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666 [No. 1667]

  大乘起信论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无边。与凡圣为依。众法之本。以其文深旨远。信者至微。故于如来灭后六百余年。诸道乱兴。魔邪竞扇。于佛正法毁谤不停。时有一高德沙门。名曰马鸣。深契大乘穷尽法性。大悲内融随机应现。愍物长迷故作斯论。盛隆三宝重兴佛日。起信未久回邪入正。使大乘正典复显于时。缘起深理更彰于后代。迷群异见者。舍执而归依。闇类偏情之党。弃著而臻凑。自昔已来。久蕴西域。无传东夏者。良以宣译有时。故前梁武皇帝。遣聘中天竺摩伽陀国取经。并诸法师。遇值三藏拘兰难陀。译名真谛。其人少小博采。备览诸经。然于大乘偏洞深远。时彼国王应即移遣。法师苦辞不免。便就泛舟。与瞿昙及多侍从。并送苏合佛像来朝。而至未旬便值侯景侵扰。法师秀采拥流。含珠未吐。慧日暂停。而欲还反。遂嘱值京邑英贤慧显智韶智恺昙振慧旻。与假黄钺大将军太保萧公勃。以大梁承圣三年。岁次癸酉九月十日。于衡州始兴郡建兴寺。敬请法师敷演大乘。阐扬秘典。示导迷徒。遂翻译斯论一卷。以明论旨。玄文二十卷。大品玄文四卷。十二因缘经两卷。九识义章两卷。传语人天竺国月支首那等。执笔人智恺等。首尾二年方讫。马鸣冲旨。更曜于时。邪见之流伏从正化。余虽慨不见圣。庆遇玄旨。美其幽宗。恋爱无已。不揆无闻。聊由题记。傥遇智者。赐垂改作

大乘起信论一卷

    马鸣菩萨造

    梁西印度三藏法师真谛译

 归命尽十方  最胜业遍知  色无碍自在  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体相  法性真如海  无量功德藏  如实修行等  为欲令众生  除疑舍耶执  起大乘正信  佛种不断故 

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

初说因缘分

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

答曰。是因缘有八种。云何为八。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

问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

答曰。修多罗中虽有此法。以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所谓如来在世众生利根。能说之人色心业胜。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则不须论。若如来灭后。或有众生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者。或有众生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或有众生无自心力因于广论而得解者。自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

已说因缘分

次说立义分

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已说立义分

次说解释分

解释分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

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故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此义云何。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名相似觉。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见得利益故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真如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义云何。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知尽。唯佛穷了。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依心自在地能离故。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此义云何。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智故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粗。与心相应故。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

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

答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无明亦尔。依心体而动。若心体灭。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以体不灭心得相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云何为四。一者净法。名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三者妄心。名为业识。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著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此妄境界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二者增长取熏习。妄心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

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值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缘。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恒常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未相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能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二者已相应。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则有断。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问曰。上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

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复以何义得说差别。以依业识生灭相示。此云何示。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衰变则不自在。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

复次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修诸波罗蜜摄化众生。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亦不限劫数尽于未来。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受乐相故。说为应身

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云何对治。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色者则无虚空之相。所谓一初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已来自空离一切相。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故。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尽还作众生。云何对治。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又如来藏无有后际。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则无后际故。法我见者。依二乘钝根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以说不究竟。见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云何对治。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槃故

复次究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略说发心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信成就发心。二者解行发心。三者证发心。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所谓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能自发心。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

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亦非业系。以有大愿自在力故。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使勇猛故。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乘地。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勤苦难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波罗蜜。以知法性无苦离嗔恼故。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蜜。以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蜜。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此证者无有境界。唯真如智名为法身。是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又是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云何为三。一者真心。无分别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微细起灭故。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

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诸佛如来离于见想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又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者。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睹神变。若闻其说无不得利。云何世间多不能见

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而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已说解释分

次说修行信心分

是中依未入正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何等信心云何修行。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云何为五。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进门。五者止观门

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施与无畏。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云何修行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嗔恚邪见。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

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魔邪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既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复次依如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若说陀罗尼。若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著世间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数嗔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著世事种种牵缠。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著。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著。则能远离是诸业障。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著世间名利恭敬故。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味著。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共。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

复次精勤专心修学此三昧者。现世当得十种利益。云何为十。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之所惑乱。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为他人所恼。九者虽未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减损烦恼不乐世间。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已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以此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已说修行信心分

次说劝修利益分

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此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绝一切三宝之种。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入佛智故。当知过去菩萨已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今依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是故众生应勤修学

 诸佛甚深广大义  我今随分总持说  回此功德如法性  普利一切众生界 

大乘起信论一卷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 四川外语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河南财政税务学校 镇雄新闻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西宁市审计局 芜湖爱卫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鸠江区人民政府 阳信政府 湖南钟祥人民政府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逊克县人民政府网站 胶州人才网 胶州人才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金诃藏药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北京农学院 北京农学院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吉安市环境保护局 镇雄新闻 镇雄新闻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永安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澧县政府门户 澧县政府门户 阳信政府网站 阳信政府网站 芜湖市司法局 芜湖市司法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包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芜湖旅游网 芜湖旅游网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金诃藏药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尖扎县政府网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黄南纪检委 黄南纪检委 海晏县人民政府 海晏县人民政府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农工党青海省委员会 青海省水利水电 青海省水利水电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审计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市国土资源局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农业科技信息网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萝岗区教育信息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人才网 德清县司法局 德清县司法局 武康街道社区网 武康街道社区网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德清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 中国IC频道网 中国IC频道网 山东技师学院 山东技师学院 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 胶州网 胶州网 广东易发网 广东易发网 中国设计之窗 中国设计之窗 盐津网 盐津网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肝病药物网 肝病药物网 全球IP通信联盟 全球IP通信联盟 NexCom Expo NexCom Expo 胶州房产网 胶州房产网 人生佛教网 人生佛教网