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931

  四教颂

七贤七位藏初机通教位中一二齐别信并圆五品位见思初伏在凡居果位须陀预圣流与通三四地齐俦并连别住圆初信八十八使正方休圆别信住二之七藏通极果皆同级同除四住证偏真内外尘沙分断伏八之十信二惑空假成俗备理方通齐前别住后三位并连行向位相同别地全齐圆住平无明分断证真因等妙一觉初二行进闻三位不知名

  四教仪缘起

宋修僧史僧统赞宁通惠录云唐末吴越钱忠懿王治国之暇究心内典因阅永嘉集有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之句不晓问于雪居韶国师乃云天台国清寺有寂法师善弘教法必解此语王召法师至诘焉法师曰此天台智者大师妙玄中文时遭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中国教藏残阙殆尽今惟海东高丽阐教方盛全书在彼王闻之慨然即为遣国书贽弊使高丽求取一家章疏高丽国君乃敕僧曰谛观者报聘以天台教部还归于我观既至就禀学寂公于螺溪终焉大教至是重昌矣观能探索大本录出四教仪之文成二卷其上卷明一家判教立义下卷明南北诸师宗途异计后至孤山圆法师校勘刊板但行今上卷之文者盖由辞句简要义旨易明学者诚资之可了其一化大纲岂曰小补之哉下卷则破斥南北古师文义浩漫故得以缓之如此文末指云自从此下略明诸家判教仪式抑可见后卷之大略也王为寂师建伽蓝螺溪之上曰定慧院进号净光大师追谥九祖并东还教藏悉付于师教门中兴实基于此而韶公适与智者同姓乃又毗赞宗乘且居邻佛陇人咸疑其为智者后身云

四明草庵法师道因教苑遗事云昔智者禅师创放生池于海涯其放之也必为授归戒说大法然后纵之海中智者灭后至唐末中国天台之道浸息而海东高丽新罗诸国盛弘此教扶宗继忠法师云智者缘在此方而教敷于海东者此必放生池中诸鱼闻教禀戒报生者尔然闻此说者颇讥以为诞殊不知教理有凭也流水十千天子即脱鱼报岂外此乎明万历九年冬沙门智觉于净业堂校梓

  刻天台四教仪引

客岁拙园成名其堂曰净业属卧痾余日因从三四净侣掩关结夏其中三时礼课求生西方宴坐焚香研精藏典钟磬间发白云乍留鸟低飞而亲人草蔓生而没径[袖-由+臾]遗巍阙机息汉阴意欣欣甚适也已僧真觉者自武林来进余以天台之学余首肯焉为留旬日剖析教观大旨余若有悟入者遂合掌佛前愿世世奉扬台宗净佛国土盖净侣同时发心永为主伴矣台教源流具四明磐公所撰佛祖统纪而四教仪者则高丽沙门谛观禀法华玄文而录出者也书凡二卷上卷明一家判教之义下卷明南北诸师宗途异计今所传者上卷耳言约义该实为台教之关钥学者了此则一化大纲思过半矣南天竺沙门蒙润有集注三卷亦精核可喜近吴中有刻本焉掩关凡两月既出则复滥世罔遂不能保净戒啖酒肉近妻子如曩时客有幼迷于他乡者一旦人告之曰子之家在某所父兄宗族坟墓田宅种种可念也其人即留滞不能遽返岂作他乡人哉今岁春余且以一命弃青山行有日矣因追前志舍赀刻四教仪一卷并科文行于世同志者其遂执钥洞关以穷海藏令一家教观如日轮当午川流赴壑即余留滞他乡可藉以忏悔矣其勉之哉其勉之哉

   壬午春佛欢喜日病居士冯梦祯撰

天台四教仪

    高丽沙门谛观录

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言五时者。一华严时。二鹿苑时(说四阿含)三方等时(说维摩思益楞伽楞严三昧金光明胜鬘等经)四般若时(说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等诸般若经)五法华涅槃时。是为五时。亦名五味。言八教者。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别圆。是名八教。顿等四教是化仪。如世药方。藏等四教名化法。如辨药味。如是等仪散在广文。今依大本略录纲要。初辨五时五味及化仪四教。然后出藏通别圆。第一顿教者。即华严经也。从部时味等。得名为顿。所谓如来初成正觉。在寂灭道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根熟天龙八部一时围绕。如云笼月。尔时如来现卢舍那身。说圆满修多罗。故言顿教。若约机约教。未免兼权。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文。为圆机说圆教。处处说行布次第。则为权机说别教。故约部为顿。约教名兼。此经中云。譬如日出先照高山(第一时)涅槃云。譬如从牛出乳。此从佛出十二部经(一乳味)法华信解品云。即遣旁人急追将还。穷子惊愕称怨大唤等。此领何义。答诸声闻在座如聋若哑等是也。第二渐教者(此下三时三味。总名为渐)次为三乘根性于顿无益故。不动寂场而游鹿苑。脱舍那珍御之服。著丈六弊垢之衣。示从兜率降下托摩耶胎。住胎出胎纳妃生子。出家苦行六年已后。木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成劣应身。初在鹿苑先为五人。说四谛十二因缘事六度等教。若约时则日照幽谷(第二时)若约味则从乳出酪。此从十二部经出九部修多罗(二酪味)信解品云。而以方便密遣二人(声闻缘觉)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雇汝除粪。此领何义。答次顿之后说三藏教。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即破见思烦恼等义也。次明方等部。净名等经。弹偏折小。叹大褒圆。四教俱说。藏为半字教。通别圆为满字教。对半说满。故言对教。若约时则食时(第三时)若约味则从酪出生酥。此从九部出方等(三生酥味)信解品云。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此领何义。答三藏之后次说方等。已得道果心相体信。闻骂不嗔。内怀惭愧心渐淳淑。次说般若。转教。付财。融通。淘汰。此般若中不说藏教。带通别二正说圆教。约时则禺中时(第四时)约味则从生酥出熟酥。此从方等之后出摩诃般若(四熟酥味)信解品云。是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此领何义。答明方等之后次说般若。般若观慧即是家业。空生身子受敕转教。即是领知等也。已上三味对华严顿教。总名为渐。第三秘密教者。如前四时中。如来三轮不思议故。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故言秘密教。第四不定教者。亦由前四味中。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则如来不思议力。能令众生于渐说中得顿益。于顿说中得渐益。如是得益不同。故言不定教也。然秘密不定二教。教下义理只是藏通别圆。化仪四教齐此。次说法华开前顿渐会入非顿非渐。故言开权显实。又言废权立实。又言会三归一。言权实者。名通今昔。义意不同。谓法华已前权实不同。大小相隔。如华严时。一权一实(圆实别权)各不相即。大不纳小故。小虽在座如聋若哑。是故所说法门虽广大圆满。摄机不尽。不畅如来出世本怀。所以者何。初顿部有一粗(别教)一妙(圆教)一妙则与法华无二无别。若是一粗。须待法华开会废了。方始称妙。次鹿苑但粗无妙(藏教)次方等三粗(藏通别)一妙(圆教)次般若二粗(通别)一妙(圆教)来至法华会上。总开会废前四味粗。令成一乘妙。诸味圆教更不须开。本自圆融不待开也。但是部内兼但对带。故不及法华淳一无杂。独得妙名。良有以也。故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教一)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行一)但为菩萨。不为小乘(人一)世间相常住(理一)时人未得法华妙旨。但见部内有三车穷子化城等譬。乃谓不及余经。盖不知重举前四时权独显大车。但付家业唯至宝所。故致诽谤之咎也。约时则日轮当午。罄无侧影(第五时)约味则从熟酥出醍醐。此从摩诃般若出法华(五醍醐味)信解品云。聚会亲族即自宣言。此实我子。我实其父。吾今所有皆是子有。付与家业。穷子欢喜得未曾有。此领何义。答即般若之后次说法华。先已领知库藏诸物。临命终时。直付家业而已。譬前转教皆知法门。说法华时。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记作佛而已。次说大涅槃者。有二义。一为未熟者。更说四教具谈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槃。故名捃拾教。二为末代钝根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夭伤慧命。亡失法身。设三种权。扶一圆实。故名扶律谈常教。然若论时味。与法华同。论其部内。纯杂小异。故文云。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前法华合此经。为第五时也。问此经具四教。与前方等部具说四教。为同为异。答名同义异。方等中四。圆则初后俱知常。别则初不知后方知。藏通则初后俱不知。涅槃中四。初后俱知。问将五味对五时教。其意如何。答有二。一者但取相生次第。所谓牛譬于佛。五味譬教。乳从牛出。酪从乳生。二酥醍醐次第不乱。故譬五时相生次第。二者取其浓淡。此则取一番下劣根性。所谓二乘根性。在华严座不信不解。不变凡情。故譬其乳。次至鹿苑闻三藏教。二乘根性依教修行。转凡成圣。故譬转乳成酪。次至方等闻弹斥声闻。慕大耻小得通教益。如转酪成生酥。次至般若奉敕转教。心渐通泰得别教益。如转生酥成熟酥。次至法华闻三周说法。得记作佛。如转熟酥成醍醐。此约最钝根具经五味。其次者。或经一二三四。其上达根性。味味得入法界实相。何必须待法华开会。上来已录五味五时化仪四教。大纲如此。自下明化法四教。第一三藏教者。一修多罗藏(四阿含等经)二阿毗昙藏(俱舍婆沙等论)三毗尼藏(五部律)此之三藏名通大小。今取小乘三藏也。大智度论云。迦旃延子。自以聪明利根。于婆沙中明三藏义。不读衍经。非大菩萨。又法华云。贪著小乘三藏学者。依此等文故。大师称小乘为三藏教。此有三乘根性。初声闻人依生灭四谛教。言四谛者。一苦谛。二十五有依正二报是。言二十五有者。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五那含(四洲四趣成八。六欲天并梵王天成十五。四禅四空处成二十三。无想天及那含天成二十五)别则二十五有。总则六道生死。一地狱道。梵语捺洛迦。又语泥黎。此翻苦具。而言地狱者。此处在地之下。故言地狱。谓八寒八热等大狱。各有眷属其类无数。其中受苦者。随其作业各有轻重。经劫数等。其最重处。一日之中八万四千生死。经劫无量。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身。二畜生道。亦云旁生。此道遍在诸处。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互相吞啖。受苦无穷。愚痴贪欲作中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身。三饿鬼道。梵语阇黎哆。此道亦遍诸趣。有福德者。作山林冢庙神。无福德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常受鞭打填河塞海。受苦无量。谄诳心意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四阿修罗道。此翻无酒。又无端正又无天。或在海岸海底宫殿严饰。常好斗战怕怖无极。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行五常欲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五人道。四洲不同。谓东弗婆提(寿二百五十岁)南阎浮提(寿一百岁)西瞿耶尼(寿五百岁)北郁单越(寿一千岁命无中夭。圣人不出其中。即八难之一)皆苦乐相间。在因之时行五常五戒。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行中品十善。感此道身。六天道。二十八天不同(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初欲界六天者。一四天王天(居须弥山腹)二忉利天(居须弥山顶。自有三十三天。已上二天单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已上四天空居。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得生其中)次色界十八天分为四禅。初禅三天(梵众梵辅大梵)二禅三天(少光无量光光音)三禅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四禅九天(无云福生广果。已上三天凡夫住处。修上品十善坐禅者得生其中。无想天外道所居。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已上五天第三果居处。上之九天离欲粗散。未出色笼故名色界。坐得禅定故得禅名)三无色界四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已上四天只有四阴而无色蕴。故得名也)上来所释。从地狱至非非想天。虽然苦乐不同。未免生而复死死已还生。故名生死。此是藏教实有苦谛。二集谛者。即见思惑。又云见修。又云四住。又云染污无知。又云取相惑。又云枝末无明。又云通惑。又云界内惑。虽名不同。但见思耳。初释见惑。有八十八使。所谓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取。五邪见(已上利使)六贪。七嗔。八痴。九慢。十疑(已上钝使)此十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成八十八。谓欲界苦十使具足。集灭各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道谛八使。除身见边见。四谛下合为三十二。上二界四谛下。余皆如欲界。只于每谛下除嗔使。故一界各有二十八。二界合为五十六。并前三十二。合为八十八使也。二明思惑者。有八十一品。谓三界分为九地。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定为八。共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贪嗔痴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八地各有九品。除嗔使。故成八十一也。上来见思不同。总是藏教实有集谛。三灭谛者。灭前苦集。显偏真理。因灭会真。灭非真谛。四道谛者。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道品。此三十七合为七科。一四念处。一观身不净(色蕴)二观受是苦(受蕴)三观心无常(识蕴)四观法无我(想行蕴)二四正勤。一未生恶令不生。二已生恶令灭。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长。三四如意足(欲念进慧)四五根(信进念定慧)五五力(同上根名)六七觉支(念择进喜轻安定舍)七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念正命)。已上七科。即是藏教生灭道谛。然如前所列四谛名数。通下三教。但是随教广狭胜劣。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不同耳。故向下名数更不再列。然四谛之中分世出世。前二谛为世间因果(苦果集因)。后二谛为出世间因果(灭果道因)。问何故世出世前果后因耶。答声闻根钝知苦断集慕果修因。是故然也。略明藏教修行人之与位。初明声闻位分二。初凡二圣。凡又二。外凡内凡。释外凡中自分三。初五停心。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嗔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二别相念处(如前四念处是)。三总相念处一观身不净。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身受心亦无我。中间例知(已上三科名外凡。亦名资粮位)。二明内凡者有四。谓暖顶忍世第一(此四位为内凡。亦名加行位。又名四善根位)。上来内凡外凡总名凡位。亦名七方便位。次明圣位亦分三。一见道(初果)二修道(二三果)三无学道(四果)。一须陀洹。此翻预流。此位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见真谛故名为见道。又名圣位。二斯陀含。此云一来。此位断欲界九品思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故更一来。三阿那含。此云不来。此位断欲残思尽。进断上八地思。四阿罗汉。此云无学。又云无生。又云杀贼。又云应供。此位断见思俱尽。子縳已断果缚犹在。名有余涅槃。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又名孤调解脱。略明声闻位竟。次明缘觉。亦名独觉。值佛出世。禀十二因缘教。所谓一无明(烦恼障烦恼道)二行(业障业道。此二支属过去)三识(托胎一分气息)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质)五六入(六根成此胎中)六触(出胎)七受(领纳前境好恶等事。从识至受名现在五果)八爱(爱色男女金银钱物等事)九取(凡见一切境。皆生取著心。此二未来因。皆属烦恼。如过去无明)十有(业已成就。是未来因属业道。如过去行)十一生(未来受生事)十二老死。此是所灭之境。与前四谛开合之异耳。云何开合。谓无明行爱取有。此之五支合为集谛。余七支为苦谛也。既名异义同。何故重说。为机宜不同故。缘觉之人先观集谛。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此则生起。若灭观者。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言缘觉。言独觉者。出无佛世独宿孤峰。观物变易自觉无生。故名独觉。两名不同。行位无别。此人断三界见思。与声闻同。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上。次明菩萨位者。从初发心。缘四谛境。发四弘愿。修六度行。一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此缘苦谛境。二未解者令解。即烦恼无尽誓愿断。此缘集谛境。三未安者令安。即法门无量誓愿学。此缘道谛境。四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此缘灭谛境。既已发心。须行行填愿。于三阿僧祇劫修六度行。百劫种相好。言三阿(无)僧祇(数)劫(时)者。且约释迦修菩萨道时。论分限者。从古释迦至尸弃佛。值七万五千佛。名初阿僧祇。从此常离女身及四恶趣。常修六度。然自不知当作佛。若望声闻位。即五停心总别念处(外凡)次从尸弃佛至然灯佛。值七万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此时用七茎莲华供养。布发掩泥。得受记莂号释迦文。尔时自知作佛。口未能说。若望声闻位。即暖位。次从然灯佛至毗婆尸佛。七万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祇满。此时自知。亦向人说必当作佛。自他不疑。若望声闻位即顶位。经如许时修六度竟。更住百劫种相好因。修百福成一相。福义多途。难可定判。又云。大千盲人治差为一福等。修行六度各有满时。如尸毗王代鸽檀满。普明王舍国尸满。羼提仙人为歌利王割截无恨忍满。大施太子抒海。并七日翘足赞弗沙佛进满。尚阇黎鹊巢顶上禅满。劬嫔大臣分阎浮提七分息诤智满。望初声闻位是下忍位。次入补处生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安坐不动。为中忍位。次一刹那入上忍位。次一刹那入世第一位。发真无漏。三十四心顿断见思习气。坐木菩提树下。生草为座。成劣应丈六身佛。受梵王请。三转法轮。度三根性。住世八十年。现老比丘相。薪尽火灭入无余涅槃者。即三藏佛果也。上来所释三人修行证果虽则不同。然同断见思。同出三界。同证偏真。只行三百由旬入化城耳。略明藏教竟。次明通教者。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又从当教得名。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名通教。依大品经。干慧等十地。即是此教位次也。一干慧地。未有理水故得其名。即外凡位。与藏教五停心总别等三位齐。二性地。相似得法性水。伏见思惑。即内凡位。与藏教四善根齐。三八人地。四见地。此二位入无间三昧。断三界八十八使见尽。发真无漏见真谛理。与藏教初果齐。五薄地。断欲界九品思前六品。与藏教二果齐。六离欲地。断欲界九品思尽。与藏教三果齐。七已办地。断三界见思惑尽。但断正使不能侵习。如烧木成炭。与藏教四果齐。声闻位齐此。八辟支佛地。更侵习气如烧炭成灰。九菩萨地。正使断尽与二乘同。扶习润生。道观双流。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十佛地。机缘若熟。以一念相应慧。顿断残习。坐七宝菩提树下。以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成佛。为三乘根性。转无生四谛法轮。缘尽入灭。正习俱除。如炭灰俱尽。经云。三兽度河。谓象马兔也。喻断惑不同故。又经云。诸法实相三乘皆得。亦不名佛。即此教也。此教三乘因同果异。证果虽异同断见思。同出分段。同证偏真。然于菩萨中有二种。谓利钝。钝则但见偏空不见不空。止成当教果头佛。行因虽殊。果与藏教齐。故言通前。若利根菩萨非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中道。分二种。谓但不但。若见但中别教来接。若见不但中圆教来接。故言通后。问何位受接。进入何位。答受接人三根不同。若上根三地四地被接。中根之人五地六地。下根之人七地八地。所接之教真似不同。若似位被接。别十回向圆十信位若真位受接。别初地圆初住。问此藏通二教。同是三乘。同断四住。止出三界同证偏真。同行三百由旬。同入化城。何故分二。答诚如所问。然同而不同。所证虽同。大小巧拙永异。此之二教。是界内教。藏是界内小拙。不通于大故小。析色入空故拙。此教三人。虽当教内有上中下异。望通三人则一概钝根。故须析破也。通教则界内大巧。大谓大乘初门故。巧谓体色入空故。虽当教中三人上中下异。若望藏教则一概为利。问教既大乘。何故有二乘之人。答朱雀门中何妨庶民出入。故人虽有小。教定是大。大乘兼小渐引入实。岂不巧哉。般若方等部内共般若等。即此教也。略明通教竟。次明别教者。此教明界外独菩萨法。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别前二教。别后圆教。故名别也。涅槃云。四谛因缘有无量相。非声闻缘觉所知。诸大乘经。广明菩萨历劫修行行位次第互不相摄。此并别教之相也。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为佛缨络明五十二位。金光明但出十地佛果。胜天王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如是诸经增减不同者。界外菩萨随机利益。岂得定说。然位次周足莫过缨络经。故今依彼略明菩萨历位断证之相。以五十二位束为七科。谓信住行向地等妙。又合七为二。初凡。二圣。就凡又二。信为外凡。住行向为内凡。亦名为贤。约圣亦二。十地等觉为因。妙觉为果。大分如此。自下细释。初言十信者。一信二念三精进四慧五定六不退七回向八护法九戒十愿。此十位伏三界见思烦恼。故名伏忍位(外凡)与藏教七贤位通教干慧性地齐。次明十住者。一发心住(断三界见惑尽。与藏教初果通教八人见地齐)二治地。三修行。四生贵。五具足方便。六正心。七不退(已上六住断三界思惑尽。得位不退。与藏通二佛齐)八童真。九法王子。十灌顶(已上三住断界内尘沙。伏界外尘沙前二不知名目)亦名习种性。用从假入空观。是真谛理。开慧眼成一切智。行三百由旬。次明十行者。一欢喜。二饶益。三无违逆。四无屈挠。五无痴乱。六善现。七无著。八难得。九善法。十真实(断界外尘沙惑)亦云性种性。用从空入假观。见俗谛。开法眼。成道种智。次明十回向者。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二不坏。三等一切诸佛。四至一切处。五无尽功德藏。六入一切平等善根。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八真如相。九无缚无著解脱。十入法界无量(伏无明习中观)亦名道种性。行四百由旬。居方便有余土(已上三十位为三贤。亦名内凡。从八住至此。为行不退位)次明十地者。一欢喜(从此用中道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乃至等觉。俱名圣种性)此是见道位。又无功用位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众生。行五百由旬。初入实报无障阂土。初入宝所。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已九地。地地各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更断一品入等觉位。亦名金刚心。亦名一生补处。亦名有上士。更破一品无明。入妙觉位。坐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为钝根菩萨众。转无量四谛法轮。即此佛也。有经论说。七地已前名有功用道。八地已上名无功用道。妙觉位但破一品无明者。总是约教道说。有处说。初地断见。从二地至六地断思。与罗汉齐者。此乃借别教位名。名通教位耳。有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借别教名。明圆教位也。如此流类甚众。须细知当教断证之位至何位断何惑证何理。往判诸教诸位。无不通达。略明别教竟。次明圆教者。圆名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也。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众生。诸大乘经论说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总属此教也。法华中开示悟入四字。对圆教住行向地。此四十位。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此明圆四十二位。维摩经云。薝卜林中不嗅余香。入此室者。唯闻诸佛功德之香。又云。入不二法门。般若明最上乘。涅槃明一心五行。又经云。有人入大海浴。已用一切诸河之水。又娑伽罗龙澍车轴雨。唯大海能受。余地不堪。又捣万种香为丸。若烧一尘具足众气。如是等类并属圆教。今且依法华缨络。略明位次有八。一五品弟子位(外凡出法华经)二十信位(内凡)三十住位(圣初)四十行。五十回向。六十地。七等觉(是因位末)八妙觉(是果位)初五品位者。一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问随喜何法。答妙法。妙法者。即此心也。妙心体具。如如意珠。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心即空即假即中。常境无相。常智无缘。无缘而缘。无非三观。无相而相。三谛宛然。初心知此。庆己庆人。故名随喜。内以三观观三谛境。外以五悔勤加精进。助成理解。言五悔者。有二。一理二事。理忏者。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即此义也。言事忏者。昼夜六时三业清净。对于尊像披陈过罪。无始已来至于今身。凡所造作。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邪淫偷盗。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嗔痴等。如是五逆十恶及余一切。随意发露更不覆藏。毕故不造新。若如是则外障渐除。内观增明。如顺流舟更加橹桌。岂不速疾到于所止。修圆行者亦复如是。正观圆理事行相助。岂不速至妙觉彼岸。莫见此说便谓渐行。谓圆顿无如是行。谬之甚矣。何处天然弥勒自然释迦。若才闻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即心是佛不动便到。不加修习便成正觉者。十方世界尽是净土。触向对面无非觉者。今虽然即佛。此是理即。亦是素法身。无其庄严。何关修证者也。我等愚辈。才闻即空便废修行。不知即之所由。鼠唧鸟空广在经论。寻之思之。二劝请者。劝请十方诸如来留身久住济含识。三随喜者。随喜称赞诸善根。四回向者。所有称赞善。尽回向菩提。五发愿者。若无发心万事不成。故须发心以导前四。是为五悔。下去诸位直至等觉。总用五悔。更不再出。例此可知。二读诵品者。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谓内以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三说法品者。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内解转胜导利前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四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福德力故倍增观心。五正行六度者。经曰。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持戒等。谓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阂。转胜于前。不可比喻。此五品位。圆伏五住烦恼。外凡位也。与别十信位同。次进六根清净位。即是十信。初信断见惑显真理。与藏教初果通教八人见地别教初住齐。证位不退也。次从二信至七信。断思惑尽。与藏通二佛别教七住齐。三界苦集断尽无余。故仁王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解曰。十善者。各具十善也。若别十信即伏而不断。故定属圆信。然圆人本期不断见思尘沙。意在入住断无明见佛性。然譬如冶铁粗垢先去非本所期。意在成器。器未成时自然先落。虽见先去。其人无一念欣心。所以者何。未遂所期故。圆教行人亦复如是。虽非本所望自然先落。永嘉大师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即此位也。解曰。四住者。只是见思。谓见为一。名见一切处住地。思惑分三。一欲爱住地。欲界九品思。二色爱住地。色界四地各九品思。三无色爱住地。无色界四地各九品思。此之四住。三藏佛与六根清净人同断。故言同除四住也。言若伏无明三藏则劣者。无明即界外障中道之别惑。三藏教止论界内通惑。无明名字尚不能知。况复伏断。故言三藏则劣也。次从八信至十信。断界内外尘沙惑尽。假观现前见俗谛理。开法眼。成道种智行四百由旬。与别教八九十住及行向位齐。行不退也。次入初住。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谓解脱般若法身。此之三德不纵不横。如世伊三点。若天主三目。现身百界。八相成道。广济群生。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解曰。初发心者。初住名也。便成正觉者。成八相佛也。是分证果。即此教真因。谓成妙觉。谬之甚矣。若如是者。二住已去诸位徒施。若言重说者。佛有烦重之咎。虽有位位各摄诸位之言。又云发心究竟二不别。须知摄之所由细识不二之旨。龙女便成正觉。诸声闻人受当来成佛记莂。皆是此位成佛之相。慧身即般若德。了因性开发。妙法身即法身德。正因性开发。应一切即解脱德。即缘因性开发。如此三身发得本有。故言不由他悟。中观现前。开佛眼。成一切种智。行五百由旬。到宝所。初居实报无障阂土。念不退位。次从一住至十住。各断一品无明。增一分中道。与别教十地齐。次入初行断一品无明。与别教等觉齐。次入二行。与别教妙觉齐。从三行已去。别教之人尚不知名字。何况伏断以别教但破十二品无明故。故以我家之真因。为汝家之极果。只缘教弥权位弥高。教弥实位弥下。譬如边方未静借职则高。定爵论勋其位实下。故权教虽称妙觉。但是实教中第二行也。次从三行已去至十地。各断一品无明增一分中道。即断四十品惑也。更破一品无明入等觉位。此是一生补处。进破一品微细无明入妙觉位。永别无明父母。究竟登涅槃山顶。诸法不生般若不生。不生不生。名大涅槃。以虚空为座。成清净法身。居常寂光土。即圆教佛相也。然圆教位次。若不以六即判之。则多滥上圣。故须六即判位。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又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等言。总是理即。次从善知识。及从经卷。闻见此言。为名字即。依教修行。为观行即(五品位)相似解发。为相似即(十信)分破分见。为分证即(从初住至等觉)智断圆满。为究竟即(妙觉位)约修行位次。从浅至深。故名为六。约所显理体。位位不二。故名为即。是故深识六字不生上慢。委明即字不生自屈。可归可依。思之择之。略明圆教位竟。然依上四教修行时。各有方便正修。谓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若教教各明。其文稍烦。义意虽异名数不别。故今总明。可以意知。言二十五方便者。束为五科。一具五缘。二诃五欲。三弃五盖。四调五事。五行五法。初明五缘者。一持戒清净。如经中说。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应持净戒。有在家出家大小乘不同。二衣食具足。衣有三。一者如雪山大士。随所得衣蔽形即足。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叶等。集粪扫衣。及但三衣不畜余长。三者多寒国土。如来亦许三衣之外畜百一众具。食亦有三。一者上根大士深山绝世。菜根草果随得资身。二常乞食。三檀越送食。僧中净食。三闲居静处。不作众事名闲。无愦闹处名静。处有三。例衣食可知。四息诸缘务。息生活。息人事。息工巧技术等。五近善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二同行善知识。三教授善知识。第二诃五欲。一诃色。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高眉丹。唇皓齿。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种种妙色等。二诃声。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声等。三诃香。谓男女身香。及世间饮食香等。四诃味。谓种种饮食肴膳美味等。五诃触。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等。第三弃五盖。谓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第四调五事。谓调心不沈不浮。调身不缓不急。调息不涩不滑。调眠不节不恣。调食不饥不饱。第五行五法。一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定智慧门故。二精进。坚持禁戒弃于五盖。初中后夜勤行精进故。三念。念世间欺诳可轻可贱。禅定智慧可重可贵。四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等。五一心。念慧分明。明见世间可患可恶。善识禅定智慧功德可尊可贵。此二十五法为四教前方便。故应须具足。若无此方便者。世间禅定尚不可得。岂况出世妙理乎。然前明教既渐顿不同。方便亦异。依何教修行。临时审量耳。次明正修十乘观法。亦四教名同义异。今且明圆教。余教例此。一观不思议境。谓观一念心。具足无减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即此之境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后。广大圆满横竖自在。故法华经云。其车高广(上根正观此境)二真正发菩提心。谓依妙境发无作四弘誓愿。愍己愍他上求下化。故经云。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三善巧安心止观。谓体前妙理。常恒寂然名为定。寂而常照名为慧。故经云。安置丹枕(车内枕)四破法遍。谓以三观破三惑。三观一心无惑不破。故经云。其疾如风。五识通塞。谓苦集。十二因缘。六蔽。尘沙。无明为塞。道灭。灭因缘智。六度。一心三观为通。若通须护。有塞须破。于通起塞。能破如所破。节节捡校。名识通塞。经云。安置丹枕(车外枕)六道品调适。谓无作道品。一一调停随宜而入。经云。有大白车等(已上五中根)七对治助开。谓若正道多障圆理不开。须修事助。谓五停心及六度等。经云。又多仆从(此下为下根)八知位次。谓修行之人免增上慢故。九能安忍。谓于逆顺安然不动。策进五品而入六根。十离法爱。谓莫著十信相似之道。须入初住真实之理。经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游四十位)直至道场(妙觉位)谨案台教广本。抄录五时八教。略知如此。若要委明之者。请看法华玄义十卷。委判十方三世诸佛说法仪式。犹如明镜。及净名玄义中四卷。全判教相。自从此下。略明诸家判教仪式耳

天台四教仪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河南财政税务学校 镇雄新闻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西宁市审计局 芜湖爱卫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鸠江区人民政府 阳信政府 湖南钟祥人民政府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逊克县人民政府网站 胶州人才网 胶州人才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金诃藏药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北京农学院 北京农学院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镇雄新闻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澧县政府门户 澧县政府门户 阳信政府网站 阳信政府网站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黄南纪检委 黄南纪检委 海晏县人民政府 海晏县人民政府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青海省水利水电 青海省水利水电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县司法局 德清县司法局 武康街道社区网 武康街道社区网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中国IC频道网 中国IC频道网 山东技师学院 山东技师学院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胶州网 胶州网 广东易发网 广东易发网 中国设计之窗 中国设计之窗 盐津网 盐津网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肝病药物网 肝病药物网 全球IP通信联盟 全球IP通信联盟 NexCom Expo NexCom Expo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人生佛教网 人生佛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