那跋摩赴华,路经阇婆时,已见佛教甚为流行。据中国史籍《宋书》、《南史》和《梁书》的记载,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上 半叶,苏门答腊、爪哇和巴厘等地已广信佛法,崇仰三宝。7世纪末,在苏门答腊地区建立了室利佛逝王国。中国高僧义净往返印度时都在此落脚,据其所述该地大小乘并举;但从出 土的文物看,密教系的观世音菩萨和多罗菩萨信仰也很普遍。8世纪初,到中国的印度高僧 金刚智,曾在室利佛逝滞留,不空即在阇婆拜金刚智为师。可见8世纪前后大乘佛教特别是密教一系在室利佛逝十分流行。8世纪以后佛教由室利佛逝向马来半岛发展,当地王室都信 奉密教,在马来半岛建立了大批密教寺院,民间亦多信奉者。
5世纪以后佛教在爪哇广为流传。8~9世纪,在中爪哇建立的夏莲特拉王朝诸王,都信 奉大乘佛教与印度教混合的密教,建立了很多寺院,如世界驰名的婆罗浮屠大寺,高达十层,代表十法界,石砌回廊都刻有精美的浮雕,庄严雄传,是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观。(参见彩 图插页第14页)
10世纪初,室利佛逝的高僧编集了著名的佛教教义书《圣大乘论》。13世纪庚·安禄在 东爪哇创建的新诃沙里王朝和14世纪韦阇耶建立的满者百夷王朝都信奉佛教。爪哇佛教是大乘密教和印度教湿婆派的混合物。他们把佛陀和湿婆看作一本,在崇拜的对象中杂有印度教 的很多神祗。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爪哇后,佛教和湿婆派的信仰逐渐衰落,以致绝迹。
越南 盛传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仅流行于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信徒仅及大乘佛教的10%(见越南佛教)。
【斯里兰卡佛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之一。相传公元前3世纪,为印度阿育王之子摩哂陀等所传入。由于其 经典都用巴语传承,故近代又常称其为巴利语系佛教。
历史及教派演化 为迎请摩哂陀到斯里兰卡传教,国王提婆南毗耶·商沙曾在首都阿 努拉达普拉兴建“大寺”。当时,这是上座部佛教的唯一中心。摩哂陀在此创建了大寺派。 公元前28年,伐多伽摩尼·阿巴耶王再度嗣位,为报答摩诃帝沙长老在他流亡期间给予的帮 助,特在无畏山新建一认寺庙,作为摩诃帝沙的传教据点,摩诃帝沙遂与印度僧人法喜同建 无畏山寺派(又名法喜派)。4世纪时,萨伽利长老又于祗多林寺创建祗多林寺派,亦称南 寺派。约在5世纪前期,上述三派并行。6世纪末阿合唱团普提王统治时期,由于王室对大寺 派的扶植,使一度濒于衰亡的大寺派的势力理度复兴,蓁两派均隶属于大寺派。
7世纪初,达多优婆帝沙一世及其继承者伽叶二世统治时期,适值玄奘游学印度。玄奘 根据在南印度的听闻,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了当时斯里兰卡国王不信佛法,破坏佛像、 寺塔,有300多名高僧逃往印度等情事。根据中国史籍记载,8世纪上半叶,斯里兰卡曾一度 崇奉大乘,密教尤盛。当时赴华的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曾在斯里兰卡弘传密法;其弟子不空 也在斯里兰卡从他和普贤阿阇梨等学习密法。密教不但受到王室的支持,在民间也普遍流行 。10世纪以后,上座部佛教在斯里兰卡已奄奄一息,连举行正式佛事仪式所需的额定比丘数 也难以凑足。
11世纪下半叶,维阇耶巴忽王即位,遣使去缅甸,迎请精通三藏的持戒高僧来斯里兰卡 重建上座部佛教。此后,其他派别才销声匿迹。但由于内忧外患频仍,从12世纪末到13世纪 中,斯里兰卡王位时为外族占据,首都被毁,佛教也连同受到破坏。直到1395年维阇罗巴忽 二世时,僧王达摩揭谛二世主持召开佛教教团会议,上座部佛教才再次出现新局面。但是, 1506年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入侵,他们在推行基督教的同时,打击佛教,很多寺庙被毁,僧徒 被迫改宗。1592年即位的维摩罗达磨苏里耶王不得不先后两次迎请缅甸佛教长老来斯里兰卡 复兴上座部佛教。嗣后继位的室利维阇耶罗阇辛哈王又人缅甸的北古、阿拉干和暹罗(今泰 国)的阿尤恰迎请佛法。暹罗送来了斯里兰卡所没有的佛典、佛像,派遣了很多长老前来授 戒,使上座部佛教逐渐得到复兴。
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借缅甸和暹罗之力得以复兴后,分为三派:①罗曼那派,即11世纪 从缅甸迎请的佛教长老所建的系统。②暹罗派,也称优婆哩派,为18世纪从暹罗迎请的系统 。③阿摩罗普罗派,为一部分斯里兰卡在家佛教徒因社会地位较低,本国僧人不愿给予授戒 而于1802年去缅甸的罗摩罗睺罗从当地长老受戒后返回的系统。三派在教理上无甚相违,但 戒律稍有不同,因此和睦相处,直至今日。
19世纪末,斯里兰卡掀起了佛教改革和复兴运动。1880年,美国的奥尔考特少校和俄国 的勃拉瓦斯基夫人首先在科伦坡建立了神智学会,推动佛教的复兴。达磨波罗继又在印度创 立摩诃菩提会,发掘的保护佛教遗迹,编纂佛典,出版刊物,在国内外宣传佛教,建立分支 ,使摩诃菩提会的活动成为一个广泛的佛教复兴运动。1945年,斯里兰卡独立后,政府把复 兴佛教看作恢复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立了具有世俗性质的各种佛教社团,创办佛教 大学,编辑出版《佛教百科全书》。斯里兰卡人口中约有74%是僧伽罗人,而僧伽罗人中佛 教徒约占94%;全国有寺庙5600余所,僧侣约2万人。
典籍 上座部佛典原不成文。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200年后,才开始将口诵相传的佛 典用文字记录下来。现存的斯里兰卡上座部典籍由律、经、论三藏及三藏注疏和藏外典籍组 成。5世纪上半叶,印度比丘觉音到斯里兰卡,将上座部佛教三藏的僧伽罗文注释改写成巴 利文并详加疏解,又写了《清净道论》,论述大寺派所传上座部教义的纲要。
中斯佛教交流 开始于4世纪。据《梁书》记载,当时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得悉东 晋孝武帝崇奉佛教,特派遣沙门昙摩渡海送来玉佛,于义熙二年(406)到达建康(今江苏 南京)。义熙六年,中国法显从印度去斯里兰卡,参拜了无畏山寺、大寺和佛牙寺等,在斯 里兰卡住了两年,带回很多佛经。当时,斯里兰卡也有一些僧人到中国弘法和参加译经事业 。南朝宋元嘉六年(429),舶主竺难提从师子国带比丘尼8人到宋都,住影福寺,元嘉十年 有铁萨罗等11人到中国传比丘尼戒,当时僧众特为之建铁萨罗寺。在南北朝以至隋唐时期, 双方交往不绝。7世纪中叶,中国往师子国瞻礼佛牙,佛迹的人逐渐增多,其中知名的有义 朗、明远、窥冲、智行、慧琰、智弘、无行、僧哲等等,玄游还在师子国出家。
8世纪初,金刚智赴华时曾在师子国滞留,师子国人不空拜他为师,并随侍入唐弘法。 以后不空又率弟子含光、慧 等去师子国学习密法。在不空返华时,国王曾赠送佛教法器 和药物等。含光返国后译出仪轨两部,并在五台山金阁寺创建密教灌顶道场。至宋代,师子 国僧众到中国的仍然不少。
16世纪以后,斯里兰卡先后沦为葡、荷、英的殖民地,中国和斯里兰卡佛教交往几乎中 断,直到斯里兰卡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国佛教徒的传统友谊又重新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