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界资讯

供僧请法见闻记
时间:2004-03-24 00:00:00  来源:  作者:

      公元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中午,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同众法友会合前往泰国参访贤圣僧伽。大约历经三小时航程,于当地时间当晚十时许抵达曼谷;泰国的气候十分炎热,甫出机门即觉热气扑面而来。翌日上午转机至东北方乌东泰尼省,而于午后约一时许下榻,旋即委请当地善信采购烹煮,准备翌日供僧事宜。此外,向旅馆租下一楼的小会议室,当晚众法友齐聚一堂先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并略述自己学法的因缘,再由领队曾居士主持说明佛法僧戒的涵义,并阐释在家信众应如何供养与自手施的意义。这一次参加供僧请法之旅的法友以女众居多,有人居住花东地区且平日为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却仍在百忙之中积极参与,其热诚令人赞叹。

初抵乌东泰尼时,感觉天气十分炎热,与曼谷相彷,不同之处在于该地位于乡间,处处绿荫,阵阵和风,较诸曼谷市的燠热略为舒适。四月二十六日的午夜下了一场雷雨,翌日整个上午都很凉快,空气十分清新。此后,我们在乌东泰尼那几天,夜夜均有雷雨,而雨势均于破晓前收歇,仿佛天降甘霖助成这殊胜因缘。由于夏令时间的关系,比丘们托钵较为提早,以致于四月二十七日早晨当我们兴冲冲地带着供养品抵达帕邦塔寺时,托钵已经结束。只好匆匆忙忙将食物放置在大盘子里带入寺内献上。比丘们将食物分配妥当后即开始进食,一般信众也有取用分配后剩余的食物者。法友们因为已用过早餐,大多只是观摩。这还是我第一次目睹托钵僧进食,算是开了眼界。只见他们默默不语,目不斜视,一口一口地吃着钵里的食物,那种井然有序不禁使我想起多年前从军的经验,只不过当年的秩序中充满着紧张与压力,而眼前的比丘们却自然流露出安祥与平静。餐后,比丘们各自收举衣钵离开,留下信众在场聆听摩诃布瓦尊者的开示。我听不懂泰语,自也不知尊者开示的内容,但从信众们笑声连连的情形来看,尊者可能颇为幽默诙谐。寺中另一位耆宿潘那维多长老则在尊者开示结束,信众散去后,单独接见我们。长老原是英国的电机工程师,依止摩诃布瓦尊者出家迄今已历三十八夏腊。一位生长于基督教文化背景的国家且在俗家有着美好事业的人竟然为法忘躯至此,令人感动不已!长老身旁常随侍的两位西方青年据说是来自加拿大的一对兄弟,甫受完大学教育不久,行将在帕邦塔寺剃度。此外,据闻有台湾的父子二人在帕邦塔寺出家,以因缘不具足,彼此并未能会晤。席间有法友询问长老出家的心路历程,长老微笑着举中国禅宗的故事说:“当你找到一位好老师时,就可以将鞋子挂起来了。”意思是不用再东奔西走,漂泊无依了。有一位女性法友献上台湾友人嘱托代为供养的药品时,我看见长老将一块布帕放在面前,法友将药品放置其上,手离开后,长老再拖回布帕。声闻僧对梵行清净的要求一丝不苟,于此可见一斑!随后,长老表示过去曾有人供养药品,但药瓶上面的说明却是中文,因此不知药性而无法受用。由此看来,供养之事不外两端,一在合乎律制,再则必须用心。本来,林区向例不准女众进入,长老慈悲破例,准许我们全体包括女性法友在内于翌日早晨比丘吃饭时,进入林区观览一番。当天下午去参观尊者阿迦高纪念馆,领队带大家在尊者遗像前顶礼并留影纪念。随后浏览尊者遗物暨生平事迹。9sG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四月二十七日晚上,法友们齐聚在会议室里,一面享用榴梿、波罗蜜...这些富有南洋风味的水果,一面检讨当日行程的得失。按照排定的行程表,翌日将要求受三皈五戒,为有所准备故,遂由领队曾居士讲述归依受戒与佛陀九个德号的涵义。由于南传学风较重传统,皈依受戒均以诵读巴利语的方式为之。席间大家一遍又一遍地复习巴利语的三皈五戒,其中有部分法友可能未学过英文,面对罗马字母拼音且音节颇长的巴利文单字,欲求准确无误读出甚至流利背诵,颇为不易。不过,在求法的热忱下,领队带着大家反覆练习后,法友们也都努力克服它。有了第一天迟到的教训,四月二十八日早上天还未亮,法友们就起来“着装待命”,连下榻的饭店也提早供应早餐。大家身着白衣,准时于六点钟出发。当我们到达寺前广场时,已有不少当地信众在等候,他们十分和气,频频向我们微笑并双手合十,表示友善。我们放好供品后,大家留影纪念。不一会儿,比丘们庄严而安祥地走出山门,从广场的另一端向我们行来。我发现比丘们在行进间彼此并不交谈,走路时也不东张西望。由此看来,比丘的修行于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进行着,无所间断。托钵时,比丘的身旁有净人随侍。每当钵里的食物盛满时,就将它们倒在净人手持的容器内。托钵很快就结束,趁着比丘们在进食,法友们进入林区参观。说起帕邦塔寺,我觉得它与我从前所见过任何一间寺院都不同。它的结构十分简单,没有金碧辉煌的飞檐雕楼,也没有佛像。从山门进入后先是厕所,再往前走不远就是一座讲堂,也是比丘与信众们聚会之处。讲堂虽有两层,而一楼却是四面透空。步入林区时,顿觉远离尘嚣,但闻天籁,浓荫遮天,处处一片绿意。寮房稀稀落落地散置在林深之处,彼此间有相当的距离以确保不会互相妨碍,寮房旁边另设有经行步道以供经行禅思之用。其实,台湾也有类似的“兰若处”,可惜其宁静多半在早晚课诵的歌唱声与叮叮咚咚的打击乐器声中,被人为的噪音破坏得几乎荡然无存。来到帕邦塔寺供僧,将所见所闻与读过的原始圣典相对照,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佛时的祇园一般。走出林区,正赶上比丘们饭后收举衣钵,信众们围绕着摩诃布瓦尊者准备闻法。我们一行人连忙上前,要占一个好位置。当地的信众颇为友善,可能知道我们渡海求法之不易,纷纷谦让使得法友们几乎都靠近摩诃布瓦尊者的身旁。此外,有一位八戒尼蜜思卡门女士居间为我们和尊者担任通译。曾居士代表大家向尊者表示求受三皈五戒之意,最初尊者略谓只要奉行戒律,就是持戒;所谓受戒只是找人做见证,并非真有戒律可供传授云云。尊者所言是理,但我们在家人又岂能执理废事呢?于是,领队曾居士再一次恳求,而尊者也欣然答应。当时,我的内心有一份意外的惊喜,因为原先我只认定皈依受戒之事应系由潘那维多长老主持,并未十分期盼摩诃布瓦尊者能亲授三皈五戒。当我们全体法友双手合十,以巴利语三度求受三皈五戒时,我感到现场忽然变得格外宁静,在场许多泰国信众似乎都惊呆了。接着,尊者以沉稳而缓慢的语调诵出三皈五戒的誓词与戒文,法友们与泰国信众们人人欣喜万分,跟着一句一句大声复诵。一时之间,法音缭绕,回荡在林区与讲堂间。事毕后,接着由领队曾居士为那些未能成行的海外法友办理所嘱托之供养事宜,并依律制向尊者禀告已委托净人备办日常用品云云。然后,潘那维多长老另行在讲堂外林区旁的空地上接见我们,接受法友们的请益并作出开示。长老慈心流露,行止自然散发出庄严宁静。由于法友们对长老心存景仰爱戴,情难自已,故也由领队代表大家向长老求受三皈五戒。对此,长老笑谓摩诃布瓦尊者已久未亲授三皈五戒,今日因缘十分殊胜奇妙。再次求受虽有违常例,但仍答应我们的要求,并且说从前曾有人甫在其他寺院受戒,未及半日即向摩诃布瓦尊者再求皈依受戒,尊者向那位居士表示若只能持两个小时的戒,干脆别受戒,意谓持戒重于受戒。长老并开示谓修行要量己也要量法,譬如在家人经商为生却欲持“不持金钱戒”,只是自入窘境而毫无实益。长老也谓佛陀成就正觉,显发道迹,吾辈但应循道迹渡彼岸即可。长老的开示质朴无华而又发人深省。女众一向较富情感,在长老开示中,竟有人感动得低声啜泣。这次开示就在长老为法友们祝福后结束。当我们走到讲堂边,导游和受雇的司机都啧啧称奇地表示摩诃布瓦尊者已有很久未亲授信众三皈五戒,此番福缘真是不浅云云。9sG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由于南传佛教的比丘尼传承早在十三、十四世纪间即已断绝,故而僧众只有比丘和沙弥二众。在帕邦塔寺参观林区时,也游观了寺院外围的八戒尼、十戒尼的生活区。泰国的八戒尼带发修行,着白色上衣与黑色长裙,十戒尼则剃光头发而全身着白衣。关于八戒尼与十戒尼,过去我一直对于她们究竟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这一点有疑问,这次旅程中也曾向领队曾居士请教有关八戒尼与十戒尼在律制上如何定位的问题。依律制,佛教的出家人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只是处于观察期的学法女,尚难谓已真正出家。准此,八戒尼、十戒尼只是在家修梵行之优婆夷,而不能入于僧数。晚近,台湾佛教界颇有学者称八戒尼与十戒尼“不僧不俗”并呼吁南传教界恢复其比丘尼之传承。惟女众出家为尼依律必须二部僧中受戒,南传比丘尼传承既已断绝而北传比丘尼之授受是否如法如律尚有争议,欲求南传法脉恢复尼众传承,实有为难之处。再者,根据五分律卷第二十九(大正藏第二十二册第一八五页)的记载,瞿昙弥三次恳求出家遭拒。世尊曰“止!止!莫作是语(愿听女人于佛正法出家受具足戒)。所以者何?往古诸佛皆不听女人出家,诸女人辈自依于佛,在家剃头着袈裟衣,勤行精进,得获道果,未来诸佛亦复如是。我今听汝以此为法。”此外,中阿含第一一六经亦有相同的记载,即劝女人在家修梵行,不宜投身僧团,参以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一学处品所载,亦难谓女众在家修梵行系比丘尼传承断绝后所创设。综上所述,与其谓八戒尼与十戒尼之设为因应比丘尼传承断绝的权宜措施,不如认其为符合世尊原意之古制。经律一致记载,为使女人能参加僧团成为女性比丘,世尊制定了八敬法。然而,不但诸多比丘尼日久不耐奉行而促瞿昙弥要求佛陀改制,甚至有比丘尼敢公然辱骂上座长老。佛陀住世时,已有比丘尼视八敬法如无物,更何况是二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男女有别的事实尤其难以被事事讲求男女平等(女男平等?)的现代人理解信受。在台湾,颇有尼师自侍博学多闻,因着个人主观的烦恼,不惜将两性战争带入僧中,自己于法未得不坏净,宣说像法误人误己,还沾沾自喜于行菩萨道。倘若南传佛教恢复比丘尼的传承将带来与中国佛教一样的结果,吾人当断然拒却,以免正法再减损五百年。9sG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四月二十八日上午,法友们受了三皈五戒并聆听潘那维多长老的开示后,也请回了一些论述佛法的书籍,其中最珍贵的一本就是“ThemodeofpracticeofVenerableAcharnMum”(尊者阿迦曼的修习模式)。此书是“尊者阿迦曼传”的姊妹作,内容主要在阐述头陀行比丘行持的具体方法,原由摩诃布瓦尊者以泰文写成,而由潘那维多长老译成英文。笔者的英文程度不佳且此书的英译本中仍有多处直接爰用罗马拼音之巴利文字词,故而一时间尚难深入研读,但愿曾居士将其译成中文作为法布施以饶益众多求法者。由于供僧、皈依受戒、请法都十分顺利,当日下午法友们放松心情,在导游阿钦的带领下,畅游湄公河畔,品尝泰国乡下小吃的风味,也参观金碧辉煌的佛寺,其华丽犹如皇宫,与帕邦塔寺形成强烈的对比。说到这里,我想起在乌东泰尼机场时,同队的黎老师与一位泰国华侨谈及佛教,该名华侨略谓像帕邦塔寺这样朴实无华而以修行为重的森林道场在泰国也并不多见,而且大约在十多年前当地信众对此种学风还不无质疑与议论。根据我的印象,坐车经过曼谷市区所见到的寺院大抵都是雕梁画栋,十分具有艺术气息,如帕邦塔寺这样的丛林可能要到偏远的乡村或山区才能找到。我不禁想起一九九八年在原始佛教协会筹备会参谒的那位邬达摩法师,也是一位森林比丘,据悉是在阿姜查的道场(帕那那恰特寺)出家。若他日有缘,真希望也能去参访一番。当天下午法友们还专程到当地一家商店选购头陀伞。过去我曾在有关泰国短期出家的录影带中看过它,当时还不知道它的名称,只觉得看起来像蚊帐。这种伞打开后,直径大约在二公尺到三公尺间,伞柄可取下且伞顶有挂钩能县挂在树枝上,再将纱帐由上往下披盖,就可在山间林下露宿或静坐禅思。依律制的精神,女众并不适合独来独往于荒郊野外。女性法友请购头陀伞回来,也只宜供养出家人,不应独自到野外打坐。当晚,大家法喜充满地聚在会议室里进行法谈,一方面从戒律的规范提及女众与比丘来往时应注意之事项;另一方面,领队曾居士也谈到了因在家人不谙戒律而对出家人产生误会的真实事例。由于长久以来中国佛教不奉行佛制戒律,也不许在家人读律,因而在僧俗间的进退应对上造成一种近乎群盲相聚的情况。据我所知,出家难事中的“贼心入道”是指别有用心而出家如“须深盗法记”(参看杂阿含第三四七经,大正)及偷听僧团布萨诵戒内容这两种情况而言。由于僧团布萨时不但依次诵出戒律,与会比丘有犯有漏者也要发露忏悔,其内容往往涉及隐私,故禁止未受大戒者在场听闻。换言之,避免外泄的是僧众发露告白之内容,而非戒律。从制戒因缘来看,有许多戒律是因出家人言行不如法,被在家人讥嫌或告状,佛陀才制定下来的。在家人读律不但没有罪过,反而能了解佛时圣弟子们的生活实态,有很真实的临场感。律部对于有情众生的贪、痴、嗔与人性的阴暗面有深刻露骨的记述,读律一方面有助于自省,另一方面能避免僧俗间的误会与干扰。此外,一般信众尚无能力分辨所闻是否正法,也需要如佛陀教导波斯匿王的“先当亲近,察其戒行”,以戒律为判准,辨别师承的真伪良劣。 9sG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四月二十九日早晨,法友们照样赶早前往供僧并向摩诃布瓦尊者与潘那维多长老道别,表达诚挚的谢意。接着,搭车前往尊者阿迦曼纪念馆参观。由于路程大约有一百公里,我们到达时已是中午。从前略读“尊者阿迦曼传”,如今参观其纪念馆,默默看着遗物,不禁肃然起敬。9sG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尊者阿迦曼可能是二十世纪泰国最伟大的头陀行比丘,他一生的行谊记述在“尊者阿迦曼传”里,尊者的容貌庄严而隐露慑人之威,我私心猜想,佛时的大迦叶尊者大约就是有着类似的形貌与威仪吧?当日下午参观结束后,法友们就在纪念馆旁席地而坐,举行“尊者阿迦曼传”读后心得报告与讨论会。每位法友选取自己较有心得的章节,各抒所见。当晚七时许,我们搭机返回曼谷后,发生了一件有趣的小插曲。导游阿钦原先安排我们去一家著名的餐馆吃泰国菜,还特别推荐了一道名菜dom yam goon(明虾酸辣汤)。由于我平时就嗜吃辣味,闻言不禁食指大动。然而,进了那家餐馆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却是水族箱,其中有许多鱼虾在游动着。法友们见状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出质疑,担心是否以活虾下锅。几经犹豫,店方打烊收工,法友们也打消了大吃一顿的念头,大家各自逛街活动去了。当时,虽微感遗憾,但进而一想却又为之释然。法友们的疑虑与仔细正说明了大家对于持戒一事认真看待,绝不马虎。事后,我向黎老师谈起此事,彼此都有同感。 9sG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四月三十日中午搭机返国,抵达中正机场时,正下着大雨。法友们互道珍重,各自回家。这次赴泰供僧请法之旅虽自原订的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下旬一延再延,直到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才成行,但整个行程却十分顺利;前后将近半年的等待与准备,至此如愿以偿。回国后,沉浸在法喜中,同事中甚至有人觉得我从泰国回来变得沉默寡言,其实我是很自然地不喜欢那些言不及义的蜚短流长。这或许就是一种远离之乐吧?此刻,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回忆起供僧之旅的种种,不禁悠然神往,思绪飘向遥远的乌东泰尼。那灯下法谈、细雨轻雷、晨间供僧、林区巡礼...都令我永难忘怀,深愿他日有缘,重履斯土,更盼望贤圣僧伽能长住此间,使台湾成为真正的宝岛。

  优婆塞摩诃男合十07/07/20009sG佛教网 - 人生佛教网,以弘法利生为己任的权威佛教网站

上一篇:佛教辯證思維略析
下一篇: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