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797 [cf. No. 1484]

梵网经述记卷第一

发菩提愿未。答言已发若依此经。和上问七遮故。下经言。若欲受戒时。法师问言。现身不作七逆罪邪。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杀父母杀和上。杀阿阇梨。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若具七遮。即身不得戒。余一切得受戒。而瑜伽说。不说七遮者。作忏悔亦得戒故。非如声闻犯边罪已。更不得受。各据义故不相违。谓。此经中据不忏悔者说作七逆现身不得戒。论中据忏悔亦有受戒义故略不说。第四正作羯磨者。如瑜伽说。自此已后应作如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或次第欲于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受诸菩萨一切净戒。所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能受不。若能受。能授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能受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答。能授菩萨作如是问。乃至第三授净戒已。能受菩萨作如是答。乃至第三请证。如瑜伽云。受净戒已。能受菩萨不起于坐。能授菩萨对佛像前。普于十方现住诸佛及诸菩萨。恭敬供养顶礼双足。作如是白。某名菩萨。今已于我某菩萨所。乃至三说受菩萨戒。我某菩萨已某作证。唯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于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学者。于此某名受菩萨戒亦为作证。第二第三亦如是。受戒羯磨毕竟。从此无间。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住诸佛已入大地诸菩萨前。法尔相现。由此表示。如是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尔时十方诸佛菩萨。于是法尔之相生起忆念。由忆念故。正智见转。由正智见。如实觉知。某世界中某名菩萨。某菩萨所。正受菩萨所受净戒。一切于此受戒菩萨如子如弟。生亲善意。眷念怜愍。由佛菩萨眷念怜愍。令是菩萨希求善法倍复增长。无有退减。当知是名菩萨戒。启白请证如是。已作受菩萨戒羯磨等事。授受菩萨俱起供养。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顶礼双足。恭敬而退。如是菩萨所受律仪戒。于余一切所受律仪戒。最胜无上无量无边大功德藏之所随逐。第一最上。广说乃至。一切别解脱律仪。于此菩萨律仪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数分不及一。计分不及一。算分不及一。喻分不及一。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摄受一切大功德故

第二明自誓受戒者。如瑜伽说第四十云。又诸菩萨。欲受菩萨净戒律仪。若不会遇具足功德补特伽罗。尔时应对如来像前。自受菩萨净戒律仪。应如是受。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启十方一切如来已入大地诸菩萨众。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萨所。誓受一切菩萨学处。誓受一切菩萨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说已应起。所余一切。如前应知。然自受者。必先忏悔。要须得见好相。以此为限。若不得好相。不得戒故。此经下云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时。应一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菩萨形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现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见好相。是法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若千里内无能受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受得戒而要见好相

第六得舍戒缘。此复有二。一者得戒缘。二者舍戒缘。得戒缘者复有二种。一七众得戒缘。二菩萨得戒缘。七众得戒有二。一得戒差别。二具戒缘。得戒有二。一具戒。二余六众。得具戒者。诸宗不同。余六众。依一切有部。显十种不戒故。十诵律云。佛告诸比丘。十种受具足。一自然。二见谛。三善来。四自誓。五论议。六受重法。七遣信。八乞五德。九乞羯磨得。十三归。自然得者谓。佛独觉。正理论云。自然谓智以不从师。证此智时。得具足戒。问。何故不说阿罗汉自然得戒。唯说独觉得耶。答。独觉利根自然得戒。阿罗汉钝根故不说文。此中唯说大独觉非部行也。问。此自然得戒有表业不。若无表业。云何言无表离表而生。答。有表者是何时表。入观智时无身语表故。答。入观前表得此智时。转成根本能发无表。是故无表亦依表生。问。如何得知。得阿罗汉时。无自然得戒。答。有阿罗汉沙弥等故。如大庄严说云。曾昔时寺中有诸罗汉沙弥。乃至广说。又杂阿含经二十三云。此二沙弥是俱解脱阿罗汉。故知不得。问。自然得戒者先得五戒十戒以不。答。得尽智时一时顿得五戒及具。以利根故。有说。先得五戒后得具戒。如梯橙故。问。何故比丘尼无自然得。答。性行劣故。必无女身成大觉独觉故。见谛得者。如正理说三十七云。由得入正性离生。谓。五苾刍由证见道得具足戒。问。何故比丘尼无见道得戒。答。此诸女人多过失故。多烦恼故。是故无有见道得戒。问。何故五人见谛得戒。余苾刍不尔耶。答。此五苾刍。佛初转法轮。最初得见道。法住增故。问。何故五人最初得道。答。由本愿故。如世尊说。我于过去世中作国王。以身血气施罗刹。即发愿言。我当作佛时。先度五人。五罗刹者。今五苾刍是也。又菩萨过去作大鱼身五人先见。乃至广说。善来得戒。如正理云。由佛命善来苾刍。谓邪舍等由本愿力佛威加故。萨婆多毗婆沙二论云。三迦叶门徒一千人。舍利目连门徒二百五十人。皆善来得戒。自誓得戒者。如正理说云。由信受佛为大师。谓。大迦叶问。何故余人无自誓受得耶。答。信解薄故。论议得者。正理论云。善巧酬答所问。谓苏陀夷。此复云何。彼年八岁。来至佛所。佛问彼言。汝家何在。彼即答言。三界无家。佛知利根。虽年未满。令僧为授。非答问时。便得具戒。受重法者。正理说云。由敬受八尊重法。谓。大生主为最初也。问。彼大生主。从于谁边受重法。答。本是佛说。阿难为大生主说。彼大生主论阿难边受八尊重。如中阿含经二十八说。阿难白佛言。世尊。女人可得第四沙门果耶。因此故。女人得于此正法律中至舍家学道耶。世尊告白。止止阿难。莫作是念。若使女人得于此法中舍家者。令此梵行不得久住。阿难。犹如人家多女少男者。此家为得转兴盛耶不也。世尊。如是。阿难。若使女人于此法中舍家学道者。令此梵行不得久住。阿难。犹如稻田及麦田中。有秽草生者。必坏彼田。如是女人舍家学道。令此梵行不得久住。阿难白佛言。世尊。瞿昙弥大爱道。为世尊所饶益。所以者何。世尊。母亡之后。瞿昙弥大爱道掬养。世尊广说。乃至。佛告阿难。我今为女说八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形寿邪。云何为八尊师法。阿难。比丘尼当从比丘受具足。我为女人施设第一尊师法。阿难。比丘应半月。半月从比丘乞受教诫。此为第二若止住处。设无比丘者。不得受夏坐。此为第三比丘尼受夏坐讫。于两部众中当三事求见闻疑。此为第四。若比丘不听闻者。比丘尼则不得闻经律阿毗昙。若听闻者即得闻。此为第五。阿难。比丘尼不得说比丘所犯。比丘得说比丘尼所犯。此为第六。阿难。比丘尼若犯僧伽婆尸沙。当于两部众中十五日行不慢。此为第七。阿难。比丘尼受具足。虽至百岁故当向始受具足。比丘总下意礼拜恭敬承事。此为第八尊师法。尔时阿难。为彼大爱道。说八尊师法时。大爱道受八尊师法而得出家。佛告阿难。若女人不得于此正法律出家学道。正法当住一千年。今失五百岁。余有五百岁。毗尼母论二亦同此经。此中意说。受八法时得具足戒。如十诵云。优波离问波阇。受八重法。即是出家。成比丘尼。余尼云。问佛言。应现前作白四羯磨。问。若尔于时尼众既未满足。余者云何得戒。答。如萨婆多论云。十四年前八数度女。十四年后羯磨度之。又彼二云。成道八年后有白四羯磨。又五分云。五百比丘尼亦数法得。又毗尼母云。师法受具。中除憍昙弥五百诸女人。余一切不得师法受具遣信者。正理论云。由遣使。谓法授尼。五分云。淫女半迦尸。欲往兰若住处受具戒。贼众道路同取彼女。女闻此事时不敢去。佛听遥为受具先尼众中作本法竟。置受戒人于一处所将十尼众往兰若处。礼僧众足。尼羯磨师。为从僧乞僧羯磨师。乃至为作白四羯磨已。和上阇梨将十尼还至本处所。呼受戒人令礼众足。乃至广说。又毗尼母云。尼遣使受戒。中唯有一女。得此女颜容挺特。世所无比。若往者恐恶人抄掠。是佛所听。今时若有如是比者。可得遣使受戒乞五德者。正理论云。由持律为第五人。谓于边国羯磨得者。正理云。由十众。谓于中国此即通僧尼。尼受具中二部各十。所言五十者就极少说。若多若过于理无伤。三归得者。正理论云。由三说归佛法僧。谓六十贤部共集受具戒。解云。佛遣无学为说三归便得具足。毗尼母论二云。佛告憍陈如。若人出家者。当剃除须发。教如是言。我今尽形受归依佛法僧。我今依佛出家。婆伽婆是我师也。三语受戒如我所说解也。尊者阿若憍陈如游行到毗梨耆国。复到毗舍离国。毗舍离国中有毗梨耆人。二国族姓子舍在一处。此诸人等皆生念言。阿若憍陈如。于大沙门法中出家。行于梵行。我等就其出家学法共议论已。即便相将诣陈如所。头面礼足。白尊者言。唯愿大德听我等于如来法中出家修于梵行。阿若憍陈如听其出家。为说三语受戒。受戒已共诣佛所。陈如白佛言。此族性子等。求欲出家为其三语受戒。为得戒不。佛告憍陈如。此诸人等三语受戒。善得其戒。问。何故余人无三归得具戒。答。未制已前有三语受具。世尊制后无三语受具。因病比丘无人看侍。往白佛。佛告诸比丘。从今已去断三语羯磨。于十僧中白四羯磨听使受具。俱舍顺正理三十七显宗有十种得戒。同此十诵摩得勒迦十种得戒。一自然。二见谛。三问答。四三归。五自誓。谓大迦叶。六五众。七十众。八八重法。九遣信。十二部。谓尼毗无善来。善来以后更与受故。若依法藏部。四分律云。一善来。二上法。谓成无学证有余灭名为上法。即便得戒。如四分律云。若修道成阿罗汉果即名出家。受具足戒。而经说阿罗汉沙弥者非我所宗。三三归。四八敬。五羯磨。此说意言。自然是上法摄。见谛是善来摄。问答是羯磨摄。信佛为大师是善来摄。又宗不同。不须会释。若依大众部僧祇律云。四种受具足法。自觉具足。二善来。三十众。如律云。和上十众内不名受具。合十一人。四分但言十众。和上在中。四五众。若依化地部五分律有五种受具足。一自然。二善来。三三归。四八不可越。五羯磨。又毗尼母论云。比丘有五种受具。一善来。二三语。谓三归。三白四羯磨。四佛敕听受具。谓善问答也。五上受具。谓阿罗汉果名上受具。比丘尼亦有五种受具。一随师教行。谓受八敬法。二白四羯磨。三遣使(如前)四善来。五上受具能成就。不作一切诸恶。又萨婆多论第二云。凡七种受戒者。见道受戒。二善来得戒。三者三语得戒。四者三归受戒。五者自誓受戒。六者八法受戒。七者白四羯磨。于七种中见谛得戒。唯五人得。余更无得者。善来得戒。三语三师。佛在世得灭后不得自誓。唯大迦叶一人得。更无得者。八法受戒。唯大爱道一人得更无得者。白四羯磨戒。佛在世得灭后亦得。如是七种得者。问答广释。具如彼说。今依大乘十种得戒中。除自然得。余同一切有部。今大乘中无自然得戒。谓。佛世尊。曾于三大无数劫中。具足三种清净律仪。非今日得。若大独觉。虽今已得阿罗汉。而未得具戒。以未受故。如余阿罗汉沙弥。此亦如是。故瑜伽论五十三说。或复有一。唯自然受。除苾刍律仪。何以故。由苾刍律仪非一切堪受故。若苾刍律仪非要从他受者。若堪出家。若不堪出家。但欲出家者。便应一切随其所欲自然出家。如是圣教便无轨范。又释大独觉有自然得戒。而论说言苾刍律仪。无自然者。多分而说。唯大独觉有自然得戒。余必无故。所余九种皆名从他得。要待他力而得戒故。如萨婆多论云。问。七种戒。几种他得。几种目得。答。六从他得。一须分别见谛得戒。以根本而言。以佛说法故。证得圣谛。名从他得。自以忍智。明照真谛。而得具戒。即名自得。准此论文。唯除独觉。自余皆从他得。第二得戒缘者。有通有别。通缘者。谓二圆满。是为通缘。一自圆满。二他圆满。自圆满者。复有五种。一善得人身。谓。成就男得或得女根。二生于中国。三诸根具足。四胜处净信。谓于如来及毗奈耶得净信心。五离诸业障。谓能远离五无间业等。他圆满者。复有五种。一诸佛出世。二说正法教。三法教久住。四法住随转。谓证正法者。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五他所哀愍。他谓施主。彼于行者起哀愍心惠施资具。具女瑜伽二十一。第二别缘者。若依四分。具四缘得戒。一羯磨者。谓比丘受大戒僧数满足。二白四羯磨成就教法缘。三得处所者。结界成就。四住比丘法中者。年满二十。身无遮难。又毗尼母第二云。复有五处白四羯磨受戒满足。一和上。二阿阇梨。三众僧具足。四性调顺。五诸根具足。无诸障碍。是名五处受戒具足。今依大乘。未见成文。而理言足同。四分律意。身无遮难者。如瑜伽论五十三说。问。由几因缘。虽乐欲受苾刍律仪。而不应授。答。毗有六因。一意乐损害。二依止损害。三男形损害。四白法损害。五系属于他。六为护他故。具说如彼。问。善等三性心何心发戒。答。三性心中皆能得戒。以具缘故。如萨婆多论第一云。问。为善心中得戒。为不善心中得戒。为无记心得戒。为无心中得戒。答。一切尽得。问。善心得戒其义可见。不善无记心云何得戒。答。且如有一先起善心起身语表业白四羯磨时。或起贪等。或无记心。于此心中成就戒色。其义云何。今依大乘。近因等起心相应思上假立表业。此相应思熏成种子。第三羯磨时。虽住不善无记之心。而由具缘力。今彼思种功能增长。依此思种假立无表名为得戒。问。既起不善心。云何善种而得增长。答。由具缘力故。而得增长。问。若自相续缘可言具缘增自种。具缘他所成自种不能长。答。自种不托缘。应言不增长自种。托缘生缘他增自种。问。自种托缘他生缘增自种。亦可解。或他缘起他解除自惑。答。断惑遣自迷他解不能断起戒。要托缘他缘得增长(云云)入无心时亦得戒者。如不还沙弥欲受具戒。具其衣钵诣大众所。礼拜乞戒白四羯磨。时入灭尽定前因等起思所熏种功能增长。依此假立无表律仪。所余六众得戒因缘。随其所应如理应思

第二得菩萨戒。此有二种。一自誓受得。二从师得。如前已说。又具四缘方得净戒。一者已发大菩提愿。二者遇善友。谓。遇已发大愿诸菩萨等。三者远离七逆。如后又说。四者羯磨成就。如是四缘得菩萨戒。此据从师受者而说。若自受者。唯有三缘。除遇善友。问。菩萨何时发戒。答。第三羯磨时方乃发戒。第二舍戒缘。如瑜伽论五十三说。问。有几因缘。苾刍律仪受已还舍。答。或由舍学处故。或由犯根本罪故。或由形缺二形生故。或由断善根故。或由弃舍众同分故。苾刍律仪受已还舍。答。正法毁坏。正法隐没。虽无新受苾刍律仪。先已受得当知不舍。所以者何。由于尔时秽恶正起。无一有情。不损意乐。能受具戒。况当有证沙门果者(解云)比丘尼正学勤策男女。当知菩萨亦尔。故不别说。又彼论云。若近事男律仪。当知由起不同分心故。善根断故。弃舍众同分故。受已还舍。正法没时。如苾刍律仪道理当知。近事男律仪亦尔。若近住戒。由日出故。发不同分心故。于中间舍众同分故。受已复舍。舍菩萨戒。二缘四缘。受已还舍。二因缘者。如瑜似论第四十云。略由二缘。舍诸菩萨净戒律仪。一者弃舍无上正等菩提大愿。二者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言四缘者。如彼七十五说。又舍因缘略有四种。一者决定发起不同分心。二者若于有识别大丈夫前故。意发起弃舍语言。三者总别毁犯四种他胜处法。四者若以增上品缠总别毁犯。随顺四种他胜处法。由此因缘弃舍菩萨净戒律仪。若有还清净受心。应还受得(解云)第一第二是前二中第一所摄。后之二种第二所摄。随顺他胜处者。谓十重中前之大种。如是六种亦共二乘。或可不定故。名随顺。又随顺者。谓随顺他胜处诸方便等。名为随顺他胜处法。具依前释所言。舍者但舍功能而不舍体。如本业经下云。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有犯不失。问。若舍菩萨戒必舍比丘戒。设舍比丘戒必舍菩萨戒。答。应作四句。有舍菩萨戒而不舍比丘戒。谓。退大菩提心而不舍比丘戒。有舍比丘戒而不舍菩萨戒。谓下中缠犯比丘根本罪。或有俱舍。谓上品缠犯。初四重俱不舍者。谓除前相。如菩萨戒。对比丘律仪。如是菩萨戒。对余六众。当知亦尔

第七持犯差别者。略有八门。一品类差别。二共不共差别。三广大差别。四甚深差别。五止作差别。六因差别。七果差别。八意乐差别。品类差别者。谓声闻乘唯制律仪戒。今此菩萨具三净戒。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共不共殊胜者。如无性摄论七云。共不共殊胜者。谓诸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故。与诸声闻共相似遮罪。有现行故。与诸声闻不共。于此学处有声闻犯菩萨不犯。有菩萨犯声闻不犯。菩萨具有身语心戒。声闻唯有身语二戒。是故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以要言之。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修学。知是应知说名为共不共殊胜。无性释云。杀盗淫等所生名性罪。断生草等。非贪等生。说名遮罪。菩萨戒中观有利益而无罪者。一切应修声闻。不尔又诸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谓唯内起欲恚害等诸恶寻思不为发起身语二业。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者。谓能利益安乐有情。不为发自起贪等烦恼。如是一切菩萨应修。又瑜伽论四十一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将护他故。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诸有情类未净信者。令生净信。已净信者。令倍增长。于中菩萨与诸声闻应等修学。无有差别。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尚不弃舍将护他行为。令有情未得信者。信信者增长学所学处。何况菩萨利他为胜。当知是天从多分说。若尽道理。于遮罪中亦有不共。且如威仪戒。若见由衣不齐有利益菩萨。此中不整衣如是等类。准此可知。又瑜伽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为令声闻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于中菩萨与诸声闻不应等学。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不愿利他。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可名为妙。非诸菩萨利他为胜不顾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得名为妙。如是菩萨为利他故。从非亲里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恣施家应求百千种种衣服。观彼有力无力随其所施。如应而受如说求衣求钵亦尔。如求衣钵。如是自求种种丝缕。令非亲里为织作衣。为利他故。应畜种种憍世邪衣诸坐卧具事各至百。乃至广说。广大差别者。如摄论云。由四种广大故。一种种无量学处广大故。二由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三由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故。四由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故。释曰。种种无量学处广大者。谓诸菩萨所学尸罗种种品类无量差别。所以广大。摄受无量福德广大资粮者。谓此尸罗能摄无量福德资粮。所以广大。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者。谓此尸罗摄诸有情此世他世世出世间舍恶摄善。若因若果饶益意乐。所以广大。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者。谓此尸罗建立大菩提。所以广大。诸声闻等无如事是。四甚深差别者。如摄论云。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行杀生等十种作业。而无有罪。生无量福。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又诸菩萨现行变化身语两业。应知亦是甚深尸罗。由此因缘。或作国王。示行种种恼有情事。乃至广说。释曰。由此品类方便善巧者。谓诸菩萨悲愿相应后得妙智。行杀生等十种作业而无有罪等事者。谓爱乐善法增恶不善见诸邪见性说名后三。依止此故行杀等七而无有罪。生无量福。速证菩提。或行前七。不起后三。大数言十。或已伏除。为试彼力故。心暂起不能招苦故。无有罪。能助道故。生无量福。又瑜伽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摧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谓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众。或复欲杀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当堕地狱。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彼受无间业。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此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萨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而取多物。执为己有。从情受用。菩萨见已起怜愍心。于彼有情。发生利益安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令受用。如是财故。当受长夜无义无利。由此因能所夺财宝。若僧伽物还复僧伽。乃至广说。又如菩萨处在居家。见有母已现无系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菩萨见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心。行非梵行。虽习如是秽污之法。而无所犯多生功德。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梵行。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乃至剜眼等难。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正知说于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惟故说妄语。以要言之。菩萨唯观有情义利非无利义自无染心。唯为饶益诸有情故。覆相正知而说异语。说是语时。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乃至广说。决定毗尼经云。佛告忧波离。汝今当知。声闻乘人有异方便。有异深心。持清净戒。菩萨乘人有异方便。有异深心。持清净戒。忧波离。声闻乘人虽净持戒。于菩萨乘不名净戒。菩萨乘人虽名净戒。于声闻乘人不名净戒。云何名为声闻乘人虽净持戒。于菩萨乘人不名净戒。优波离。声闻乘人不应乃至一念起于一念欲更受身。是则名为声闻乘人清净持戒。于菩萨乘最大破戒。名不清净。解云。谓诸菩萨有利益处。方便受身。起种种欲。摄受有情。出不善处。安置善处。答诸菩萨不以其欲摄受有情。弃舍有情。即是破戒。此中意说。在家菩萨非出家菩萨。出家菩萨为护圣教。是故不得行非梵行。又云。优波离。菩萨乘人。于无量劫堪忍受身。不生厌患。是则名为菩萨乘人清净持戒。于声闻乘最大破戒。不名清净。云何名为菩萨乘人持开通戒。声闻乘人持不开通戒。优波离。菩萨乘人以初日分有所犯戒。日中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以日中分有所犯戒。于日后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广说乃至以后夜分有所犯戒。于日初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以是义故。菩萨乘人持开通戒。声闻乘人持不开通戒。菩萨不应生大惭愧。亦复不应生大悔缠。优波离。声闻乘人数数犯罪。即时破失声闻戒身。所以者何。声闻乘人。应当持戒断一切结。如救头燃。所有深心为涅槃故。广说乃至。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或有欲相应心而犯于戒。有痴相应心而犯于戒。世尊。菩萨犯戒于欲相应心嗔相应心痴相应心。何者为重。尔时世尊告优波离。若有菩萨如恒河沙劫欲相应心而犯于戒。或有菩萨因一嗔以而犯于戒等住菩萨大乘之道。因嗔犯者当知最重。所以者何。因嗔恚故。能舍众生。因贪欲故。于诸众生而生亲爱。优波离所有诸结能生亲爱。菩萨于此不应生畏。所有诸结能舍众生。菩萨于此应生不畏。广说乃至。大乘之人因欲犯者。我说是人不名为犯。因嗔犯者我说是人名为大犯。名大过患。名大堕落于佛法中。是大留难。若有菩萨无有方便。欲相应心而犯于戒。生于怖畏。于嗔犯戒不生怖畏。若有菩萨而有方便。恚相应心而犯于戒。而生怖畏。欲相应心而犯于戒。不生怖畏。又本业经说。嗔心犯戒即便失戒 第五止作差别者。谓声闻戒多是止持。虽有作持。而止持为宗。若菩萨戒通止作持。言止持者。谓声闻共戒。言作持者不共声闻。如不往听法即有所犯。往听无犯。又作看病即无所犯。不看即犯。如是等类。作即无犯。止即有犯。复有差别。谓声闻戒准遮身语。若菩萨戒通遮三业 第六因差别者。谓菩萨于大菩提愿。大悲为因。第七果差别者。谓菩萨戒。无上大菩提以为果故 第八意乐差别。不共二乘何等意乐。谓有六种。一无厌意乐。二广大意乐。三欢喜意乐。四恩德意乐。五无染意乐。六善好意乐。无厌意乐者。谓诸菩萨假使经于殑伽沙等生。是一一生殑伽沙等大劫寿量。于此长时诸资生具常所匮之。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盛火恒在其中。行住坐卧。虽能修习一刹那戒。如是修习所有戒聚。究竟满足。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名为菩萨无厌意乐。广大意乐者。谓诸菩萨修习戒时。展转相续。无一刹那有退有断。乃至究竟坐菩提座。是名菩萨广大意乐。欢喜意乐者。谓诸菩萨修习戒时。于此所摄诸有情所生大欢喜。是诸有情由此所摄。虽生欢喜。犹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乐。恩德意乐者。谓诸菩萨修习戒时。观此所摄一切有情。于我己身有大恩德。不见己身。于彼有恩由。资助我无上菩提故。是名菩萨恩德意乐。无染意乐者。谓诸菩萨修习戒时。虽于无量诸有情所兴大戒福而不希报恩。当来果报是名菩萨无染意乐。善好意乐者。谓诸菩萨修习戒时。所有果报施诸有情。不自为己。又以此福。共诸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善好意乐(具如对法论十二)

第八犯已还净。此有二种。一犯他胜处法。二犯轻垢。如下经说。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日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发到礼三世千佛。须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见好相者佛来摩顶。若见光明花种种异相。便得罪灭。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而得增益受戒。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手忏悔灭。若依瑜伽论。与此少异。故彼四十说。若用耎中品缠毁犯四种他胜处法。不舍菩萨戒上品缠犯。即名为舍。若诸菩萨毁犯四种他胜处法。数数现行而无惭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当知说名上品缠犯。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如诸苾刍犯他胜处法。即便弃舍别解脱戒。若诸菩萨由此毁犯弃舍菩萨净戒律仪。于现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苾刍住别解脱戒犯他胜法。于现法中不任更受。又彼论四十一说。若诸菩萨以上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失戒律仪。应当更受。若中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应对于三补特伽罗。或过是数。应如发露除恶作法先当称述所犯事。名应作是说长老专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违越菩萨毗奈耶法。如所称事犯恶作罪。余如苾刍发露悔灭恶作罪法。应如是说。若下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及余违犯。应对于一补特伽罗发露悔法。当知如前若无随顺补特伽罗可对发露悔除所犯。尔时菩萨以净意乐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如是于犯还出还净门上品缠犯他胜法。即失戒者未知犯已。至心悔过戒还生不。答。自有两释。一云。不能还生。而大方等陀罗尼经说。若不还生无有是处者。并依下中品缠犯者而说。上品犯者必无还生极恶烦恼而损害故。又彼经中依罪灭义。而密意说言。若不还生无有是处。劝令下劣生欢喜心故。一云。上品缠犯彼戒还生。所以者何。圣教正理为定量故。圣教者如大方等陀罗尼第一说。行此法已。若有众生。犯五逆罪身有白癞。若不还差无有是处。若菩萨四戒。沙弥戒。式叉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如是诸戒。若犯一一戒。当一心忏悔。若不还生。无有是处。除不至心。所言理者。谓受戒时有殊胜思熏成种子。依此种子假立无表。若犯他胜法。即彼种子无遮止用。名舍律仪种体不舍。若有犯已至心发露生极悔心后终不犯。何能不起防护功能。既发功能是名为戒。名为还净。如起邪见断善根者。后起疑心。或起正见。还续善根。乃至一生离染得果。此亦如是。还起功能遮止恶行。名戒还生。准此教理。虽犯他胜法有还净理。比丘等戒当知亦尔。如瑜伽论九十九说。最初罪聚虽可还净。然唯依二补特伽罗非为一切无有差别。此可还净。是故彼胜不立而还净聚中。解云。二补特伽罗。谓佛在世时难提比丘。如来灭度后一百年。胁尊者时那陀比丘。此二比丘犯已无覆藏心。许与羯磨还住僧中。具如毗尼母论第三说。由此当知。不舍种体。但舍功能。还生净戒。余亦如是。至心悔除功能还生

第九明校量胜劣者。谓诸菩萨有漏净戒超诸世间所有善品。亦过一切声闻独觉所有净戒。及诸功能。如大般若经第五百八十六说。又满慈子。初发无上正等觉心。一菩萨戒至邬波尼杀昙分倍亦复为胜。假使世间一切有情皆具成前五神通。彼所有戒于发无上正等觉心诸菩萨众初发心时。一菩萨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不及一。复次满慈子。一切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净戒。于发无上正等觉心诸菩萨众初发心时。一菩萨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云何菩萨有漏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舍利子言。声闻独觉无漏净戒。唯求自利回向涅槃。菩萨净戒普为度脱无量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萨有漏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如日轮出放大光明。荧火等光悉皆隐没。如是菩萨修行净戒回向趣求一切智智。普胜一切声闻独觉回向涅槃所有净戒。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何缘菩萨有漏净戒普胜异生声闻独觉所有净戒。舍利子言。菩萨净戒普为利乐一切有情回向趣求一切智智。异生声闻独觉不尔。是故菩萨有漏净戒。普胜声闻独觉净戒。又第五百八十七说。满慈子。如有二人作大方入深山窟求无价宝。彼入未久便见两边有诸少价金银等宝。俱见不取。渐次前行。复见两边有多价宝。一见贪著荷负而还。一见不取。更复前进。至极胜处。获无价宝。恣意持还。多所饶益。如是菩萨作方便。求证无上正等菩提。欲为有情作大饶益。趣入佛法。略有二种。一有菩萨无方便善巧故。虽闻世间种种善法心不贪染。而闻二乘所有功德心便爱味。由爱味故精勤摄受。远离所求一切智智。退失无上正等觉心。如彼初人。二有菩萨有方便善巧故。初闻世间种种善法。心不贪染。次闻二乘所有功德。亦不爱味。由不爱味故。便不思惟。便不修习方便厌舍。所以者何。此诸菩萨知世善法多诸过患。不能究竟自利利他障碍所求一切智智。声闻独觉功德善根。虽出世间而但自利不能普利一切有情。亦障所求一切智智故。不爱味。亦不思惟。不乐修习。由斯超越彼二乘地。勤求无上正等菩提。渐次证得一切智智。如彼后人

第二能诠教体者。文义为体。如瑜伽论八十一云。云何为体。谓契经为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二种总摄一切所知境界。广如杂集记会。第三摄教分齐。复有二种。一摄教分齐。二翻译时代。第一摄教者。十二分中方广因缘分摄。三藏之内契经调伏。说心地等契经藏摄。正说戒法是调伏藏摄。二藏之中菩萨藏摄。三时教中第三时摄。了义说故。第二翻译时代者。诸德相传云。真谛三藏将菩萨律藏。拟传东华。南海上船。船将欲没。省除余物。犹不能浮。即去律本。船方得进。三藏叹曰。菩萨戒律汉地无缘。深可悲矣。又昙无谶法师。于西凉州。时有沙门法进等。求菩萨戒。请翻戒本。法师曰。此国人等。性多狡猾。又无刚节。岂有堪为菩萨道器。遂不与授。进等苦请不获。遂于佛像前立誓要期。苦节求戒。七日才满。梦见弥勒亲与授戒并授戒本。并皆诵得。后觉梦已见参法师。法师睹其相异。乃喟然叹曰。汉地亦有人矣。则与译出戒本。今别行地持本首安归命颂是也。此与进梦所诵文义符同。由可知古德有感。圣迹有应。神功莫知。妙用不测者矣。今此经者。于大秦姚兴弘始三年。有西方三藏。名鸠摩罗什。此云童寿。诵此菩萨心地一品。于时有沙门道祥等八百余人。请罗什法师求菩萨戒。遂于逍遥园。又云。于草堂中。共学士翻译出经论五十余部。今此经最后什法师自诵出。而共译之。惠融等笔受。亦同诵持。仍别录出此下卷之中偈颂已后所说戒相。别为一卷。名作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一卷。首标受菩萨戒羯磨等云。此羯磨出梵网经律藏品内虚舍那为妙海王及王子受菩萨戒法

第四教所被机者。正为菩萨。兼为不定性二乘。彼发心已亦入此戒故。又普为一切有情。无偏党心故。但所化生取缘不同耳

经。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 释曰 自下第五正释。本文大判有三。一略叹戒德。二尔时释迦下广释戒相。三佛子善听下结叹劝持。此即第一略叹戒德有。十一行半颂即分有二。一有六行颂标宗叹德。二有五行半戒德劝持。前中有三。一有两行半显身差别。二有两行半略开戒品。三有一行举喻叹德。身差别中。复分有三。一有一行半三身差别。二有两句一时成道。三有两句摄化归真。前中有三。此即第一显本身。此中有说。卢舍那佛是自受用身。千释迦是他受用身。百亿佛是变化身。有说。卢舍那是他受用身。有分限故。余之二身皆是化身。粗细不同。分为二种。有说。卢舍那及千亿佛是他受用。粗细分二。今依初释。论说。最后身菩萨。在大自在宫。成等正觉故。莲花藏世界者。此其是也。若不尔者后身菩萨何处成佛。菩萨成佛。唯说依此莲花藏界。或自在宫。由此应知。舍那遍照自受用身。即余二身无遍照用。问。若尔云何余众得见。答。由佛加被力能令得见。各随根机所见各别。问。自受用身遍周法界。如何说言俱来至我所。答。随所化宜。摄化归真。现似来去。实无去来。问。若尔何故唯百亿国。答。随一千佛化但言百亿。理实而言。一一国土入一切佛刹。又一花藏世界一一微尘中。悉现诸佛刹。如天帝网展转无尽。皆卢舍那转法轮处故。为简迦叶余诸世尊故言我。今又简余经化佛所说故言我。今虽诸法无我而显自在我故言我。今又言说易故。顺世间故。离怖畏故。显具德故。假说我名。又佛有法界大我故说我言。如大乘庄严论云。言清净空无我。佛说第一我。诸佛我净故。故佛名大我。释曰。此偈显示法界大我相。清净空无我者。此无漏界由第一无我为自性故。佛说第一我者。第一无我。谓清净如彼清净如即是诸佛我之自性。诸佛我净故。故佛名大我者。由佛此我最得清净。是故号佛以为大我。由此义意。诸佛于无漏界建立第一我。是名法界大我相。方者正也。正坐花上。又方者得坐花座令取正义。莲花台者。谓佛依持十八圆满中依持圆满。如菩萨藏经说。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之所建立大宫殿中。无性摄论第十释云。譬如世间宝庄严具众宝庄严。此佛净土所依大宝红莲华王。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如地轮等依风轮等。如是净土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之所建立。此红莲华。于众花中最为殊胜。是故说名大宝花王。或即如来说名大大王大法王故。此红莲华是佛依处。从主为名。所建立者。谓佛净土。依此花王长时相续无有间绝。此句显示依持圆满。若依大智论有三花。一人中莲华。十叶以上。二天上莲花。百叶以上。三菩萨莲花。千叶以上。今显佛莲花无有限量。如花严经说。有大莲花座。一一花叶皆遍周法界

经。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 释曰。第二他受用身。有一千佛

经。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 释曰。第三百亿佛。此中百万为亿。若依此经有千叶花。一一花上各有百亿国。一四天下以为一国。即有千个百亿。而杂集论言。百俱胝日月。百俱胝苏弥卢山。为一三千大千世界。同成同坏者。盖依一花世界而说。理实有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同坏同成。此据随化。但言千等。理实一佛化十六界。又由愿力说化大千

经。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 释曰。第二一时成佛道。谓一本身及千百亿一时成道菩提名觉。成觉之树名菩提树。然七佛成道其树各别。如长阿含经第一云。毗婆尸佛坐波波树下成最正觉。尸弃佛坐分陀利树下成最正觉。毗舍浮佛坐婆罗树下成最正觉。拘楼孙佛坐尸利沙树下成最正觉。拘那含牟尼佛坐乌暂婆罗树下成最正觉。迦叶佛坐尼拘律树下成最正觉。我今坐钵多树下成最正觉。大乘同性经云。此菩提树王高无边恒河沙佛刹微尘数世界纵广正等。云何菩萨往诣树下成最正觉。如密迹力士经第三说。菩萨六年苦行。到闲静处流河水际。洗身清净度河水去。往至他处而独立。乌有弥迦女。名善荫。构于头牛而取其乳。展转相饮取后淳湩用煮乳糜在釜跳上数十丈。其女怪以梵志占之。临成佛者乃应眼耳。时女诣菩萨所。及六百天龙鬼神。各各赍食珍异甘膳诣菩萨所。各自启曰。唯愿垂愍受是供养。于时菩萨受善荫乳糜服食。亦取一切六方天龙鬼神示现皆食。诸来施者各自见独受其食。不见他人。尔时菩萨往诣菩提树。坐树王下。于其足底生千辐轮相。足出光明。遍照佛国土。一切地狱畜生饿鬼一切众生苦恼休息。又有一人名日吉安。遥住视菩萨因求好草。手执此草诣菩萨所。以此好草贡与菩萨。稽首足下。即发无上正真道意。尔时菩萨以授好草布佛树下。时八万四千天子等。睹菩萨布坐。希奇心中。忻然寻设八万四千师子之座。是诸天子各不相见。亦不相知。心自念言。菩萨独处乘师子座成最正觉。时诸人天见彼菩萨或见坐于宝净莲花师子之座。或见在地。或在虚空师子座上或见在贝多树。或见在忉利天上尽度树下。或见在众宝树下。或见在七尺诸佛树下。乃至或见八万四千由旬树下坐。具说如彼。问。如何本身坐菩提树。答。此菩提树即莲花藏界。莲花藏界即菩提树。又此唯显百亿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非本身佛。亦非千佛

经。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 释曰。第三摄化归真。如是千百亿是卢舍那佛之所化。皆以舍那为其本身

经。千百亿释迦至俱来至我所 释曰。第二有两行半颂。略开戒品有二。一有一行一句本身略开。二有一行一句化佛略诵。此即第一本身略开有二。此即第一听众来集

经。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即开 释曰。第二本身略开。言甘露者。即是涅槃。于涅槃中离死所依蕴名为甘露。如是妙戒为涅槃门。以此为依起无悔等。乃至依定发如实惠。得涅槃故。如杂集论第八言。何故此灭复名甘露。离蕴魔故。永离一切死所依蕴故名甘露。又说。由此律仪能速远离生死苦故。又说。云何身语随顺现行。由能随顺涅槃得故。谓能随顺得涅槃得能引圣道故。所言开者。谓宣示他故

经。是时千百亿至四十八 释曰。第二化佛略诵。此中千佛及百亿佛各诵本师戒

经。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 释曰。第三有一行颂举喻叹德。先喻。后法。此即举喻。此中日月喻除灭诸恶。璎珞珠喻修集诸善。饶益有情譬如日月能破诸闇。摄律仪戒离自黑闇。摄有情戒能除他闇。闇有二种。一恶业果闇。二生死闇。此戒能破诸身语恶及恶趣闇。如戒经说。譬如明眼人能避阴恶道。世有聪明人。能远离诸恶。除生死闇者。由此展转趣涅槃故。如大智论第十五云。死闇冥中戒为灯明。又如世间有璎珞珠有其二义。一庄严身。戒亦如是。庄严行者。如增壹说。戒如璎珞身现众好相故。二者能感财宝。戒亦如是。一切妙行因此而起。如大智论云。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于地。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若人弃舍此戒。虽居山苦行。食果服药。与禽兽无异。或有人但依水为戒。或著草衣。或著木皮衣。受行苦行。空无所得。若有人虽处高堂大殿好衣美食。而能行此戒者。得生好处。乃得道果。又增一经说。夫禁戒者。犹吉祥瓶。所愿便克。诸道品法皆由戒成。此显摄善法戒。又如意珠有八功德。戒珠亦尔。如萨遮尼揵子经第三说。如摩尼宝有八功德。一于黑夜闇放大光明。能照一百由旬。至于夏日众生患热。以摩尼宝放光触身得清凉故。二转轮王若行旷野无水之处。众生饥渴时。摩尼宝即施八味具功德水充足饥渴。三者王有所须一切皆从摩尼宝出。四者彼摩尼宝有八楞。一一楞中出种种光。谓青黄赤白颇梨红紫。五者彼摩尼宝在所。能令一百由旬所有众生。必离病苦。当得定心。所作善心。无空过者。六者彼摩尼宝所住境界。无诸毒龙能放毒气。电风恶雨损害众生。七者一切山川溪峪沟涧泉水干竭悉令还服。树林草木花果枯悴能令滋茂。八者彼摩尼宝所在之处。人民无有疾疫诸毒非时死者。至于畜生相啖食者不起害心。具如彼经。如如意珠。戒珠亦尔。有八功德。一除生死闇。二定水充满。三生长善法。四能放光明。五除身心病。六离法毒害。七憔悴福林令得茂盛。八能令众生无损害心

经。微尘菩萨众由此成正觉 释曰。第二显法。谓由此戒除恶修善得成正觉

经。是卢舍那至受持戒 释曰。第二有五颂半诫听劝持。此中有五。一有一行颂叹胜劝持。二有两句劝持传说。三有三句诫听。四有两行三句劝信。五有两句结劝。此即第一叹胜劝持。上二句叹胜本身所诵此戒胜也。后二句劝持戒法尊重可以以顶戴

经。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 释曰。第二劝持传说。欲令此戒尽未来际不断绝故。转授余人

经。谛听我正诵至木叉 释曰。第三有三句诫听。属耳专注。领所说义。名为谛听

经。大众心谛信至已成佛 释曰。第四劝信有三。一有三句信已当成佛。二有一行颂信戒具足。三有一行颂信同佛位。此即第一信已。当成佛信此戒故我当成佛

经。常作如是信至摄佛戒 释曰。第二有一行颂信戒具足。由有此戒。所余声闻等一切戒品。悉皆具足。诸所有戒皆入此故。由此道理。一切有心皆应受佛戒。又普劝言。一切皆应受。如下经说。但解法师言者。尽受得戒。又一切皆有理佛性故。皆应摄受

经。众生受佛至诸佛子 释曰。第三信同佛位。谓因戒善合有处当来恒沙功德。于因说果。因同大觉。如涅槃经说。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应前心难当绍佛位名真佛子

经。大众至我诵 释曰。第五结听

经。尔时释迦牟尼至成无上觉 释曰。自下第二广释戒相。有二。先因缘。后告诸下广释戒相。前中有四。一成道。二结戒。三放光。四集众。成道中有四。一显时。二辨名。三明处。四成道。尔时者显时。谓已成佛时。正说戒时。已说心地时。释迦牟尼佛者标名。释迦姓也。牟尼别名也。佛德号也。释迦此云能。劫初有王名平等意。姓刹帝利(云此田主)乃至彼有子孙王名茅草王。王有息名大茅草。如佛本行经第五说。大茅草王无子。以其王位付诸大臣。出家成就。四禅具足。五通得成。王仙寿命极长。至年衰老不能远行。时彼弟子欲往东西求觅饮食。取好软草安置笼里盛。其王仙悬树枝上。畏诸虫兽来触。王仙弟子去后有一猎师。遥见王仙谓是白鸟。遂即射之。仙既被射。有雨滴血出堕于地。即便命终。彼弟子来见彼王仙被射命终。复见血滴。焚烧王仙。将骨起塔。时雨滴血生二甘蔗牙渐渐高大。至甘蔗熟。日炙开剖。一茎生一童子。一茎生一童女。端政可喜。世间无双。时诸弟子念言。今此两童是王仙种。养护看视。报诸臣知。时诸大臣闻已欢喜。迎二童子。将还入宫。召解相师教教令占相。并遣作名相师云。此既日炙熟甘蔗开而出生故。一名善生。第二复名甘蔗生。又曰。炙甘蔗出亦名日种彼女因缘一种无别故名善贤童子。幼少年立以王女。至长大拜为第一妃王。第二妃绝妙端政生四子。一名金色。二名炬面。三名象众。四名别成。其善贤妃唯有一子。名曰长寿。端政可喜。其善贤妃。至于王边白言。大王。我今从大王乞求一愿。王言。随意。从心所欲。妃重白王言。大王自在若与我愿不得变悔。王言。我与妃心之所愿后若悔者。当令我头破作七分。妃言。大王四子摈出于国。遣我所生子长寿为王。岂不善哉。至明清旦。王敕四子。今可出去。我治化内不得居住。时四子母母妹及大臣等白王言。乞我等随王子去。王言。随意。王子受王敕已向北方到雪山下。至山南面见下。宽平无诸坑坎。旧有一仙。名迦毗罗。在中居止。王子见已。于此造城治化。王召国师言。四子今在何处。答言。大王王子存北方。已生男女。大好治化。能立国计。是故立姓为释迦。于迦毗罗仙处所住故。因城立名故名迦毗罗城。时三子没后唯有一子在。名尼拘罗(此云别成)为王。王生一子。名曰拘卢。拘卢王生一子。名瞿拘卢。瞿拘卢王生一子。名师子类。师子类王生四子。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名甘露饭。有一女。名甘露味。其净饭王以绍王位。还在父城。时迦毗城不远复有一城。名曰天臂城。有一释种长者。名为善觉。大富多财。如毗沙门王宫殿。无异时彼长者有八女。时王遣使迎取八女。至于宫已即纳二女为妃。二女者。第一名意第。八名摩诃波阇波提(此云大惠)自余六女。而与三弟(第一夫人生于太子)从此立姓名释迦也。复云能。牟尼此云寂 三初坐菩提树下明处。四成无上觉以显成道

经。初结菩萨至之法 释曰。第二结戒。先结。后释名。此即结戒。谓。成菩提已结菩萨戒不同。声闻待缘而结。又说心地后结菩萨戒。而言初者未制余戒故。波罗提木叉者。此云别解脱。别别弃舍身语恶故名别解脱。言孝顺者。谓戒功能起淳净心。爱敬尊亲。是谓孝也。如世典云。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又由戒故。远离恶行。身心不恼。修习善品。名称普闻。孝之始终故。言孝顺父母。除已执见。随顺教令。随时所须。是谓顺也。又忠孝离恶。敬顺修善。是谓孝顺也。父母养育之恩。师僧导训之恩。三宝救护之恩。所以于此须孝顺也。又孝敬于诸佛。随顺于正教。言至道法者。六度四摄及菩提分法。此戒顺彼。所以者何。由无悔等乃至发定惠诸善行故

经。孝名戒亦名制止 释曰。第二释名。谓遮恶顺善。是谓孝也。制伏六根。遮七支恶。名为制止

经。即口放无量光明 释曰。第三放光。欲说戒光明故。所以口放光也。有四因缘。是故放光。一照众生苦。二生希有以。三感召有缘。四灭生死闇

经。是时百万亿至大国王 释曰。第四集众有二。先集众。后听法。此即众集。集众有五。一杂众如言百万亿大众。二菩萨众。三梵众。四六欲天众。五国王众。言梵天者。初静虑有三天。一梵众天。二梵辅天。三大梵天。第二静虑处有三天。一少光。二无量光。三极光净。第三静虑处有三天。一少净天。二无量净天。三遍净天。第四静虑处有九天。一无云天。二福生天。三广果天。四无想有情天。并五净居天。五净居者。一无烦天。二无热天。三善现天。四善见天。五色究竟天。过此净居天。有大自在天。第十地菩萨生于彼天中(如瑜伽)正理二十一云。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天。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殁故。威德等胜故。名大梵。大梵所有所化所领故名梵众。于大梵前行列侍卫故名梵辅。自地天内光明最小故名少光。光明转胜量难测故名无量光。净光遍照自地处故名极光。净意地乐受说名为净。于自地中此净最少劣故名少净。此净转增量难测故名无量净。此净周普故名遍净。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云密合故说名云。此上诸天更无云地。在无云首故说无云。更有异生胜福方可往生故说名福生。异生果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离欲诸圣以圣道水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繁谓繁杂。或谓繁广。无繁杂天中此最初故繁广。天中此最劣故说名无繁。已善伏除。杂修静虑。上中品障。意乐调柔。离诸恼热。故名无热。或令下生烦恼名热。此初远离得无热名。已得上品。杂修静虑。果德易彰。故名善现。杂修定障。余品至微。见极清彻。故名善见。更无余处。于有色中能过于此。名色究竟。或此已到众苦所依身最后边名色究竟(如正理二十一说)第十地菩萨。具足神通。所化自在。于境无滞。名大自在。六欲天者。一四大众天。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此云时分)四睹史多天(此云知足)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一一解释如论应知。十六大国者。如长阿含经第五云。一央伽国。二摩竭国。三迦尸国四居萨罗国。五跋只国。六末罗国。七支提国。八跋沙国。九居楼国。十解阇罗国。十一阿湿波国。十二娑蹉国。十三萨罗娑国。十四乾陀罗国。十五剑浮沙国。十六阿梨提国。勘又毗婆沙论第一百二十五云。十六大国者。谓央伽国。摩揭国。迦尸国。憍萨罗国。佛栗底国。末罗国。奔达国。苏噏摩国。頞缚迦国。頞饭底国。叶筏那国。剑跋阇国。俱卢国。般遮罗国。筏蹉国。戍洛西那国

经。合掌至心至于戒 释曰。第二听法

经。佛告诸菩萨言至自诵佛法戒 释曰。第二正释戒相有二。一略叹劝持。二佛告下正释戒相。前中有二。一略叹劝持。二佛子谛听下教所被机。前中有三。一劝诵。二叹德。三是故大众下结劝诵持。前中有二。此即第一显佛自诵。谓佛世尊忆昔有思。所以常诵。又摄益他。故自诵出

经。汝等一切至亦诵 释曰。第二劝他诵。初发心者。谓十信也。十发趣者。谓十解位决定发趣毕竟不退。名为发趣。如上经说。诸佛当知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惠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十长养者。谓十行位修习法空。长养善品。如上经说。诸佛当知。从此十发趣入坚诸忍中十长养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惠心。十金刚心者。谓在十回向。如上经说。从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深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惠心。十不坏心。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一体性平等地。二体性善惠地。三体性光明地。四体性尔焰地。五体性惠照地。六体性华光地。七体性满足地。八体性佛吼地。九体性花严地。十体性入佛境界地。第一十发趣中舍心者。一切舍国土城邑田宅金银明珠男女己身有为诸物。一切皆舍无为无相我人知见假会合成。乃至广说。戒心者。若佛子戒非非戒无受者十善戒无师说法欺盗。乃至邪见无集者慈良正直正实正见舍喜等。是十戒体性制心八倒。一切性离一道清净。忍心者若佛子无相惠体性。一切虚空忍一切处。忍名无生行忍。一切处得名如苦忍。乃至广说。进心者。若佛子。若四威仪。一切时行伏空假会法性。定心者。若佛子。寂灭无相行无量心三昧。凡夫圣人无不入三昧。体性相应。一切以定力故。我人作者受者一切转见性。是障因缘散风动心静惠观一切假合名。乃至广说。惠心者。若佛子。空惠非无缘知体名心分别一切法假名。乃至以惠为首。修不可说观惠入中道一谛。愿心者。若佛子愿大求一切求。大求者谓求无上正等大菩提。一切求者谓求一切行。护心者。若佛子染三宝染一切行功德使外道八倒恶见不娆正信灭我缚见缚等。喜心者。若佛子见他得乐常生喜悦。顶心者。若佛子是人最上智灭我见轮。此中最上智者。谓无我智灭我见故。一切诸见皆随寂灭。第二十长养以慈心者。若佛子常行慈心生乐因已。于无我智乐相应观。入诸受相行识色等大法中无生无住。乃至广说。此中慈者于无乐有情欲与乐故。乐相应心作意思惟。悲心者。若佛子以悲空无相悲解行道自灭一切苦。于一切众生无量苦中生智等。此中悲者拔众生苦。由无缘大悲普于一切怨亲及中庸境。修平等心度彼诸苦。喜心者。若佛子悦喜无生心时种性体相道智空空喜心不著我所。喜一切众生起空入道舍恶知识求善知识。示我好道。使诸众生入佛法家中。当起欢喜入法位中。舍心者。当生舍心。无造无相空法中。如灵空于善恶有见无见罪福二中平等。一照非人非我所心而自他体性不得为大舍。乃至自身血害手足一切舍而无生心。当修其舍施心者。能以施心财施法施教导一切众生。内身外身国城男女田宅皆如如相。如语心者。谓入体性爱语三昧第一义谛法语实语皆烦一语调和一切众生发起善根。利益心者。谓观行七财前人得利故。益受身命而入利益三昧现一切身口语。同心者。谓法以道性喜劫同空无生法中。以无我智同生无二。而现无量随类形身入诸六道一切事同。定心者。谓心静缘于我所法心动转逆顺出入故当入百三昧。惠心者。谓观邪见结患等转无决定体性顺忍空同故。乃至是心入空空道发无生心。第三十金刚心。信心者。谓一切行以信为首。众德根本。不起外道邪见之心。结有造业。不受入心。心空故信信寂灭名无相信。念心者。谓当六念。当念佛法僧戒天施第一义谛空无著无解。回向入法界智惠。深心者谓第一义。于实法空智照有实谛。因缘中道名为实谛。假名诸法我人主者名为世谛。于此二中深深入空。深深解脱。一达心者。谓顺忍一切实性无缚无解一切空。空名为通达一切法空。直心者直照取缘神我入无生智。教化一切众生。转一切众生皆萨婆若空直真性直行(直者正也)。不退心者。不入一切凡夫地。不起新长养诸见。亦复不起习因相似我人入三界业。独大乘心者。解脱一空故。一切行心名一乘任用戴用。度三界河。趣入佛海。无想者。妄想解脱照般若波罗蜜无二。一切结业三世法如如。乃至皆同无生空故无相心。如如惠者。谓无量法界无集无受生生生烦恼。而不转一切法门一切贤所行道一切圣所观法所有亦如是。一切佛教化方便法义皆集在心中。不坏心者。入圣地智近解脱得道正门明菩提心伏忍顺空八魔不坏众圣摩顶。诸佛劝发入摩顶三昧。放身光照十方佛土入佛仪神出没自在。第四十地。体性平等地者。谓真法化一切行花光满足四天果住佛净土。无量大愿辨才无畏生佛家坐佛性地。一切障碍凡夫因果毕竟不受大乐欢喜。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从一劫入无量劫。乃至广说。体性善惠地者。谓清净明达一切善根。所谓慈舍恶观四谛法度众生苦。体性光明地者。谓以三昧解了智知三世一切法门。所谓十二分教。总持辨才心心行空乃至广说。体性尔炎地者。谓尔炎真俗不断不常修习觉品。入善权方便化一切众生。使见佛体性常乐我净。体性惠照地者。谓此地中有十力品起一切功德行。体性花光者。地如上经说。能于一切世界中十神通明智品。以示一切众生种种变化天眼明智知三世国土中微尘等一切色分分成六道。以天耳智知十方众生苦乐音声。以天身智知一切色非色非男非女形。于一念中遍十方三世国土劫量微尘身。以天他心智知十方三世众生所行。以天人智知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宿世事。以解脱智知十方三世众生解脱。断除一切烦恼若多若少。以天定心智知十方三世国土中众生心定不定。以天觉智知一切众生已成佛未成佛。知十方佛心中所为说法。以天念智知百劫千劫中一切众生受命久近。以天愿智知一切众生贤圣十地。三十心中一一行愿体性满足地。谓十八圣人智品下地所不共。谓十八不共法智分。体性佛吼地者。谓入法王位三昧。其智知佛佛吼三昧故。大明定行常现在。可以法药施一切众生。为大法师破坏四魔。法身化化入佛境界。体性花严地者。如经言。以佛威仪如来三昧自在王定出入无时于十方世界中百亿四天下一时成佛转法轮。体性入佛界地者。谓其大惠空空复空。如虚空平等智法同法性故名如来。尔时生宝莲花上。一切与受记。欢喜法身手摩其顶。同见同学菩萨异口同音赞叹无二

经。是故戒光至非无因故光 释曰。第二叹德有三。一辨胜因。二光非青等下离相。三诸佛之本原下叹用。此即第一辨胜因。言戒光者。有其二义。一佛世尊常诵持故。欲说戒时有光明出。二所说戒能阇破故。假立光称以戒能破破戒垢故。有缘者。谓此戒法三无数劫修习圆满因所生故。非无因故。光者谓遮无因论。又有缘者。佛大慈悲本愿因缘力有情感佛增上缘力。是故戒光从佛口出。如是光明必有因缘。非无因缘。而有此光。又欲说菩萨戒光因缘故。光非无因缘

经。光非青至非因果法 释曰。第二离相有三。一非色心。二非有无。三非因果。此复有二。一如是戒法不离法界。非青黄等。谓此戒法从因缘起。犹如幻事。非实有性。故非色心。又非有无者。因缘生故。非定实有。亦非定无。如幻有故。无定性故。非实因果。二此无表戒法处所摄。非青黄等。亦非缘虑心心法摄。无实体性故。言非有而假建立。非如菟角。故言非无非如所执有故。言非有因缘生故。名为非无。体非实有故非实因果。此中应言非因缘果法非无因果。而准可知。略而不说

经。诸佛之本原至根本 释曰。第三叹用。虽非实因果。而能生诸佛菩萨种种功德故。言本原等

经。是故大众至善学 释曰。第三结劝诵持。有如上说殊胜功能。是故汝等应持善学

经。佛子谛听至第一清净者 释曰。第二显教所被机。此戒宽广不同声闻。唯人男女能受具戒。非天龙等能受此戒。今大乘戒。广摄有情。皆入此戒。问云。何八部受菩萨戒耶。答。若八部中先已发心。亦得受戒。言八部者。谓天龙等八。又四天王各领二部名八。金刚神者。谓金刚密迹力士。虽是菩萨。而愿力故受金刚神身。具如金刚密迹经说。变化人者。谓诸龙等变为人受戒

经。佛告诸佛子言至木叉 释曰。第二正释戒相。先重后轻。重中有三。一标章。二别释。三劝持。前中有三。一标章。二劝学。三劝持。此即标章。然十波罗夷略作十门。一释名。二辨体。三种数。四废立。五犯境。六轻重。七犯相。八自他。九犯因。十受果。第一释名。先通后别。通者十是数名。波罗夷者。梵音波罗市迦。此云他胜处。他有四种。一烦恼违性。名之为他。二不善业道。违善戒品故名为他。三魔王名他。损善行故。四恶趣名他。不如意故。若人犯十重。即他所胜他胜依处名他胜处。是依主释。言别名者。至文当释。第二辨体者。杀盗淫沽。以不善身业为自性。妄语说过自赞诽谤。如是四种。不善语邪见以为自性。此中妄语即妄语。若谤三宝邪见虚语诳语为自性。说过是粗恶语性。自赞虚诳及粗恶语为自性。悭贪嗔恚如次贪嗔业道为性(此即意业)又说过是离间语。且依前释。第三种数差别者。或有处说四种他胜处。谓后四种。如瑜伽论第四十说。或有处说六重。谓此前六。如优婆塞戒经说。或有处说有八重。谓比丘四重及此后四。如善戒经。或说十重。即如此经及本业璎珞经说。又于填三藏云。波罗摩吉罗经。此云极净钉经说。十根本罪。同此经说。而未翻译。问。何故如是经论不问。答。如来对机制立学处说四六八十。不可会释。又最后四犯即成重。名他胜处。余六不尔。于此亦有作而不犯。如前持犯。已广分别。沽酒说过。通犯不犯。由此道理。前之六种。名随顺他胜。非根本重。而说六重者。为化在家。新学菩萨。渐令远离对二十四戒假立重名。又善戒经。若诸比丘受具戒已受菩萨戒故。说八重。今此经中通说根本随顺他胜处说十他胜法各据一义乎不相违 第四废立者。十不善业中。何故重中不说杂秽语。答。过失轻故。问。若杀生者皆是他胜处说。他胜处亦杀生耶。答。应作四句。或有杀生而非他胜处。谓误杀生。此唯方便。非他胜处。及起慈心。而行杀生。如说国王杀五百婆罗门而无杀罪。亦非他胜。或有他胜而非杀生。谓余九重。第三句者谓不善心故意杀生而不误者。第四句除前相。如杀生对他胜处有其四句。乃至说过四句亦尔。问。为利养自赞毁他皆是他胜处。设他胜处亦是为利养自赞毁他耶。答。应作顺前句答。若为利自赞毁他皆是他胜处。自有他胜处而非自赞毁他。谓余他胜处。后之三戒应知亦尔。问。说过与谤僧有何差别。答。说过但说过而不谤无。若谤僧宝拨彼功德而不说过。第五犯境复有五种。一情非情境。二凡圣境。三漏无漏境。四胜劣境。五因果境。第一情非情境者。此十戒中。盗及诽谤通情非情。谤无因果通非情故。余八有情境。又偷盗罪通情非情。余九唯有情。又释。悭贪嗔沽酒亦通二境。谓所对是有情。所沽所悭是非情。故今依前释。虽有非情。嗔而非他胜。虽行淫死尸而不损他。非他胜处。第二凡圣境者。此十种戒皆通凡圣。沽酒戒中通犯凡圣。未离欲圣者亦有饮故。言凡境者。唯于四趣除捺落迦。第十谤戒通三界天。余九唯于欲界。第十通凡者。通谤凡圣故。又唯圣非凡。第三漏无漏境者。说过毁他及诽谤戒通漏无漏境余于有漏境虽有杀人者。而杀色身故。第四胜劣境者。九皆通二境。第十于胜境。第五因果境者。佛地名果。余即名因。前六种戒唯于因境。后之四种通于因果。又释。第十通于因果境。余三因境。以彼不能恼世尊故。第六轻重者。若依业道判轻重者。前四后三是最重。业道性故。说过自赞次重。是粗恶语。业道性故。沽酒最轻。非业道性故。问。前四后三。何者为重。答。第十最重。又前四轻。亦许菩萨行前四故。后四最重。不应行故。问。答尔何故先说杀戒。乃至第十谤戒。答。粗细次第说。相粗先说。相细后说。相非轻重次第。第七犯相者。谓非梵行说过。毁他诽谤始行即犯杀生必持。彼命终已方成他胜。非动加行即成业道。盗妄语亦尔。所余三种。非初非后。在中成犯。又释淫说过。毁谤沽酒初行即犯。余如前说。有言。淫始成犯。杀终成犯。余于中犯。此不应理。说过等四行即有犯。如何待终。是故前说于理为善。第八自他犯者。悭贪嗔慧非梵行。二种唯自非他。所以者何。悭贪业道必无使他而行犯故。使他行时非自贪故。如贪嗔亦尔。所余七种皆通自他。问。若自行杀亦教他杀。设教他杀亦自行杀耶。答。应作四句。或自行杀而非教他杀。谓有自杀而非使他故。或有教他杀而非自杀。如遣使杀。而自行余业。第三句者。谓自行杀。亦使人杀。俱非者。谓除前相。如杀生有四。偷盗欲行沽酒亦尔。皆应作四句。问。若自妄语亦教他耶。设教他妄语亦自妄语耶。答。应作顺后句答。若教他妄语必自妄语。教他之时必诳语故。有自妄语而非教他。如妄语戒说过自赞诽谤亦尔。皆作顺后句。此依对一境说有对别境四句。问。颇有一时触杀盗二罪耶。答。有谓使他盗自行杀等。问。颇有一时结杀盗淫三罪耶。答。有谓。遣使杀盗自行欲行。或自行杀盗遣使欲行。问。颇有一人一时触四罪耶。答。有谓。遣使行杀盗淫行目虚诳语等。问。颇有一时触五罪耶。答。有谓。遣使杀盗淫沽酒自行妄语。乃至有一时触九罪。谓。自行悭贪遣使行杀等八。必无一时触十罪者。谓以贪嗔二唯自犯故自行贪行遣使行余八除嗔自行嗔时遣使行余除贪如是等随应当知。第九犯因者。谓十他胜处由三因犯。所谓贪嗔痴。此中沽酒贪为方便。由贪究竟杀生三为方便。由嗔究竟如杀生嗔恚亦尔。偷盗之为方便由贪究竟如盗欲行悭贪亦尔诽谤三为方便由痴究竟痴增上故。又由究竟由此妄语痴究竟故妄语说过毁他三为方便。于三种中随一究竟。此中杀由贪方便者。为皮肉故。嗔恚方便者。为报怨等故。由愚痴方便者。为求生天祭祀庙等所余盗等如应当知。第十受果者。如下经说。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萨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乃至当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至文广说

经。若受菩萨至今学 释曰。第二劝学

经。已略说至敬心奉持 释曰。第三劝持

经。佛告佛子至咒杀 释曰。第二别释戒相。此即第一不杀学处有八门。一释名。二制意。三杀缘。四轻重。五得果。六对治。七杀境。八释本文。释名者。谓出入息凡名之为生。断彼相续。令不复生。故名杀生。制止杀业令不生故。名为不杀。是依主释。第二制意者。略说有十缘。一者。一切有情皆悉爱惜命杀违彼情制立学处。如大智论第十五云。现前众生各各惜命。是故佛言。莫夺他命。若夺命。世世受苦痛。二者杀为最重故。制不杀。如彼论云。复次杀生罪中最重。何以故。人有死急不惜重宝活命为先。譬如价客入海采宝。垂出大海其船卒坏。珍宝失尽。而自庆言。几失大宝。众人怪言。汝失财宝。云何而言几失大宝。答言。一切宝中人命为重。为命求财。不为财求命。是故世尊十不善业道中杀罪最初。五戒之中杀为第一。三者不杀生得大福利。是故制之。若不杀生。得无怖畏。所以者何。我无害他。他无害我。如论。好杀之人有命之属皆不喜见。若不好杀。一切众生皆乐依附。又杀生。人今世后世受种种身心苦痛。不杀之人无此众难。是为大利。四者生大功德。是故制之。谓。若有人。受不杀戒。从今日不杀一切众生。是于无量众中生。以所爱重物施与所得功德。亦复无量。如佛言。有五大施。何等为五。一不杀生。是最大施。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亦尔。五者杀违慈定。是故制之。如智论云。行慈三昧其福无量。水火不害。力兵不伤。一切恶毒。所不能中也。六者杀生有十过罪。是故制之。如佛语难提迦优婆塞言。杀生有十罪。一心常怀毒。世世不绝。二众生增恶眼所不喜见。三常怀恶念思惟恶事。四众生畏之如见蛇虎。五睡眠时心怖不安。六常有恶梦。七命终之时狂怖恶死。八种短命业。九身坏命终堕泥犁中。十若出为人当在短命。七者违大悲心。是故制之。谓。一切菩萨大悲为本。由此大悲。能超二乘杀遮大悲。令不生长故。八违无畏施。是故制之。九违摄众生。是故制之。十违本愿故。是故制之。菩萨发愿言。度诸有情杀违彼愿故。第三杀缘者。如集论云。以五缘故分别其戒相。谓事故。意乐故。方便故。烦恼故。究竟故。杂集释云。杀生事者。谓有情数。意乐者。谓此于彼必害意乐。方便者。谓为害故加刀杖等。烦恼者。谓贪等。究竟者。谓彼众生由方便故。或无间死。或后时死。解云。此中意言必具五缘。成本业道。随阙一缘。唯方便业。非根本也。有情数者。谓彼所杀是有情数方成本业。于非有情。虽加刀杖。而非杀生根本业道。阙第一缘故。言彼想等者。亦有二种。一于彼有情起彼有情想。二起害意乐。于彼有情起彼想者。复有二义。一于有情中起有情想。二于彼有情起彼有情想。方便业道。于有情中起有情想者。谓。简于非情起有情想。又简于有情起非有情想。所以者何。于非有情起有情想。谓是有情行杀生行。又于有情起非有情想。谓是草木起杀加行而无杀生根本业道想颠倒故。言于彼有情起彼有情想者。谓简于张起王等想。虽行杀业而非杀生根本业道。以想倒故。如瑜伽论第九说。作用颠倒去。谓如有一于余众生思欲杀害。误杀余者。当知此中虽有杀生。而无杀生罪。然有杀生种类杀生相似同分罪生。若不误杀其余众生。然于非情加刀杖已谓我杀生。当知此中无有杀生。无杀生罪。然有杀生种类杀生相似同分罪生。如杀生业道。如是不与取等。一切业道。随其所应作用颠倒应知。解云。此中有三方便罪。一于彼有情起余有情杀。是重方便。二于有情中起非有情想杀。是中方便。三于非有情起有情杀。是轻方便。不损命故。问。菩萨戒中杀生根本业道皆他胜处。设杀他胜处皆杀根本业道耶。答。自有两释。一云。杀他胜处皆杀根本业道。有杀根本业道而非他胜处。谓未受戒者杀。二云应作四句分别。杀生业道。有杀生根本业道。而非他胜处。谓未受戒者杀生业道。自有他胜。而非杀生根本业道。如余有情起余有情想而行杀生。此想倒故。非根本业。而违悲愍行杀业故。成他胜处。以诸菩萨于一切有情起大悲心。而于有情无悲愍心起杀害意故。成他胜处有亦根本业。亦波罗市迦。谓具戒者杀生业道。第四句者除前相。第二于彼起害意者。谓简无杀意。而误杀众生。阙第二缘非他胜处。唯是轻方便。第三方便者。谓加刀仗。此简唯有思念。未发加行。非杀业道。加行未发。彼未死故。问。岂不无加行亦成业道。如仙人意愤而杀诸生故。二十唯识云。意业最重。答。仙人意愤义等教他。彼于有情心无所顾。非人敬彼知有恶心动身为杀彼成业道。问。以何表业令鬼知心。答。彼起意愤身语必变。或由咒呾必动身语。而唯识言。意业重者欲显诸业意为本故。不谓仙杀唯有意业意愤方便而起杀故。从本胜因名之为重。圣教皆言。杀生业道。是身业故。又释。此中意愤方便而杀彼生。唯有无表而非表业唯识。论云。意业最重故。唯于意业假立杀无表。言烦恼者。谓贪嗔痴简善心杀非业道故。诸菩萨住大悲心行杀生非业道故。如昔国王杀五百婆罗国而无杀罪今三烦恼。或具或不具以为方便由嗔究竟 言究竟者。谓所杀者命终之后方成业道。彼命未舍。不成业道。唯是方便。由此道理。彼能杀者。前死俱时死皆不成业。所依异故。第四轻重者有二。一据所杀。二依杀心。据所杀者。如涅槃经第十五说。上杀者父母乃至阿罗汉辟支佛毕竟菩萨。中杀者。谓从凡夫人乃至即那含是名中。下杀者。谓三恶道。解言。毕竟菩萨者。十解以上毕竟不退故。或初地以上杀即那含等不成逆故。名为中杀。杀三恶道非道器名为下杀。问。云何杀地狱。答。据杀意乐故名下杀。不心杀。彼又狱卒等有时杀彼故。前释为好。瑜伽论说。那落迦等。非自他害故。第二由心者。谓能杀心有三品故。彼杀生业成下中上。第五得果者。谓杀生故堕三恶趣。此彼异熟果杀有上中下。如其次第生那落迦傍生鬼趣中。等流果者。若生人间。得命短促。增上果者。一切外事之少光泽。具如杂集论第七。第六对治者。谓大慈悲。若别说者。如十地经第四言。是菩萨复于一切众生中生安隐心。爱乐心。慈心。悲心。矜愍心。利益心。守护心。我心。师心。生尊心。释论云。依增上悲复为念众生故生十种心。复次此心为八种众生故生。一者于恶行众生欲令种善行。如经安隐心故。二者于苦众生欲令如乐具不尽故。如经乐心故。三于怨憎众生不念加报。如经慈心故。四者于贫穷众生欲令远离彼苦。如经悲心故。五者于乐众生欲令不放逸。如经怜愍心故。六者于外道众生欲令现信佛法故。如经利益心故。七者于同行众生欲令不退转。如经守护心故。八者于一切摄菩提愿众生取如己身。是诸众生即是我身。如经我心故。生余二心者。观彼众生乘大乘道进趣集具足功德。如经师心故。生尊心故。总说意者。谓诸菩萨以大悲心乃至命难救众生苦。是为杀对治。如昔鹅吞玉珠。比丘见而为救彼命。乃至命难而不报知。又如菩萨鹿王愍怀身鹿化彼命死。又如鹿王以身为桥。度诸禽兽。力尽致死。如尸毗王救鸽舍身。萨埵王子救虎舍命。如是等类。不可具述。此即菩萨以大慈悲救众生苦对治杀心。第七辨境者。有二。一可杀境。二起戒境。可杀境者。除色无色天。一切地狱一切中有。佛及第八地以上菩萨所余有情。皆可杀境。然不律仪者。于一切有情得杀生罪恶阿世耶无分限故。得戒境者。于一切有情得不杀戒。所以者何。于诸有情起善意乐无分限故。是故此中对一切有情制不杀戒。第八释本文有四。一唱机。二制戒相。三是菩萨下劝修对治。四而自恣下结业道名。此即第一初相泛论杀生。谓夺彼命如是杀生大小通制而少差别。谓声闻教于一切时唯制不开。菩萨戒中若有利益开许亦杀。如瑜伽论四十一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此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谓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当堕地狱。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于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是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此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问。杀生业道于何时成。为所杀生住死有位能杀生者。成根本业道。为待死后成业道耶。解云。决定死后方成业道。若住死有时成业道者。能杀与所杀俱时舍命。亦应成业道。而不许然。故知死后方成业道。有言。依萨婆多。云如前无异。若依大乘。所杀有情住死有时。能杀生者得成业道。所以者何。过去无体。对何有情得成业道。故知所杀住死有时。能杀生者得成业道。无实众生及实命根而坏和合故成业道。弥勒所问经论第二卷云。问。无命可杀云何断命得罪。答。虽无实命。断和合体。名为杀生。问。害何世蕴名为杀生。过去不可害。已灭无故。未来不可害。未生无故。现在不可害。刹那不住。不待害缘。自然灭故。解云。以现在世刀等缘故。遮未来蕴令不生起。故言杀生。如弥勒所问论云。有人说言。住现在世坏未来世和合蕴体。问。自断命者成业道不。解云。不成业道。故弥勒所问论云。问。以何义故。自断命者不得罪报。答。以无可杀者故。此明何义。答。有他人是可杀者。能杀生人得杀生罪。以自杀者无可杀境。即更无杀者故。自断命不得恶报。问。自杀身者。发起杀心。断人命根。破坏五阴。舍离人趣。杀业成熟。何故不得杀生罪报。答。若尔阿罗汉人得杀生罪。以死相罗汉自害其身断己命故。彼阿罗汉亦应获得断命之罪。而彼无罪。以离嗔心故。言佛子者。是唱机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又绍佛位。经若自杀至咒杀。第二戒相。先举过。后制戒。前中有三。初有六句。辨杀相。次一句显杀业。后四句明缘。自杀者。谓自行杀。教人杀者。谓遣使杀。方便杀者。谓药等杀。又劝杀等。赞叹杀者。谓赞叹言投岩而死心得生天等。咒杀者。谓人诵咒咀鬼神敬彼而杀彼怨又咒死尸令杀怨家

经。杀因杀缘杀法杀业 释曰。第二显缘。杀法者。谓依先师法而行杀生。此复云何。此有二。一有外道经书云。杀羊祠天得生天上等。二有外经书说。诸苦行必得生天等。如大庄严论第五言。我昔曾闻。有婆伽利人。至中天竺国。王即用彼人为聚落主。于聚落中多诸婆罗门有亲近者。为聚落主说婆罗陀书。说阵战死者命终生天。投火死者亦生天上。又说。天上种种快乐。辞章巧妙而作是说。使聚落主心意骇动。谓必有是。即作火坑聚香薪[卄/積]。作婆罗门会。诸人云集时。聚落主将欲投火。此聚落主与一释种比丘先共相识。来至其家。见聚落主。于其家中。种种庄严。比丘问言。欲作何等。聚落主言。我欲生天。比丘问言。汝云何去。答言。我投火坑便得生天。比丘问言。汝体知天道不。答言。不知。比丘问言。汝若不知。云何得去。忉利天上。去此三百三十六万里。无人引导。何由至彼。若天上乐者。彼上座婆罗门。年既老大。贫于财物。其妇又老。何不将去共向天上。主闻此语已。即便前提上座婆罗门手。欲共投火俱向天上。时婆罗门挌不肯去。主见婆罗门不欲入火。即说偈言

 斯诸婆罗门  乐为杀害事  是故我舍离  当入于佛法 

比丘知彼心已。即为说法。乃至广说。如是等书。名为杀法。杀因者。谓贪嗔痴及方便思。杀缘者。谓罗网等。杀业者。谓动身手等

经。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 释曰。第二制戒。然此所杀有其三品。谓上中下。如涅槃经十五说。上杀者。父母乃至阿罗汉辟支佛毕定菩萨。中杀者。从凡夫乃至阿那含。是名中杀。下杀者。谓三恶道。此中十解以上菩萨。名毕定菩萨。又初地以上。名为毕定。若杀三品皆他胜处。杀下三果及凡夫人。是重非逆。而下经说杀圣人名逆者。盖阿罗汉辟支佛毕定菩萨名为圣人。杀三恶趣自有两释。一云。杀恶趣非重。如四分云。杀人是波罗夷。一云杀傍生等。是他胜处。所以者何。谓诸菩萨于一切有情平等慈悲无胜劣故。如经说。乃至一切有情命者。如是二释后释为善。而四分等是声闻戒。今显菩萨戒故不相违。言有命者。瑜伽说。与寿和合现在活故。名为命者

经。是菩萨至方便救护 释曰。第三劝修对治有三心。一慈悲心。二孝顺心。三方便救护心。慈悲心者。如花严经说。为一一众生故。阿鼻地狱中无量劫烧煮。心净如最胜。又大智论第十九言。当观老病死一切无勉者。当起慈悲心。云何恶加物孝顺心者。谓孝上顺下而化众生。言孝上者。谓于有德有恩有情恭敬供养。言顺下者。随顺所化种种机宜而饶益之方便。救护者。谓四摄方便。四无量方便。救护众生。如大乘庄严论第九云。如人有一子有德生极爱。菩萨于一切起梵胜过彼。(慈悲为梵胜)又彼十二云。菩萨于众生似母于子作五饶益。一怀胎。二出生。三长养。四防害。五教语。菩萨亦尔。等心向众生。二生之于圣地。三长养诸善根。四防护诸恶作。五教习以多闻。又似父于子五种饶益。一下种子。二教工巧。三为娉室。四付善友。五为绝债不为后偿。菩萨亦尔。一令信起为圣体种子。二令学增上戒定以为工巧。三令得解脱喜乐以为娉室。四令劝请诸佛以为善友。五为遮诸障碍以为绝债。又似同侣于己作五饶益。一与乐。二与利。三恒与乐。四恒与利。五永不离。菩萨亦尔。又似健奴为主作五饶益。一极诸所作。二得不欺诳。三忍诸打骂。四作事精好。五善巧方便。菩萨亦尔。一成就众生。二开示出要。三忍诸恶事。四与世间乐。五与出世利。乃至广说。此中意说。临其下类似父母恩。上顺胜者同于健奴。于其同类显同侣相。是为菩萨孝顺方便救护众生。以能救护无救有情故。言救护。言无救者。谓孤独故。如十地论第五卷云。是中无救者。以孤独故。孤独无救。喻有九种。一恒常贫穷孤独无救。二三毒之火炽燃不息孤独无救。三闭在三有牢固之狱孤独无救。四当为烦恼诸稠林所覆孤独无救。五无正观力孤独无救。六远离善法心无喜乐孤独无救。七失诸佛妙法孤独无救。八常顺世流孤独无救。九失涅槃方便孤独无救。广说如彼解云。菩萨能救如是九种无救有情故。言方便救护。四摄方便者。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瑜伽菩萨地说

经。而自恣意至波罗夷 释曰。第四结罪名。问曰菩萨一念有漏戒有几许福。答。初发菩提心菩萨一念净戒。能胜一切二乘净戒。何况余者。如大般若经第五百八十六说。又满慈子。假使世间一切有情皆成就十善业道。彼所有戒。于发无上正等觉心诸菩萨众初发心时一菩萨戒。百分不及一。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不及一。广说乃至。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云何菩萨有漏净戒。唯求自利。回向涅槃。菩萨净戒普为度脱无量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萨所有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此中勤心守护不杀之戒。如大智论十五说。为持戒故。不惜身命。以护净戒如一须陀洹。一人生屠杀家年向成人。应当修其家业。而不肯杀。父母与刀并一口羊闭著室中而语之言。若不杀羊不令汝出得见日月光。儿自思惟言。我若杀此一羊。便当终为此业。岂为身故作此大罪。便以刀自杀。父母开门见羊在一面立。儿已命终。当自杀时即生天上

梵网经述记卷第一      真如本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河南财政税务学校 镇雄新闻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西宁市审计局 芜湖爱卫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鸠江区人民政府 阳信政府 湖南钟祥人民政府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逊克县人民政府网站 胶州人才网 胶州人才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金诃藏药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北京农学院 北京农学院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镇雄新闻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澧县政府门户 澧县政府门户 阳信政府网站 阳信政府网站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黄南纪检委 黄南纪检委 海晏县人民政府 海晏县人民政府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青海省水利水电 青海省水利水电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县司法局 德清县司法局 武康街道社区网 武康街道社区网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中国IC频道网 中国IC频道网 山东技师学院 山东技师学院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胶州网 胶州网 广东易发网 广东易发网 中国设计之窗 中国设计之窗 盐津网 盐津网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肝病药物网 肝病药物网 全球IP通信联盟 全球IP通信联盟 NexCom Expo NexCom Expo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人生佛教网 人生佛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